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内涵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保证培养质量
李景兰[1] 翟 轰[2]
【摘 要】 本文紧紧围绕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西部强省目标中“科教强省”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提出以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标准为目标,狠抓内涵建设、实施质量工程,积极推行以学分制改革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改革,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陕工职院在陕西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骨干带头作用,为陕西省、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内涵建设;质量工程;教育教学质量
2006年,教育部以教高[2006]14号和[2006]16号文件的形式颁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我院认真学习并积极贯彻这两个文件精神,决定按照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标准,开展抓内涵建设,实施质量工程,以重点骨干专业和基础资源平台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学院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特别要在优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诸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学院在陕西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骨干带头作用,为陕西省、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紧缺人才,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作出更大贡献。
学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狠抓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质量工程。
1.瞄准“示范院校”标准,深化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经验丰富、基础雄厚,改制升格为高职学院后,面对新形势,我院坚持高职教育的类型定位,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瞄准机械装备制造业对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促使培养对象为跨入职业生涯做好积极准备,在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计划、就业服务等主要办学要素上做到了对路适销,受到社会普遍赞誉。
2006年,学院及时组织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提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的具体措施,决心瞄准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标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向,立足机械装备制造业,适应社会和个人需求,以学院三大骨干专业和两大基础平台建设为核心,重点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高水平“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学院综合实力,把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3个与经济社会结合紧密、人才需求量大、特色鲜明、办学条件好、影响力强的骨干长线专业建设成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同类专业的排头兵,并辐射带动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供用电技术等13个专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建设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办实习工厂),使重点建设专业和专业群的专业实训和实习得以有效实施,实现“设施先进、功能强大、覆盖面广、资源共享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目标;重点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夯实教学门户系统、课程中心、数字化工业实训中心、重点专业门户网站、图文信息中心、高职教育教学研究网站、教师个人教学网站等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并积极引进国内外相关行业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007年,学院教学工作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工作核心,以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以人事、分配、经费等制度的改革为推动力。通过“五抓五促”来保证以上工作思路的实施:一抓学习,促观念转变;二抓改革,促专业建设;三抓基础,促质量保障;四抓队伍,促素质提升;五抓机制,促管理转型。
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有: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打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优良结构;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前校后厂”办学模式的特色优势,不断完善配套成龙的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训练体系,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强化专业与课程建设,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是强化专业建设发展。按照“专业设在企业的‘兴奋点’和职业岗位的‘紧缺口’上”这一指导思想,我院坚持在“职业、市场、技术”的三维框架内不断调整、完善专业结构,主动听取各专业指导(顾问)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增强骨干长线专业的针对性、适应性和超前性,积极开办社会急需、生源充足、就业较好的新专业,力求专业培养目标贴近市场实际需要,使学生的操作技能、综合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企业要求接轨;针对国家对装备制造业中数控技术、模具设计制造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在原有基础上,加快相关专业的改革、改造进程,加大投入力度,迅速形成较大招生规模,及时适应社会需求新变化;以“部、省、院”三级专业教改试点为龙头,加大专业的专项投入力度,全面带动其他专业的改革。目前,以数控技术、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材料工程、工商企业管理等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专业为骨干的专业框架已经形成,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强的品牌效应。
我院灵活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以必需为度,实践训练要尽可能够用”的先进理念,树立“专业建在职业平台上、课程设在工作任务中”的新观念,狠抓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重组教学内容、融合高新技术、整合课程门类、构筑课程模块,积极推广应用现代教学技术,鼓励教师参编各级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具有高职特色的校本教材。
全院目前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门、院级精品课程9门,正在建设之中的精品课程有30门;拥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3个;学院教师主编、主审或参编的高职教材共214本,国家高等教育“十一五”高职规划教材14本;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院长翟轰教授的专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获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特别奖和陕西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副院长赵居礼教授主持的教育部I08—3课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陕西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教科研论文728篇,其中核心期刊251篇;近5年来,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3项,科研到款额总计572.1万元;先后自主研发出数控万能工具磨床、数控专用针刺机、数控沟槽倒角专用磨床、数控凸轮磨床、数控框架磨床等新产品,其中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替代进口的数控高新产品。特别是2MK9025数控螺旋槽工具磨床等多轴联动数控精密工具磨床,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
2.全面推行学分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新机制
我院是陕西省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首家高职学院。学院学分制改革始于2004年,采取了“局部试点、积累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推广”的方法和策略,首先从电气工程系2004级部分学生的改革试点开始,到2006年,已在电气工程系、人文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等系部全面推行。
学分制改革的核心是适度扩大学生的学业选择自主权,其主要内容包括:适度放宽限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在教师指导下,选修课程、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进程;学生可以在多路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框架内,根据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以及个人特长与爱好,考虑各自的能力、条件和意愿,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年限;根据具体条件,逐步试行弹性学制。
