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孩子敞开思想的因素的介绍

影响孩子敞开思想的因素的介绍

时间:2023-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①开放式的提问会让对方敞开思想大多数有效的问话都是开放式的,它们常常以“什么”“怎样”“为什么”“何时”“何地”或“谁”等疑问词开头。

影响孩子敞开思想的因素的介绍

四、影响孩子敞开思想的因素

1、父母自身因素

(1)、父母的专业性

很多父母喜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回答或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呢?这就涉及到父母的专业能力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学科分科很细,传授学科知识的大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当孩子在专业老师面前没能弄懂的问题,说给非专业的父母听又有什么帮助呢?这不是把那些令人烦恼的东西再次强化而更让人烦恼?如果孩子认为父母的技能水平、相关的教育背景、专业训练或经验、资历、解决问题的经历等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他们会主动向你谈起自己的情况,否则在孩子因学业问题而情绪低落的时候,你最好不要去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一个现象我们不能忽视:青春期的孩子服从的是权威,当你不是权威时你还来想指导他们,只能会让他们觉得你没有用,这是用自己的短处来比较别人的长处。

(2)、父母的吸引力

孩子会认为那些亲切、友好、以及与自己相似的父母才具有吸引力,当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亲,而父(母)亲也喜欢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沟通地时,吸引力的效果会非常大。不少父亲曾对我说:“这孩子就只和他妈妈交流,和我半句话也不想说!”那么,你作为孩子的父亲,在孩子面前是不是具有吸引力呢?事情是自己造成的,不要责怪孩子。

有些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或平时的接触中,把自己装扮成一点过错都没有的“圣人”,从不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害怕孩子知道后不再听自己的话。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孩子对这样的父母只能是可望不可及、敬而远之,他们不会和你真心去交流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要想自己做到这样完美是不可能的,也是很令人害怕的,在这种人面前是很令人自卑的,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人们最容易接近的是那些并不十分完美的人。父母如果有机会在孩子面前谈谈过去自己的失败教训又有何妨呢?

(3)、父母的可信任性

信任是人际交往的核心价值,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双方才会吐露真情。所以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影响沟通成功的重要因素。

信任是建立在许多持续不断的可靠行为基础上的,如父母平时行为中的承诺与兑现承诺,但只要出现一个不可靠的行为,信任就可以被破坏,而一旦信任被破坏或损害,重建信任则是极为困难的。青春期的孩子对信任看得特别珍贵,当你许诺给他买一本书,到时你无论因何原因,只要没有买,这都会影响到他对你的信任。

怀疑孩子的动机、贬损孩子自尊心,或者自己的低智能行为,都会影响到孩子对你的信任。

2、谈话技术的运用

和青春期的孩子对话前,如果父母与孩子已经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且经过仔细倾听,这就为成功谈话创造了条件,但这并非就等于谈话成功,还必须施加正确的影响技术,并能容忍孩子的异议和反对。下面分别介绍影响谈话的几种主要技术。

(1)、提问技术

提问技术是谈话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有效性依赖于问题类型和提问频率。提出的问题对建立和谐或不和谐的人际交往模式具有潜在的影响。如果提问过于频繁,或者采用了威胁式的语句,或者在某些时候提出不适当的问题,会让对方引起反感、抵触和困惑。如果谈话陷入沉默或者你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连接方法。

①开放式的提问会让对方敞开思想

大多数有效的问话都是开放式的,它们常常以“什么”“怎样”“为什么”“何时”“何地”或“谁”等疑问词开头。以“什么”开始的问句更倾向于给出事实和信息,以“怎样”开始的问句与过程和情绪相关联,以“为什么”开始的问句多给出原因;同样,以“何时”和“何地”打头的问句要提供出时间和地点的信息,而以“谁”开头的句子则与人物联系在一起

开放式提问在谈话情境中有多种目的,包括:

一是开始谈话时的引导作用;二是鼓励孩子说出更多的信息;三是诱导孩子讲出行为、想法和感受的个体例子,以便父母能更好地理解那些造成孩子当前问题的原因;四是通过鼓励孩子讲话以及指导他们进行有目的的沟通,促使他们发展与父母的关系。

②封闭式的提问可进一步求证信息

与开放式问句相反,如果父母需要得到特别事实或寻求某一具体作息时,封闭式或集中式问句则是很有用的。这类问句会以助动词情感动词开始,并以“是”和“不”或一个短句作为回答。如:

“在我们讨论的问题中,哪一个问题令你最感困扰?”

“你在考前的几个月内能有一定幅度地提高你的学习成绩吗?”

