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
乔学光[1] 张宁生[2]
【摘 要】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本文结合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实际指出,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途径,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夯实学生基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人才培养;质量;优化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本科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各方面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切实把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本科教学质量是关键。牢固树立本科生教育的基础地位,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通观世界高等教育,包括所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无不把本科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本科生教育的基础地位,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努力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确立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性作用。
对于大学本科教学而言,如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既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更是普通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西安石油大学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为目标,确立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能力、注重素质、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提出本科人才培养要在“厚基础、高素质、有特长”上下工夫。依据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拓宽口径与灵活设置方向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努力形成多元的、以学生为本的、注重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途径,夯实学生基础,本科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1.精心设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再是过分强调“知识型”为主的“专门化”人才,而应是重视素质教育,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具备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和创新潜质的高素质人才。
我校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以石油石化学科为特色的普通高校,针对国家石油石化工业发展、西部大开发和陕西省能源工业发展的需要,按照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文理渗透,强化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制订教学计划。适时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并从1995年开始先后对一批专业实施大类招生和分段培养。2000年以后,学校构建了“一特色、二课堂、三平台、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特色”即突出石油精神特色和石油学科特色;“二课堂”即抓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三平台”即构建通识平台课、学科大类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的课程体系;“四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通用与特色结合。
坚持通识化教育,拓宽专业面向,努力搭建“宽口径”人才培养平台。石油石化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石油石化类专业知识面涉及地质、勘探、机械、材料、控制、环保、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等多个学科领域,而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专业面狭窄,使学生缺乏知识更新和拓展上的适应性,能力上形成相应于其专业特点的片面思维定式,不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也不适应学生求学目标多样化的需要。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强调人才培养的通用性,坚持“厚基础”。我们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石油石化主干专业课、石油石化专业方向课、跨学科类课程、辅修专业课等六大模块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构建“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课列为必修课,占总课时的比例增加至25%,保证学生掌握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加强课程整合,重组教学内容,删除陈旧重复内容,吸收当代科技文化前沿的新思想、新成果充实课程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夯实学生基础。
为了使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我们为学生量身定做具体的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及学生工作干部认真分析学生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和身心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阶段学习目标:一年级高等数学达标、二年级四级英语统考达标、三年级辅修专业学习达标、四年级研究生统考达标等等。同时还设置了年级门槛:对一年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适应性方面设立黄牌警示;对二年级学生设立新的“门槛”,严格淘汰;对省级名牌专业及省部级重点学科所属专业制定专门规范与要求,不达标者不能毕业;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出要求,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必须达标,否则不能毕业。当学生实现某阶段的子目标时,适时调整培养计划,使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毕业去向,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针对拟考研的学生,在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开设专门培训班以帮助学生提高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为考研做好准备。针对拟毕业后就业的学生,设置了专业对口课程,使学生在保证宽口径、厚基础的同时,在某一领域或专业方向有特长,适应社会需求“多元化”与就业岗位“专门化”特点。在教学执行计划中将第七学期安排得更加灵活,学生可根据就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对口课程及业务操作方面课程学习,并可选择就业实习,为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因材施教,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既是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因材施教,是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必由之路。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三点:(www.xing528.com)
一是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大学教育的目标至少包括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几个方面,从其重要性的排序来说应该是第一人格养成,第二能力培养,第三知识传授。老教育家叶圣陶曾就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过一个主张:“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与古人讲的“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意思相近。原有的大学教育模式中,学生完全丧失了主观能动性而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和消极应付(提问、作业、考试)的状态,学习成为不得不做的一件枯燥乏味甚至痛苦不堪的事情。我校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变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为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导学上下工夫,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思维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努力尝试将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探究发现法引入课堂;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改变课堂灌输、课后放任、期末考试的教学模式,坚持“精讲多练”,加强能力考核。另一方面着力改革传统的单一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更多地将工程技术、工程概念渗透到实验内容中,并充分利用校园网、电子图书馆、CAI、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条件辅助教学,强化学生的工程技术理念,使教学更加切近工程实际。
二是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必须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需要,从概念、内涵研究着手,分析社会背景,明确现代人才特征;要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出发,以自身办学条件及外界环境为依据,运用最优化方法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要素,从而探索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校教学工作实际,我校积极改变过去的学年制教学模式为学分制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我校特色的学分制改革,给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行跨系或跨专业选课制、免修制、免听制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申请免修、免听或重修某些专业课程。在教学运行机制上,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培养计划框架内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计划,提前修完规定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未能在标准学制内完成学业可以延期毕业。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服务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对学生学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促进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自主研究性学习”转变。我校为全校所有班级都配备了班主任,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完全学分制需要的人性化、人本化管理机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思想教育服务,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对个别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基础差的学生,构建了“一对一”帮教机制和心理辅导提前干预机制,组织教师和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帮扶。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服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学习;实行系列选课制,配置课程群,每个专业至少开出两个专业选修系列供学生选修;打通文理界限,实行多种形式选修制度;改革考试制度和学生综合测评、评优、评奖办法,实行三级考试制度,考试方式灵活多样,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设立创新学分,建立创新基地,引导学生创新;与美国10所高校开展“1+2+1”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国外学习机会,满足各个层次学生需求。
