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5年大学生就业状况
2005年,在毕业生规模比上年增加58万人、总人数达338万的情况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依然保持近73%的水平,实现了245万毕业生就业。“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1090万人,年均增幅27%,面对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和扩招带来毕业生人数大增的双重挑战,就业压力前所未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真抓实干,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70%以上。
1.30个省份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机构
“十五”期间,一系列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出台,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国务院连续四年出台重要文件,连续两年召开会议,确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基本框架。仅2003年,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就出台了14个配套文件,明确了107项政策。各地也制定了配套政策措施,涉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技能培训、失业登记、临时救助、待就业服务、高校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
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工作体制,党委统一领导、行政统筹协调、部门密切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国务院建立了有关部门参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国30个省份、270多个地市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各地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当地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总体部署,各高校把毕业生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安徽、山东、福建、甘肃等省还建立了省、地(市)、县三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联动机制。
2.95%的高校成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随着毕业生规模扩大和就业压力剧增,地方和高校普遍加大了对就业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95%的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81%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数量和毕业生人数之比达到1∶500,69%的高校就业经费达到年度学费的1%。9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分阶段进行职业发展教育、提供个性化咨询和“一对一”服务,高校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就业服务工作已经贯穿大学教育的每个环节。2003年,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随即展开:从办学指导思想转变,到新的人才观、发展观树立;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到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从就业状况与高校经费投入等十八项工作挂钩制度建立,到与就业相关的高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机构改革;从就业评估和教学评估广泛开展,到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双证书”制度试点……就业对高等教育的有效导向机制初步建立。
2003年6月,“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开通。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国30个省份、80%的高校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目前,以高校校内市场为主,以区域性、行业性市场为补充,有形市场与网上市场相互促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蓬勃发展起来。
3.95%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以政策鼓励基层就业
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进入新阶段。安徽、甘肃等20多个省份实施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地方项目,95%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出台了鼓励政策,上海拿出1.5亿元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南京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参照下岗失业人员有关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有关税费减免政策……
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投身基层,报效祖国。在河南、浙江、宁夏、河北等地,数千名大学毕业生当上了“村官”。在北京地区2005届高校毕业生中,返回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上届增加1 100多人。
“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 700万名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每年净增70万人到100万人。同时,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 300万到1 400万人,对毕业生有效需求的增长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依旧任重道远,仍需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付出艰苦的努力。
(二)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特点
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呈多元分布态势,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仍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体,而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灵活就业则有上升的趋势,到西部、到中小企业人数显著增加,分配结构更加合理。
从招聘单位来看,用人单位以岗位招人,再不以专业招人。
许多用人单位已不把学业成绩作为首要条件,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理性地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毕业生。如国家招收公务员,各省招考选调生,把政治可靠放在首位,要有当干部的经历;外交部招考公务员更强调毕业生的应变能力,越来越多的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
