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立[1]
【摘 要】 本文深入分析了陕西高等教育在大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举措,即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关键词】 高校;创新举措;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与全国一样,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无论是在校生规模、学校的占地与建筑规模,还是学科建设水平、科研开发实力,都较之过去有了巨大的变化。陕西已经成为国家学科门类齐全、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师资力量雄厚、服务面向宽广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特别是在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指标体系节节攀升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和正视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或者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省高校虽然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但目前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模式却已和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特别是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高校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同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的增长相对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高校的合并和新校区建设,许多高校都是“一校多区”,更增加了内部管理上的困难,亟须强化和改革。与此同时,高校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不适应而造成办学行为的不规范,从而被社会上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发布虚假招生宣传、进行欺骗招生等时有发生。这些都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次,由于扩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正在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对质量问题必须要有辩证的观点,不能用完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的质量,片面地得出质量下降的结论;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些年高校在大力扩张规模的时候,在努力提升诸如科研经费、论文数量等各种“硬”指标体系的时候,相比较而言,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这类“软”指标的重视程度,相对就有所弱化,因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学风下滑、作弊盛行,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欠缺、综合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再次,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急需提高。高校的发展应该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应该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这些年来,科教大省与经济弱省相矛盾这一陕西现象仍未彻底改变,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与经济的欠发达并存说明陕西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还不够有力,陕西高校还应该在建设西部强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所以,要解决上述几方面的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推动高校的改革创新,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高校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开发实力,提高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全面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高校的内部管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最终决定于高校自身的管理水平。周济部长曾经讲过:“加强管理是高校工作的应有之义和长远之计。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因此,适应新时期、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
1.1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和推进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群众监督的内部管理机制
高校的领导体制和决策、管理运行机制,是强化和优化高校内部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必须进一步坚持和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的根本。落实好这个制度的关键,是同时重视并发挥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群众监督的作用,妥善处理好这四种权力之间的关系。高校党委既要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统一领导、总揽全局、把握方向、决策大事、用好干部、协调各方的政治核心作用,又要尊重和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行政指挥权,使其能够真正在各项行政工作中负起责、负好责。作为校长既要大胆负责地工作,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挑起教学、科研、管理等行政工作的重担,又要注意尊重党委的领导,服从和落实党委的集体决策。由于高校是以学术为中心的,教学、科研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其工作的主体和骨干是学术专家,他们在工作的第一线最有发言权,因此,无论是党委还是校长,都必须尊重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在学术问题上的发言权、审议权,甚至是决策权,涉及学术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听取他们的意见。最后,无论是党委、校长还是学术委员会,其权力都必须接受监督,都必须有所制约,因此必须尊重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开好教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其作用,进一步推动校务、院务公开,加强校园民主建设,强化监督约束机制。而这一切又都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如何保证这四种权力的科学协调的运行,必须不断学习、深入理解,勇于探索,善于总结,使其日臻完善。
1.2坚持依法办学,不断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高校办学行为,全面提高高校的综合管理水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高校内部管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现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强化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广大公民包括学生的法纪意识都进一步增强,学生告学校的案例已不罕见。所以,学校必须增强依法办学的意识,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学校的利益和权利,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要加强高校内部管理,规范管理行为,就必须加强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要通过调查研究,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从制定学校章程入手,形成一整套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从制度的酝酿规划、调查研究和组织论证到规章制度的起草、审议、颁发、执行直至规章制度的废止,都要有一套严格、规范的程序规定,从而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国资管理、产业管理等各个方面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管人,用制度来管事,这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的重中之重。
1.3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理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探索和建立以学院为重心的管理体系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从学校的实际来看,学校的活力和创造力主要在学院,如何调动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理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关键。要发挥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探索和建立以学院为重心的管理体系,明确校院两级管理权限,赋予学院更多的必须自主权。同时在学院一级实行参与型的管理模式,即学院各类群体都能有效地参与决策、执行和监督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要充分体现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管理原则。参与型的治理模式应该包括健全的决策执行系统(院务委员会),有效的参谋咨询系统(教授和专家)和完善的监督反馈系统(院监督委员会)。学校在管理重心下移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与其配套的制衡机制,保证学校的总体决策能在学院贯彻执行,并且有效地遏制学院可能出现的本位主义和短视行为。
1.4深化高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
求、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
要抓住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教育部实施教育系统改革的大好契机,深化高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要大力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和公开招聘制度,深入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实行管理岗位全员聘任制,把聘任制与目标管理责任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分配制度改革要真正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一全社会都应遵循的原则,让一切真正为学校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都能够得到承认,都能够在分配上有所体现,让那些从事创造性劳动并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的教职工享受到优厚待遇,让那些想成就一番事业而尽职尽责的教职工享受到应有的待遇。以此来增强全校教职工的责任心,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
1.5探索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增强科研开发实力,更好的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早已进入了“大兵团”作战的时代,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提出的课题,也只有在高校内部,甚至高校之间实行技术集成、力量整合,“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才有可能完成,“大师加团队”的科研攻关和人才成长模式也都要求高校对已有的科研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必须打破课题组、学院,甚至学校的界限,打破专业的局限,参照企业“订单联盟”的模式,以项目为核心,以任务为纽带,以合作攻关为目标,以技术上的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为手段,有分有合,分合结合,动态管理。以团结合作的优势,提高高校的科研开发实力,增强高校的科研竞争力。
1.6适应多校区办学的实际,探索合理的校园布局,优化学校的行政管理
从多校区办学的实际出发,必须重新认真考虑校园的布局,要把学校的长远发展与学校的现实状况相结合,把必要性与可能性相结合,把科学性与经济性相结合,既要有利于管理,又要尽量减少来往运输的费用,降低办学成本,更要有利于优良办学传统,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学风的传承,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
1.7进一步推动后勤和产业管理改革,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内部环境
继续坚持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同时密切结合学校的实际,认真做好管理、服务、经营的职能划分和归口管理工作,使管理更加规范、服务更加到位、经营更有效益,从而使后勤工作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校办产业则必须坚持规范化改制,遵循企业发展的规律,着力科研成果的转化,规避学校的风险,服务学校的发展。无论后勤改革还是产业改革,都必须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思路,妥善、慎重地处理好原有职工的问题,确保校园的稳定、和谐。
1.8严格、科学地加强学生管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早日成才服务
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健康成长、早日成才的重要保证。必须把学生的管理工作放在党委和学校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配齐配强学生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学生的管理工作必须把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满腔热情,严格要求,实事求是,必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教育于管理之中。要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和规定,进一步对照和修正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关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严格按照制度和规定来规范学生的管理。