依据《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改革试点框架方案》,学院先后制订了“学分制实施方案”“学分制实施条例”“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学分替代管理办法”“导师制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选课、自修自训、网上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所获学分学校给予认可。学生通过专业技能等级考试或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省部或国家组织的各种技能比赛等所获得的证书、素质教育和素质拓展活动及社会实践经历取得的优良成绩等均可奖励学分,奖励学分可以替代某些理论课程(分层教学)的等值学分。按照学院规定的有关办法,学生进校后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对学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等情况均有了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具备了选择学业的基本能力,在进入二年级时,可以根据个人条件和意愿自主选择专业。
为有效掌握和控制学生的学业进程,学院制订了学分预警制度,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所修课程学分超过规定的最高学分,或者达不到规定的最低要求时,学院将给予提醒或警告。(www.xing528.com)
在学分制改革中,学院按照“前期按专业大类培养、后期分专业方向训练”的具体思路,为学分制改革试点专业制定了多路径、柔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了“两大平台”和“七个模块”:第一个平台为通用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平台,由公共基础必修模块、专业基础必修模块、基本技能必修模块和素质教育必修模块等四个课程模块组成;第二个平台为专门性“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平台,由专业知识(限选和任选)课程模块、专业技能(限选和任选)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选修模块等三个模块组成。
学分制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意愿,因材施教、柔性灵活。实行学分制后,校内专业、系部、部门之间,可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学质量真正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责任感明显增强。更为重要的是,学分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解决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他们开始乐学、善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优化以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校厂一体、产教结合”的办学特色和“精练实用的教学和快捷有效的实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支撑平台,是在“前校后厂”办学格局中,营造职业性学习情境,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验室—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成龙并向校外产业实习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训练体系。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学院近年来不断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2002年,在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劳动保障部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2003年,通过资源优化重组,建成了装备先进的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改建和新建了机械、电气等重点实验室和实训场所;2004年,利用国际贷款,投入800余万元,购进各类生产型数控加工、检测设备30余台套;2006年,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奖励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批量引进数控教学设备,建成装备齐全、技术先进的示范性数控实训中心,该中心目前设备总值已近1500万元。我院校办实习工厂瞄准“设施先进、功能强大、覆盖面广、资源共享、全方位服务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近年来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使重点建设专业和相关专业群的生产性专业实习得以有效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功能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可靠保证,学生就业前景良好,报考率逐年上升,毕业生供不应求。据统计,目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报考率均超过了200%,录取分数超出本省高职最低分数线近百分左右。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在不断增强自身实践教学实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及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深度合作,建立新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原有实训、实习基地的功能,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校企之间的双向互动,达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良好效果,使人才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有了可靠保障。目前,学院与省内外数十家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一种互利互惠、双向互动的全方位校企合作机制正在形成。
4.实现管理转型,完善以保证成才为宗旨的质量保障体系
2005年底,我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此后,学院按照整改方案,立即启动了新一轮质量工程。2006年3月,学院成立了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建立了独立于教学管理系统之外,并具有全程、全方位监控和督导职能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着力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人才培养和教学运行的全过程之中,质量保障体系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三个系统组成,即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监督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学院赋予三大系统把握状态、控制过程、评价反馈、咨询决策等四大职能,分院、系两级组织实施。这三个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系统高效的有力保障。
教学管理系统的目标是确保正常教学秩序,由院长办公会议、教学工作委员会、主管副院长、教务处和系(部)组成。院长办公会议负责学院的重大教学决策;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审议重要教管、教改项目;主管教学副院长全面指挥教学的过程运行;教务处全面负责教学管理;系(部)具体组织落实和执行学校的教学任务。
教学监督系统由院、系两级教学督导机构组成。教学督导机构的主要职能有:对系(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对全院教学组织、安排、服务、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各教学环节实施过程及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对基本教学资料及教学管理文件进行抽查;对系(部)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对全校日常教学秩序、教学纪律进行巡查;对全校教学场所及仪器设备状况进行督察;对全校文化、艺术、技能培训与鉴定活动进行调研分析;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活动,召开师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活动,听取师生对教学、管理、服务与后勤保障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对有关部门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核心机构是院级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评估委员会主要职能包括:对教学全过程中的各主要环节制定质量标准,对各专业基本教学环节实施状况进行评价;开展优秀教案、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等评比活动;对新教师基本教学能力进行评价;组织“教育教学研究中青年教师论坛”“教坛新秀”评选及其他评优工作;开展教研室、实验室、课程、专业等专项评估工作。
2006年底以来,学院深入学习并积极贯彻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内涵建设的具体目标,把质量工程作为学院改革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以质量标准、信息采集、监督评价、反馈调控等重要环节组成的教学质量标准、监控和评价体系,正在进一步改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证。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有力,为学生顺利跨入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学院对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目前,学院已与6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人才供需关系,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被评为“陕西省高等院校就业先进单位”;用人单位评价陕工职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称职率为99.84%,其中优秀率为54.65%。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属性是既姓“高”,又姓“职”;高职院校培养的不仅是社会最急需的“职业人”,更是国家所要求的高素质“社会人”。为了使培养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除了为毕业生构筑跨入职业生涯的“匹配性接口”之外,还必须在文化知识、人文素养和专业理论方面为学生搭建后续发展的“基础性平台”。在这一方面,我院正在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仅要使毕业生得到企业认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而且能够真正成为具有大学文化和良好职业素质的能工巧匠、行家里手。
【注释】
[1]李景兰,女,研究员,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陕西省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
[2]翟轰,男,教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