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1] 马建[2]
【摘 要】 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伴随着新一轮“质量工程”相关政策的出台,高等学校应以正确的质量观为基本准则,注重内涵建设,以教师和学生的接口、学校和社会的接口为关键点,以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措施来构建和实施“质量工程”,促进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质量工程;内涵建设;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
1.引 言
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同时,教育部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这是继上世纪末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把握这一机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位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实施“质量工程”的总体思路
2.1质量工程的基本准则——正确的质量观
开展质量工程,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即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搞清楚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水平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一位好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一名好学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质量标准不同。确定质量标准,要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要与时俱进。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高校可以远离社会,学生毕业包分配,所以可以在学校闭门读书,考试分数是衡量学生质量的主要指标。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以接受和记忆知识为主,讲台上讲得明白不留疑点就是好教师,课堂里听得明白记得牢固就是好学生。好学生就是学习好,学习好就是考试成绩好。这是以知识为本位、以应试为特征、以分数为指标的计划经济下的质量标准。
当今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高校毕业生必须经受人才市场的检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再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准了,而是以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与认可程度为准。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不是毕业生在考场上能得多少分,而是在实际岗位上能干多少事,换言之,就是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相应的,高校的人才质量观必须由过去的知识质量观转变为综合质量观,要综合衡量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情况,追求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适应为特征、以胜任为指标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质量标准。这就要求高校主动适应国家的变化需求,对教学质量观有新的认知。要破除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深化考核制度改革,比如让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进入考核体系。要贯彻新的质量观,就要积极鼓励高校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于尝试,真正实现不拘一格出人才。
按照新的质量标准,灌输式、封闭式的教学不是高水平的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启发激励学生,不注重传授学习方法,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以至不关心学生全面成长的教师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掌握狭窄的专业知识,不注重锻炼实践能力,不注重提高综合素质的学生不是高质量的学生。高水平的教学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激励式、参与式的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对学生高度负责,针对社会需求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和教学要求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付诸实践的教师,是既传授给学生重要知识,又启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教师,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师,是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一名高质量的学生应该是既刻苦学习又善于学习的学生,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又个性鲜明的学生,是胸怀大志又脚踏实地、诚信务实的学生,是讲责任、求创新、善合作的学生。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以后,质量标准必然走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趋向多样化。每一所学校的质量标准首先要和本校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相一致。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满足这一要求,在质量方面就要有新的规划和评判形式。不同类型的学校,质量标准也不尽相同。一所大学培养的学生既符合本校的培养目标,同时又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认可,就是高质量。
2.2质量工程的两个关键点——教师和学生的接口、学校和社会的接口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完成了多项重大改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校对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特别是硬件投入的成果有目共睹,高校的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但就软件而言,对教师和学生、学校和社会这两个接口解决得还不够,存在两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关心不够,学校对社会适应不够。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确实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不可回避的最基本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的接口主要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对大多数高校而言,今天的学生与十多年前的学生有很大不同。一是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部分学生入学时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积极性相对差一些。二是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因长期学习负担过重、过累,产生了厌烦情绪,已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不强。三是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其他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为增加,有些教师尚未听说、尚不清楚、尚未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学生已经掌握了;在某些方面,学生甚至已经超过了老师。这三个方面的现实,都给今天的大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今天的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如何及时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转变教学模式,真正地变灌输式为启发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今天大学教学改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因此也是实施质量工程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日益增多,例如通过网络、教学录像或借助其他现代化教育技术自学等,照本宣科式的课堂灌输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不改革就必然要被更先进的方式所取代。但有一点是无法取代的,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教师的教书育人,这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如果这一点得不到很好的体现,传统的课堂教学真的就没有生命力了。所以课堂上,教师决不能只是教材的传声筒,一定要注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实现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在师生之间应该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感情与感情的交融,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也不能改变和取代师生之间的这种根本关系。