2.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对一所高校来讲,人才的培养质量就是生命线。周济部长曾经讲过:“看一所高校关键是看它培养人才的质量。”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新阶段高等教育的战略中心。当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要扎实推进“质量工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的理念,按照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2.1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重点放在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上(www.xing528.com)
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战略抓手,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所以必须紧紧围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切实把重点放在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上,特别是学校党委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采用各种措施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把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以“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2.2建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坚持“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下大力气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首先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素质教育,落实全面发展。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要求,在加强对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坚持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同时,遵循责任意识、爱国主义、报效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一思想认识发展和成熟的规律,区分层次,找准对象,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持合理的师生比,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名师出高徒,是千百年来的教育经验,我省高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多数学校的一级指标中,都只有一个“B”,而这个“B”基本又都出在师资队伍上,要么是生师比过高,这反映了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要么是师资队伍结构不佳,这反映了师资队伍的质量有待提高,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是我省高校带有普遍性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必须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教育系统岗位设置的难得机遇,培养、引进、稳定高校的教师,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使用好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使其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好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促进教师做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工作。
2.4不断的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
走注重内涵的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以改革为动力,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在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努力构建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是推进“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所需的各项经费,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保障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2.5完善教学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
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管理的根本,也是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通过制度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通过制度来健全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通过制度来保障学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秩序,强化对课堂、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教学档案等教学各环节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
2.6抓住“对口支援“历史机遇,寻找西部高校大发展的外部动力
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项目,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中西部与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所以必须紧紧抓住“对口支援”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和选派教师到对口高校进修提高,加大相互之间专家、学者、管理干部的交流,进行各层次人员的培训,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外部强大动力来改变西部高等教育相对薄弱的状况,增强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能力,提高西部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从而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服务西部、扎根西部”的人才,满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进一步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作为传承与创新文化科学技术的主要机构,其建设与发展和地方或区域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高校而言,它依托于地方,随地方发展而发展;就地方而言,它可以从高校获得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认为高校不仅要立足地方,而且要主动融入地方,主动服务地方,不断提高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
3.1把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
高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它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会影响到所在区域高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建设水平。所以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都应尽可能地立足地方,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缘优势,把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瞄准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与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设置相关的专业,培养对口的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而且,高校可以发挥自身学科优势,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建立新兴学科,通过学科交叉,进一步突出学科的地方特色,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促使学科在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中迅速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3.2调整高校科研工作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模式,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以往高校科研工作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模式与地方企业有所不同,往往更加注重于学术水平的高低,而缺乏成本意识,比较忽视性价比的高低,这就造成了高校自认为学术水平很高的科研成果不为企业看好,难以在企业转化,从而不能很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除了一些必需的基础研究之外,其他的应用性研究必须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以企业的难题作为自己科研的课题,以企业的需求作为自己研究的动力,以企业的认可作为成果水平衡量的标准之一,在注重学术水平的同时,必须注重成果转化后形成产品的性价比。为此,除了加强宣传教育之外,学校在科研工作的有关政策方面必须有相应的调整。
3.3努力培养为地方服务的人才,确保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人才资源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为地方提供人才支撑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陕西高校要切实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己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全面素质,同时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优秀毕业生面向西部、面向地方、面向基层就业,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来。为此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并且应该建立相关的激励政策。
3.4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优势,主动为地方人才队伍建设服务
高校有众多高素质的教师,有与国际学术界的广泛交流,掌握着最新的学术发展和技术动向,又具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应该与地方开展多层次的人才交流和人才培训工作,主动向地方政府提供技术发展信息,向地方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介绍最新的技术动向,开展技术培训和回炉再教育,不断提高地方技术人员的素质与水平。
3.5建立推动区域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高校应该发挥骨干、支撑和引领的作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对封闭与隔离,高校不大了解地方的需求与困难,地方包括企业也不大了解高校的实力与专长,所以影响了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应该改变目前临时性、随机性的座谈、交流、访问的形式,建立一种能够推动产学研巩固结合的长效机制,比如企业在高校建立研发基地、高校在企业建立转化中心、高校与企业建立联席会制度、定期的对口互访制度、成果发布和技术难题招标制度等,并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使高校能够主动融入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积极争取地方在高新技术、科技攻关、社会发展、国际合作、软科学等方面的科研课题,为地方提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咨询服务,与地方企业建立共同开发和合作研究平台,协助地方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利用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为重点,努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平台,探索科技项目孵化的新渠道,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6高校应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战略决策的智囊团
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战略决策。高校应进一步扩大视野,从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不仅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应用开发等方面充分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应该在地方重大决策、热点焦点问题、中长期发展战略及地方企业战略决策等重大问题上发挥知识库、智囊团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针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课题和难题,做全面的、深入的战略研究,提供系统的、合理的、可行的解决方案,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战略决策的知识库和智囊团。同时要鼓励专家、教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以各种途径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注释】
[1]李立,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