就业指导任重道远,许多毕业生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没有单位忧心忡忡,有了单位无所适从。
(三)未来就业趋势(www.xing528.com)
“海外兵团”抢滩。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决定,它使得中国结束了封闭,真正敞开了大门。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是世界顶级大公司还是顶级人才,都纷纷抢滩中国,这其中包括会说中文的海外华人、香港同胞、台湾同胞、新加坡人等。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就业市场的变化速度和不确定性增加,服务性就业人员比例增加。中国的劳动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换言之,机器、技术要代替人,这是从工业时代机械化大生产开始的一个必然趋势。没有Microsoft Office,可能需要很多人来画图、写稿子,现在无论是写文章、排版还是做Presentation,都已经简化了很多,那么原来的很多员工必然被科技所替换掉。这些人可以迅速寻找新的工作或者学习新的技能,继续回到劳动市场。而且,因为他们对自己相关行业的了解,反而可能最先成为新技术的掌握者和获益者。技术和机器解放了人,提高了生产率,人们对服务业的要求会增多,会有更多的受良好教育的人进入服务业。
带薪实习制度在中国更加普遍,大学生假期实习更加成为时尚。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学校教育和社会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实习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换工作频率普遍加快。世界本身的变化在加快,同样的一个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也在不断变化,很多岗位可能会集体改变甚至消失,新兴的行业将会大量涌现,复合型人才越来越抢手。
随着工作的不稳定性增加,公务员会更加吃香。我国政府正在有计划地、有体系地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政府,而且正在提升公务员的质量,提升公务员的待遇,所以从激励机制的角度和吸引力的角度来看,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青睐公务员的工作。
中国的经济和就业形势受世界经济影响加大,就业粘性降低。中国的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正在和世界逐渐接轨,以前华尔街的股票市场可能对中国的A股市场没有太大影响,原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不会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放开,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全球经济的晴雨表可能直接体现在中国的企业上,大规模的裁员将会变得更加常见,而当经济复苏时,大规模的招聘也会司空见惯。
顶级人才紧缺、低端人才同质化继续加剧。世界公认的事实是,中国高端人才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所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这个差距会被放大。没有人会否认NBA的水平比中国的CBA高,所以我们喜欢引进NBA的球员(哪怕是二流的),足球上喜欢引进南美的外援。也没有人会否认纽约的银行家比上海的强,德国的汽车比中国的好,而中国要发展自己的金融业和汽车业,高薪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人才是毋庸置疑的。而只具有普通大众一样竞争力的人会持续贬值。
就业培训升温。同样两个武汉大学的计算机系的学生,成绩一样,一个去了摩根大通银行,年薪40万港币,一个去了某个公司开发软件,年薪5万元,什么原因?用人单位除了你的硬件,更加看重你的软件,即待人接物、领导能力等成绩以外的东西。这个东西是学生普遍缺乏但是学校又没有办法有效弥补的,所以“软技能”的培训会升温。长久以来,学生的主要(如果不是唯一)工作就是学习。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好是光荣而体面地生存的唯一条件,只要学习好,父母就会表扬,还会负担我们的衣食住行;只要学习好,就可以有很多的缺点,可以不喜欢和别人说话,可以狂妄自大,但是一样可以上清华、北大。因为考试只是考学习,只要我们学习好,其他的事情只要别太离谱,我们就可以生活得很好,不为生存、钱而发愁,很多时候也可以不必太在意别人的感受……中国当代的独生子女的很多素质需要提高和完善,这样也造就了这个就业培训的市场。
大学生就业开始由大中城市流向小城市、县城。由大中城市向小城市、县城分布,是大学生就业的趋势,未来这些地方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的就业更理性化。根据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调查,2005年,在县城和乡镇工作的已占27.4%,在农村的为1.9%。而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为70.7%,与两年前的调查相比,下降了5.9个百分点。
已经工作的人在职“充电”增加。就业市场、各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竞争的游戏规则都在变,昨天学到的东西很容易过时,所以只有不断地学习。
创业升温。创业的人可以分为几种。有的是无奈型创业,比如下岗职工;有的是机遇型创业,因为创业可以比打工赚更多的钱。未来产生的机遇将会越来越多,细分市场会越来越多,加上中国创业的进入壁垒更加低(比如现在注册公司不像是从前需要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验资报告,注册资金10万元就可以),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创业。
外企招聘笔试减少,面试增加,网上申请和开放式问题增加。
(四)考研、出国与就业的不同选择
自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以来,大学生实际上被推到了市场化就业的轨道,并逐步形成了就业、考研和出国等多种就业途径和渠道。
1.考研成为一种时尚
随着我国加入WTO,导致我国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各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更新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那些具有高学历的人才才能胜任这项重担,因此各企业以提供高薪、解决住房、发放安家费、提供良好发展空间等措施聘请高学历的高级人才。在用人市场的引导下,很多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更有很多考研落榜的毕业生也不联系工作单位,准备明年再考一年。还有一些毕业生为了逃避就业,选择在校园继续深造。另外一些在职人员因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工作环境,或感到自己的知识构成不足,纷纷通过考研的途径重新走进校园,希望探寻新的生活方向。
2.出国成为一种潮流
早在1993年中央就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国家制定了毕业生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广泛交流,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家庭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把大学毕业生送到国外继续“深造”,另外有不少毕业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到境外的企业去工作。
由于我国教育与外国教育存在的一些差异,出国留学可以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更有助于提升自我能力。正是出国具有独特的魅力,才出现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