学校和社会的接口就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问题。一是人才结构的适应问题,这主要是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例如现在有些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有的博士生就业都成了问题,而很多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却供不应求,这就要从高等教育的结构上来找原因;二是学科专业的适应问题,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差甚远,所以学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这是质量工程的第一项内容;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适应问题。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如何,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如何,就社会评价来说,什么是教育的高质量,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素质要求应该做哪些改革等等,都是质量工程要研究的问题。一所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社会评价如何,是这所大学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最直接的体现。
2.3质量工程的基本内容——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1)课程建设
课程就是知识,课程体系建设就是知识体系建设。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着知识划分过细、内容陈旧并过于求同、脱离社会需求、缺少实践性、课程结构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差等缺陷。(www.xing528.com)
改革高校课程体系,首先要树立全新的课程观。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不仅要传承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知识、发展知识,学生不仅要适应社会,而且要推动社会发展。因此,高校要努力构建整体优化、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
改革高校课程体系,关键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既有知识和未来知识的关系。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的条件下,高校课程体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既有知识,更要有助于学生探求和掌握新知识。二是处理好“专业化”和“综合化”的关系。信息时代,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也难以学好专业知识,高校要努力开发专业综合和学科综合课程,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力。三是要处理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关系。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表明,大学生仅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非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比如一定的社会知识、经济知识,一定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高校课程体系只有做到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有机配置,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特别是课堂教学方法,一直都是高校改革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近30年来,高校受到了一些新思想、新观念的积极影响,但课堂教学尚未从根本上摆脱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满堂灌”的模式,课堂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改革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有赖于高校教师进一步确立新的教学观、师生观、课堂观。新的教学观、师生观、课堂观,决定了高校课堂教学是探讨、互动的过程,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决定了高校的课堂教学方法必须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开启智慧;教师和学生是知识探究过程中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只有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大学生处于从“读书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教学必须更加紧密地结合社会实际,高校的课堂应是第一课堂(教室)、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的有机结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替代、不可逾越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包括生产实习、认识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其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向能力、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实践教学被置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实践教学系统不完整,设施不到位,指导教师不匹配,管理不严格,更缺乏支撑高校实践教学的社会条件,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弱、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
改变高校实践教学薄弱的现状,一是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根据高校类别制定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基本环节、基本内容、基本设施、指导教师、课时和学分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以确保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先进性;三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以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四是要创造社会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只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形成和提高,而高校不可能提供全部的真实工作环境,只能依靠社会,社会作为高等教育成果的享有者,也有义务支持高校的教育教学。
国家可以作出政策规定或立法,一切合法单位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大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支持,国家则为这些单位提供税收减免,对学生实践活动中有可能造成的设备损坏或其他损失,国家也可以制定规范的赔偿措施。只有全社会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薄弱状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
2.4质量工程的根本措施——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培养质量是否得到了提高是检验质量工程的最终标准;能不能做好取决于教师,因为教师工作在育人的第一线,质量工程所有的任务都要由教师来落实。所以广大教师是质量工程的主力军,起决定性的作用。实施质量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质量工程包括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教学名师的评选,质量工程的实施过程,也是教师队伍建设与提高的过程。
第一,要建立以国家为主,高校为辅,能吸纳社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的高校师资培养体制。要充分发挥大学培养高校教师的主渠道作用,保证高校有稳定可靠的师资来源。目前,不少高校提出了师资“硕士化”和“博士化”的目标,研究生正成为高校师资的重要来源,国家应规定研究生必须学习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的课程,使研究生能成为高校师资的有效补充。开发高校师资资源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吸纳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主要是吸引企事业单位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到高校任教,这在国际上已是一个通行的做法,但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吸引有实践经验的人到学校任教,不仅有利于充实高校教师队伍数量,而且有利于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建立以聘任制为核心的高校教师管理体制,打破教师身份和技术职务的终身制。高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是一种缺乏竞争、激励和活力的制度,极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终身制是高校教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实施聘任制则是打破终身制的主要措施,在聘任制体制下,再进一步强化以教师资格认证制为核心的用人机制、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以育人为核心的师德建设机制、以优秀教师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兼职教师机制、以吸引优秀中青年教师为核心的资助倾斜机制等,就能建立起充满活力和效率的高校教师队伍。
就提高教师的水平而言,高校应着力培养“三师”型教师。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高校教师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种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才能确保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结 语
质量工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在新阶段应对新要求、新挑战的一项重要举措。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学校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将提高质量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促进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2]马建,男,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