3.整合资源,优化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途径包括教学、科研、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等以及各种具体的途径。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有利于实施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途径。我校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人才培养途径的优化。
一是着重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性”。我校在抓好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将第二课堂纳入培养计划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让学生开阔视野,夯实基础。通过分阶段有重点地抓好金工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使各个年级的学生参加适合自己的科研和创新活动。学生毕业论文紧密结合石油企业生产实际进行科学研究。油气资源学院本科生野外实习由4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环节组成,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要求分别组织实施;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实习与生产、科研单位密切结合,将实习贯穿于生产和科研工作中,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实践;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音乐系的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油田、厂矿进行社会调查与研究、文艺慰问演出等活动,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取得了良好效果。设立专项经费,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活动,支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每年对获奖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重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足球锦标赛、高等数学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化学实验邀请赛和工业品外观设计大赛等。学校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开展校园科技作品展示、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竞赛、程序设计大赛、模拟法庭、“智者杯”辩论赛等活动。学校还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如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数码通讯协会、计算机协会、仪光实践协会、创业者协会等吸引了许多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学生通过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了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三年,我校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177人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2005年,在全国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项;我校学生在陕西省和西安市首届工业品外观设计大赛中获四项奖励,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亲临学校为获奖学生颁奖;2007年,学校首次组队参加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此外,学校坚持每年举办百余场次的学术报告会和学术讲座,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校还连续两年邀请世界石油工程师学会(SPE)主席来校访问,为学生作学术报告,我校还成为SPE在中国设立的三个学生分会之一。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学生崇尚能力的教育理念。
二是着重人才培养途径的“工程性”。一方面,实施柔性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培养具有较强能力的新型复合型石油石化专业人才,在抓好日常教学的同时,以柔性培养学生为导向。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给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长庆油田等单位培养了近700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我们开设的西班牙等小语种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石油院校首创,深受石油企业欢迎。柔性人才培养采取课堂教学+现场参观+技术讲解+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使动脑与动手在第一时间内同时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能力。另一方面,针对部分毕业生第七学期就已与油田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为提高毕业生能力,学校还与部分油田单位签订《共同培养签约毕业生协议》。如我校与江苏油田签订的协议中就规定,在保证完成学校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结合油田生产实际,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和共同指导方案,油田方面参与毕业论文答辩,使毕业生提前熟悉油田生产状况,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奠定基础。
三是以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抓手,为“厚基础”人才培养打造平台。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学校以学科专业布局为依据,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目标,以基础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我校物理实验中心经过多年建设,2006年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还重点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在保证工程训练中心车、铣、铇、磨、铸、锻、焊、钳等用于学生金工实习的基础设备外,又积极投入资金用于购买数控机床,扩充设备数量,加强学生工程能力训练。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扩大实验室的开放范围和覆盖面,提高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采取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期间相关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全天向学生开放、课程实验预约开放、对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开放、对参与各类基础学科知识竞赛及其他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开放等措施,扩展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创新的空间。三是与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2002年开始,我校先后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共建测井设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与长庆石化公司共建石油炼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石油机械技术研究所,与长庆石油勘探局、长庆油田公司、宝鸡石油钢管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石油管材研究所、东方地球物探公司研究院长庆分院等单位在实验设备、科技信息、网络资源等方面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四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方针,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在石油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学生生产实习基地。近五年,学校分别在长庆石油勘探局、长庆油田公司、石油管材研究所、长庆石化公司、延长油矿、宝鸡石油钢管有限公司、东方地球物探公司研究院长庆分院等企业建立了40多个学生实习基地。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深入实习基地,了解企业,熟悉岗位技能,并运用专业知识,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难题,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使青年教师队伍逐步适应创新型教育的要求;聘请校外实习基地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校内的实验教学。同时聘请校外实习基地的专家作为兼职导师,联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实行本科生培养双导师制。
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重要课题。面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按照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要求,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我们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努力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更好地履行职责和承担社会所赋予的神圣使命,为实现我省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注释】
[1]乔学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石油大学党委书记。
[2]张宁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石油大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