一 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紧迫课题
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的素质,集中地表现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高层次人才培养不仅提出了科学文化素质上的新要求,而且也提出了思想道德素质上的新要求。
1.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新课题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进一步阐明了走向新世纪党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面对新世纪的新任务和新目标,“讲话”十分强调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在“讲话”的四个部分中,江泽民同志五次提到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问题: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中,把“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风貌”,作为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光辉业绩的重要内容;在阐述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中,提出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认为“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基本内涵;在论述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时,把“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作为我国工人阶级先进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论述继续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而奋斗问题时,提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江泽民同志从历史的、理论的、现实的和未来发展的高度,对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问题所作的全面论述,对我们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高素质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有重要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是全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明确地把“提高理论素养”、“树立世界眼光”和“培养战略思维”等,作为重要的问题提了出来。这些不仅是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要求,也是对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怎样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怎样使他们树立起世界眼光,以及怎样培养他们的战略思维,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
2.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提出的新要求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9·11”恐怖事件及其之后的一系列事态,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着重要的、深远的影响。世界范围内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而对恐怖主义产生缘由的认识、对消除恐怖主义根源的研究,更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同时,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不可能改变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也决不会消解国际霸权主义的蔓延和扩张,也决不可能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西化”、“分化”的图谋。因此,我们对反对恐怖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是一贯的,也是十分清楚的。在反对恐怖主义成为现时的突出问题时,我们不能淡忘反对霸权主义。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反对霸权主义是我们在国际战略中坚持的主导思想,反对霸权主义依然是我们思考国际战略走势的重大要素。这些都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能在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及其实质的基础上,把世界上变化着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和宗教等问题综合起来全面研究和思考。应该清醒认识的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些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紧迫地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来。(www.xing528.com)
3.国外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各种界说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嬗变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引起西方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出现了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各种理论界说。如美国学者沃勒斯坦,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的“世界体系论”,多年来受到普遍关注,也引起不同的争论;20世纪90年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的种种说法,更演绎出不同的理论假说。西方的一些激进主义者和新马克思主义者,也力求从不同的方面,对经济全球化现实作出理论探讨。前几年,国内也出版一系列介绍国外学者关于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著述,对西方学者的不同见解作了较为广泛的介绍。如有的新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贫困化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以及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等,对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及其本质作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最近几年,对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及其前景的界说更是纷至沓来。但是应该看到,正如经济全球化中美国和西方几个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一样,反映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经济全球化思潮也处于强势地位,诸如经济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甚至就是“美国化”的论调一时成为一种“时尚”思潮。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特别是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发生着重要的变化。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西方理论界近期出现的对社会主义理论所谓“更新”的现象。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以安德森为代表的“新左翼”理论家的严重“倒戈”。《新左翼评论》是近半个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激进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刊物,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发表了大量的批判资本主义和宣扬社会主义思潮和理论的文章。即使在苏东剧变后,《新左翼评论》也没有改变原先的基本的观点。但是,2000年初,《新左翼评论》突然“倒戈”,该刊长期执行主编佩里·安德森撰文宣称:“资本主义已经全面击退了所有对其制度的威胁”;在经济全球化现实中,“没有一个集体力量能同资本的强大力量相抗衡”;“人类社会进行变革的动力将来自于资本主义本身的新陈代谢”。安德森以《新左翼评论》的观念“更新”为旗号,把该刊40多年来宣扬的理论一笔勾销。在安德森看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发展资本主义和靠近资本主义似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唯一出路;在他看来,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对自身的安全保障和对各种反资本主义力量的遏制已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似乎没有给社会主义留下任何意识形态和现实经济斗争的缝隙。安德森等人的观点显然是偏颇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的新的变化,更证明这些所谓“更新”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不久,俄罗斯的一些学者曾经认为,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来说,“隧道的尽头就是光明”,认为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的失败犹如走过隧道时经历的短暂的黑暗,走出隧道就是社会主义的“复兴”和再度的光明。十多年过去了,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见到这些学者所期盼的“复兴”和光明。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力量还在遭到削弱。当前,在西方国家尽管坚持和宣扬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还大有人在,但像“新左派”这样的突然“倒戈”,还是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悲观失望的情绪,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认识的盲点。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这一氛围,对于中国这样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和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体的国家来说,必然提出极其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在现实中,我们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业绩,证明当代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在理论上,我们要对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开拓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新道路。这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