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政法大学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西北政法大学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北政法大学多年来紧紧围绕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专业建设目标指导课程建设,完善课程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制订课程建设的标准,初步形成了由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校级优秀课程组成的层次多样、类别全面的优质课程体系,对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使广大学生成为课程建设的最终受益者。

西北政法大学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指导 保证课程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西北政法大学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开平[1] 贾宇[2]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710122)

【摘 要】 课程质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基础。西北政法大学多年来紧紧围绕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专业建设目标指导课程建设,完善课程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制订课程建设的标准,初步形成了由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校级优秀课程(双语课程、重点建设课程)组成的层次多样、类别全面的优质课程体系,对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使广大学生成为课程建设的最终受益者。

【关键词】 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质量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基础。我校多年来非常重视研究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随时代的发展适时做出调整,经过1998~2000年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和1996年、2001年、2007年三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多年来,我校紧紧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精心设计并多次修订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并从2003年始,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建设工程。通过设立课程建设专项、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专项建设、课程体系更新与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工作和活动,有效地推进了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我校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校级优秀课程(双语课程、重点建设课程)组成的层次多样、类别全面的优质课程体系,对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使广大学生成为课程建设的最终受益者。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化、合理化、富有特色的课程新体系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修订与实践,始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结合,并以此作为每一次制定、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针,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实现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近几次的培养方案修订,我们按照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的要求,通过建立通识课程平台、扩大选修课程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在总课时有所减少的前提下,强化了基础课程的教学,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近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是在2005年上半年完成的,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为课程建设的全面启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具体的作法是:

1.1展开课程调查、摸清课程底细

2004年,为了摸清课程设置与师资的实际状况,我校开展了“课程基本状况调研”活动,对全校所有课程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调研围绕每门课程负责人的职称、学历,教学梯队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所使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情况,多媒体教学课件题库及相关教学参考资料的建设情况等方面进行,并强调了任课教师的第一学历与学位。调研的基本结论是:学校已招生的20个专业共开设了文化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共计519门,其中核心课程共计309门;整体上课程的基本要件缺项较多,导致教学环节欠完整、教学过程欠充实,已成为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

1.2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于2005年开展了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工作。修订时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原则,通过制订统一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取消法学专业方向课、增加专业选修课门数(由45门增加到113门),所有本科专业的选修课学分必须占到该专业课程总学分的30%以上,按学科大类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比例(不低于40%,其中通识选修课由15门增加到四大类50门),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每门课程按照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的不同,分别设置了10%、15%的实践教学时数;每个专业独立给予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在20~30学分之间),开展双语教学试点等措施,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

1.3调整专业归属、整合课程资源

在2006年上半年学校更名大学后进行的学科专业整合中,对各二级学院的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以此为基础,学校充分征求各学院及教学单位意见,对全校所有本科课程的归属按照“课程随学科、专业走”的原则进行了调整。即课程按照所属的学科、专业,归并到该学科、专业所属的二级学院;对少数我校没有相对应的学科、专业或存在学科、专业交叉的课程,归并到联系最密切、相对比较接近的学科、专业所属的二级学院。调整的结果形成了新的《本科课程设置一览表》,成为学校、各学院及教学单位开展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学安排、教学建设等活动的直接依据。

2.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制定课程建设的标准

人才培养的特色要通过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来体现,而专业的特色必须通过特色化的课程来实现。因此,我校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总体建设思路和目标必须与专业建设目标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我校确定的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一是将新办专业(到2007年毕业生不满三届的专业)建设成为合格专业;二是原有专业里,法学专业已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要继续投入,在保持原有优势地位的同时,为建设成国家级名牌专业打好基础,同时力争再建设2到3个省级名牌专业、5到6个特色专业。与此相适应,明确了从2004年始未来三年课程建设的基本任务:一是对新办专业的课程建设以“强基础、保合格、争优良”为基本要求,对所有专业必修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将10%以上的课程建设成校级优秀课程;二是对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以“创特色、争优秀、建名牌”为建设目标,在对所有专业必修课程进行重点建设的基础上,力争将20%以上的课程建设成校级优秀课程,5%以上的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三是对名牌专业的课程建设以“保质量、上水平,建精品”为目标,力争将80%以上的课程建设成校级优秀课程,其中40%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20%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并力争在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上有所突破。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教学内容方面的建设作为建设的核心任务,并为此制定了明确具体的建设标准和要求:

一是教学大纲:应包含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计划安排、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思考题、参考阅读书目等;应简明扼要,细化到三级目录,3学分以下的课程字数应控制在2万~3万字,4学分以上的课程应控制在3万~4万字。

二是多媒体教学基本课件: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制作,课程组共同使用,须将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视频等信息的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包括电子教案、CAI课件和网络课件、电教片和流媒体等;WORD文稿或电子版教材不属于多媒体课件。

三是习题:各门课程应编写出一定数量的测试题,并提供相应的参考答案,供学生自我测试和进一步学习使用。所编制的习题要能基本涵盖该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并应突出重点、难点以及学科前沿的热点问题;可采用选择题、辨析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等题型;重点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四是实践环节指导计划:由每门课程根据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不同,按照规定的实践环节教学时数(分别为不低于总学时的10%、15%)制定出实践教学指导计划;独立的实验实训课必须精心设计和选择实验实训项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实训方案;专业核心课程还应进行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选题指导。(www.xing528.com)

