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树立大体育人才培养观,为建设西部体育强省服务

树立大体育人才培养观,为建设西部体育强省服务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树立大体育人才培养观为建设西部体育强省服务董小龙[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加快,体育与社会、体育与经济快速谐调发展。大体育人才培养观就是在树立大体育观的基础上,不局限于过去主要培养体育师资、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管理干部等方面,而要根据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

树立大体育人才培养观,为建设西部体育强省服务

树立大体育人才培养观 为建设西部体育强省服务

董小龙[1]

(西安体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8)

【摘 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加快,体育与社会、体育与经济快速谐调发展。本文主要从体育院校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和体育运动规律,树立大体育人才培养观;体育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合理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特色,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重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形成多元化的体育人才培养格局,以适应地方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对各类体育人才的需求,为建设西部体育强省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开发服务。

【关键词】 大体育;人才培养观;西部体育强省;服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加快对各类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仿照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单科制的体育学院,于20世纪50年代分别在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等地区“布点建校”,相继建立了北京、上海、武汉、西安、成都、沈阳6所直属体育学院,大大缓解了建国初期学校体育师资的需求矛盾,加快了新中国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人才培养的步伐。自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院取得了快速发展和提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第二次大整合,专业调整,使得隶属条块分明,综合功能增加,规模效益提高,进一步显示出新的活力。50多年来,直属体育院校为振兴中华体育、培养体育专门人才和推动体育科技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体育学院于2001年下划地方以来,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体育与教育共管,以体育为主”的管理体制。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学院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体育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办学模式,发挥西安体育学院多年来在教育教学、竞赛训练、科研攻关等方面所形成的办学实力和优势,努力为促进陕西省和全国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多作贡献。

1.体育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大体育人才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明显,竞技体育迅猛发展,大众体育快速普及,休闲体育、体育产业迅速崛起;同时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文化生活也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了显著的变革,体育活动内容多元化,体育活动方式科学化,体育活动组织规范化,体育人口迅猛增长,体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伴随着体育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发展,社会必然对体育人才规格、人才类型以及体育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起多元化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是摆在体育院校的新课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体育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愈来愈显示出健康的生命意义,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体育事业大有可为,肩负着促进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发展和谐体育就要“跳出体育看体育”,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认识体育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所谓“大体育观”,就是跳出体育看体育,不仅把体育作为一种体育运动现象,同时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教育现象去把握,不能只注重竞技体育、大众体育,而忽视了休闲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服务等等。大体育人才培养观就是在树立大体育观的基础上,不局限于过去主要培养体育师资、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管理干部等方面,而要根据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因此,体育院校要确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目标定位,建立与时俱进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和学科建设,形成多元化培养体育人才的模式,以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多方面需求。

2.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

西安体育学院经过5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教育、教学为主体、凸显高等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格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体育教育人才。特别是经过教学评估,明确了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因此,学院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根据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与留学生教育,适度开展继续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抓好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承担全省教练员、体育管理干部、运动员教育和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院在教育教学的资源优势,重点为西北地区、特别是陕西省体育事业培养道德高尚,知识扎实,技术精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各类体育人才。

学院适应体育事业多元化、社会化和科学化发展的趋势,确立了以体为本,文、理、经、管、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定位。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专业对口”教育向“专业适应”教育转变。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学有专长”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坚持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教育的相互渗透,共同发展。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以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统一为目标的多层次、多渠道、富有特色的体育教育模式。学院依据所处的地理位置,确立了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服务体育、面向社会的服务面向定位,积极探索适应陕西省和西北地区体育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拘一格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力争把学院办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体育大学

3.建立教育、训练与科技服务相结合办学模式

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学院积极争取教育厅和体育局的领导与支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体育发展规律,发挥学院多年来在教育、训练、科研等方面所形成的办学实力和资源优势,促进我省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探索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办学模式。(www.xing528.com)

学院把教育、训练、科研相结合,使办学、办队和科技服务融为一体,突出重点、注重结合、凸显特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办学的宗旨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各类人才,训练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运动员实现“为国争光”为目标,体育科研为教育教学、训练服务与指导,使教学、训练和科研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发挥学院办学的最大效益。发挥体育学院人才资源的优势,使一部分教师、教练投入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工作实际,有利于弥补各地市体育运动学校极度萎缩后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造成的影响,寻找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形成,有利于西安体育学院提升教学训练水平,培养多层次体育人才,特别是为陕西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

以西安体育学院为依托,与陕西省体育运动学校、各地市体育运动学校联合招生,提高体育运动学校和竞技体校生源质量,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积极支持体育运动学校实现义务教育,与各个地市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的人才培养实现的良性对接,对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陕政办[2001]97号文件精神,必须切实理顺领导、管理和业务指导三者的关系,建立机动灵活的办学体制,依托学院办学优势,对这些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的学生的学制实行“3+2”或“2+3”形式的中专和大专连读;对优秀运动员进入学院专科和本科学习后,采用弹性学分制管理,延长学习年限,为优秀运动员的大学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创设一种灵活、多样的新型学籍管理制度。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陕西省体育局的统一布局,结合西安体育学院现有条件和可挖掘潜力。今后开展竞技体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以竞技体校为主要力量,在积极稳妥地发展新项目的同时,合理调整项目布局,本着全省一盘棋的思想,逐步扩大参训规模,实施科学训练,力争在全国乃至世界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学院逐步建立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基础、培养竞技体育专门人才的训练网络,与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联合办训练基地或训练中心,承担陕西省竞技重点体育项目的训练工作,承接国家集训队训练工作等,形成竞技体育紧密依托于教育体系、培养高级竞技人才与其他体育专门人才的模式。充分挖掘学院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解决运动员的“进口”与“出口”问题实现竞技体育与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使学院成为陕西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国争光,为三秦人民添彩。

4.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科建设是体育院校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基本平台,是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坚持强化优势学科,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加强和充实非体育类学科,培育和扶持新兴、边缘学科,加快发展人文及社会科学学科,以合理的结构、鲜明的特色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在巩固现有学科点的同时,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拓展内涵,体育为本,逐步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随着学院办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办学理念的逐步明晰,学院进一步明确了按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实施质量工程,控制办学规模,重在优化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凝练办学特色,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的发展思路。坚持全面提高、重点突破、优化结构、注重创新、发展优势、以体为本、协调发展、办出特色的方针,进一步加大专业建设力度。

5.增强服务意识,拓展体育的社会服务领域

从学院实际出发,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为指导,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各种体育社会服务活动,使学院的教学、训练和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社区体育相结合,开拓特色服务领域,形成体育社会服务与教育、训练和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

随着大众化体育的普及、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学院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体育发展规律,依据体育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体育、服务社会相统一的思想,培养有理想、重实干、讲奉献,具有强烈事业心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体育人才,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体育事业发展服务的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创新提高的机会,将创新教育理念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在实践环节中,提前参与陕西省竞技体育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学校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体育产业开发与经营、体育采访与报道及其他体育服务等各个实践领域。

我院按照国办发[2001]15号文件精神要求,发挥学院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办学优势,调整我省科研方向和布局,集中人力、设备和科研经费投资,加强对我省优秀运动队和优秀运动员的科技攻关服务,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将学院和省体育局科研所的人力、财力、科研仪器设备统筹规划使用,加大科研攻关服务力度,为我省竞技体育在全运会和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院校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树立大体育人才培养观,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西安体育学院一定会办得更好,必将为我省和全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董小龙,男,教授,西安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