五是教学参考资料:每门课程都应有参考文献目录、经典论著简介或导读、案例评析等教学参考资料以供学生进行延伸性阅读。其中每门课程一般应列出30~50篇(本)的参考文献目录,作者、书(篇)名、出版社及版次等信息必须准确完整;应编写出10~20篇、每篇字数不少于500字的经典论著简介;提倡按学科、专业大类编写高水平的经典论著导读;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新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应有典型案例评析,其中理论性课程须提供10~15个案例,实践性强的课程应提供20~30个案例,并进行简要的评析;并可根据教学需要,编写其他有特色的教学参考资料。

六是将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列为优秀课建设和评选的重要指标:没有教研成果、课程建设组没有教改项目的课程不能成为校级以上精品课程。

七是重视教材建设,严格教材选用程序:鼓励精品课编写有特色教材或讲义,优秀课程、重点课程必须选用全国优秀教材。

3.评审指标体系科学先进,管理过程严格规范

为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保证建设实效,我校参考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和兄弟院校做法,结合学校实际,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先进的评审标准。同时,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提高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保证了课程建设的质量。

在评审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是主干构架、主要方面和宏观控制点,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特色等六个方面;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功能的延伸,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和分解,因此,我们在二级指标的设立上,体现了向教学内容建设情况考察倾斜的思想,占二级指标比重总数的45%,具体分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实践环节指导计划、教学参考资料等五个方面,以与建设内容相对应;主要观测点是二级指标的细化和分解,是围绕二级指标展开的一系列基础指标,是具体实现各项二级指标的评价要素和操作点,因此,我们尽可能使之详细可行,符合学校实际。

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我校强化了各工作环节的过程管理。在立项阶段,我们强调教学队伍的考察,对课程负责人和课程组成员的职称、教学科研情况严格把关,控制“入口”;在中期检查阶段,要求课程建设组提交立项以来的建设材料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由所在学院专家组进行审查通过后,方可拨付后续建设经费;在结项阶段,我们通过课程建设组自查、学院专家组评议(包括听课)、教务处综合预审、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等四个环节严格把关,控制“出口”。

为了总结课程建设的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以后各批次的课程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学校组织教学督导专家组对第一批30门校级优秀课程的建设质量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召开了第一批校级优秀课程建设质量专家评析会议,形成了会议纪要下发各学院。专家对每一门课程的整改意见,直接反馈至各门课程建设组作为修改完善的依据。

学校对课程建设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并与课程负责人签订建设协议,明确建设内容和标准,实行严格的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制度,确保建设质量。对已评为省级精品课、校级精品课的课程,三年内连续给予后续建设经费支持,并对课程组给予奖励;在学校职称评定中将精品课视为同级教学成果奖。

4.建设成果显著,使用效果好,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2004年以来,学校又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本科课程建设基本要求及经费投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关于进一步推进本科多媒体教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本科双语教学的意见》《本科多媒体教学管理办法》《本科双语教学管理办法》《关于本科重点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并修订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辅修制管理办法》《本科学生课外素质学分管理办法》《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优秀教材评选办法》《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相关制度和办法,累计投入500余万元,分四批245项对229门本科专业必修课程进行了立项建设。目前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0门、校级精品课程22门、校级优秀课程110门、双语课程8门、重点课程89门。另外,进一步充实了试验、实训课教学内容,新增实验实训项目270项,全校650余项实验实训项目全部建设有试验、实训指导大纲,各专业必修课选用高水平教材和特色自编教材的比例达到85%以上,有效地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建设成果的推广和使用,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努力采取各种切实有效措施,要求教师将建设成果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去,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近年来,我校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基本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撰写了课程建设与成果推广总结报告,发表在《政法教育研究》上,在全校范围内交流、共享。

为了充分发挥优秀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使优秀课程建设成果成为学生课外进行自主学习重要资源库,学校专门购置了精品课程开发软件,作为建设成果上网和师生互动的平台。所有建设成果全部上网后,课程组可随时进行内容更新,校院两级管理部门可根据各类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评审标准,实现专家在线评审,并可实时监督、控制每门课程的资源建设进度,便于经费划拨、中期检查、结项等工作的有序开展。

在课程建设中,由于重视了多媒体课件的建设,我校已有300余门课程制作有多媒体教学课件,2006年,有10个课件入选陕西省高校教学资源库,3个课件被陕西省教育厅推荐参加了全国课件大赛,获得优秀奖。目前,我校各专业必修课应用多媒体课件坚持授课的比例均已达到30%以上,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06~2007学年上学期,我校在本科生开展了“网上评教”活动。参与这项活动的学生必须根据《西北政法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该学期所有为自己上课的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打分,在线提交后方可选课。此次活动回收有效问卷68614份、参评教师522人;其中该学期开课的7门“省级精品课程”回收有效问卷11336份、参评教师66人,平均得分高达90.5分。这一结果反映了优秀课程建设最终起到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广大学生受益的目的。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积淀丰富、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不断改革创新,长期坚持,与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我校课程建设工作,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带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注释】

[1]朱开平,男,研究员,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2]贾宇,男,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