封闭式提问的目的有这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要求孩子给出具体的回答来缩小谈论的范围;

二是收集特别的信息;

三是确认问题的指标参数;

四是打断对方喋喋不休的讲述。

在谈话中,不要随便地使用封闭式的问句,这样会令他们认为父母只是允许他们简单地回答问题,因而被动地回答,避开谈论敏感、重要的话题。Shainberg指出,提问的关键之处在于让人公开自己的心路,从一个新的角度和深度看待事物,问题多并不意味着问得好。提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的问题要围绕孩子的关注点。有效的问题只能来自对方所做的陈述,而不是来自父母自己的好奇心或者结束谈话的需要。

第二,提出问题后,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做出回答,要知道,孩子可能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让孩子产生急于回答问题的感觉是有害的。

第三,一次只问一个问题。一连给出几个问题,这会弄糊涂孩子,他们可能只回答最不重要的那个问题。对儿童尤其要注意。

第四,尽量避免指责性、面质性的问题。这种问题常由于父母的语调和使用了“为什么”一词,而带有对立性质。用“什么”代替“为什么”一词,你可以获得同样的信息。指责性、面质性的问题会使孩子产生防卫心理。

(2)、给孩子提供恰当信息

青春期的青少年毕竟是不成熟的孩子,在和他们进行谈话时,父母可以对他们提供一些信息这是必要的。在哪些情况下提供信息呢?(www.xing528.com)

首先,当孩子不知道自己有哪些选择时,就要为他们提供信息,如升学时填报志愿。

其次,当孩子尚未意识到某个选择或者行动计划的可能后果时,对其进行信息提供是有帮助作用的。如孩子过度上网(成瘾)后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会带来哪些危害。

第三,信息提供也可用来校正无效的或不可靠的信息,或驱逐迷信观念。

第四,帮助孩子审视自己一直回避的问题,如,当自己近来感觉到身体不适的时候,当得到忽视疾病治疗可能会带来不利后果的信息时,也许他们会尽快地进行身体检查。

提供信息与建议不同。提建议是给听者推荐或策划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法或行动途径,并让他照着去做。相反,提供信息则是交待与主题或问题相关的信息,由孩子自己决定最后的行动途径。下面我们举一个母亲与咨询师的例子来帮助领悟(Sherry Cormier等著《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

母亲:我发现真是很难拒绝孩子提出的要求,很难对她说不。即使当我明知她所提的要求是无理的,甚至可能会给她带来危险时,我也难以拒绝。

咨询师(提出建议):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呢?开始时只对她的一个要求说“不”,可以是你认为最好拒绝的任何一个要求,然后再看看情况会是怎样。

咨询师(提供信息):我想我们可以讨论两个可能影响你处理这种情况的事情。首先来谈谈如果你说不,你感觉会发生什么情况?另外,我们也可以谈谈,当你还是孩子时,你在家里提出的要求是被怎样对待的?父母怎么对待我们,我们也就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种方式非常自然,我们甚至不会意识到事情是这样的。

(3)、即时化反应技术

当孩子遇到你以后,兴冲冲地向你讲述他遇到的一件事,或者不愉快的事时,你应该马上停下手中的工作,很专注地听他讲,并伴随一定的情感反应和回答,孩子会很愉快地和你谈下去,且以后也会经常地把自己的内心秘密和你分享,如果你仍然在工作,心不在焉,很不耐烦,或干脆打断孩子的讲述,孩子和你的距离感就会产生。这就是即时化反应技术。

这是在谈话中描述此时此刻发生事情的一种言语反应特点,也被认为是一种真诚和直接、相互的谈话,它涉及到与当前情感的自我流露,当人们回避即时化反应时,距离感就会产生。如:“现在你真的笑了,关于那件事你一定非常高兴。”

即时化反应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帮助更好地配合的手段,其目的有:

一是公开表达你对自己、对孩子或者你们间关系的现时感觉,而这些感觉以前从没有直接表达过。如果不将这些相互间的关系感受表达出来,就有可能阻碍有效的沟通,或者会阻碍想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当这种感觉带有消极色彩时。如“我现在感觉到不舒服”,而不是“我刚才感到不舒服”。

二是针对此时此刻相互关系中的某些方面展开讨论或提供反馈。这是引起公开讨论的一种手段,通过讨论最终达成一致。

三是帮助孩子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这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背后原因。

(4)、慎用面质技术

面质技术主要运用言语反应来描述在对方的感受、想法和行动中存在的明显差异、矛盾、冲突和含糊的信息。其目的一是帮助对方挖掘出认识自己的不同方法、或最终引导他们采用不同的行动或行为。Egan将此目的称为挑战对方的“盲点”,即对方没有看到或不愿看到的思维和行动中的自我局限性,包括歪曲和矛盾,歪曲可能是认知歪曲(常常是由不准确、不完整或错误的信念和信息所致),也可能是情感歪曲以及根据不准确或错误的知觉作出的歪曲归因。二是帮助他们意识到,在他们的想法、感受和行动中存在着矛盾或不协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矛盾常常提示着尚未解决的、矛盾的或有意压抑的情感,挑战可以促使发生改变。如:

孩子(眼里含着泪却说):“我没有什么事,一点也没有!”

母亲:你说你一点事都没有,可你眼里却含着泪。

面质技术有助于他们检验自己行为的结果,而不是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面质是一种挑战,如果使用不当,会引起对方的抵触和对立,应该慎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它不是对对方的攻击,也不是寻求机会烦扰对方,不是对自己不满情绪的发泄,它是一种积极的、能提供具有建设性和指导性反馈的手段,而不是提出异议和批评,它并不是一种对抗,而是与对方在一起。

第二、为了避免指责,面质应该只针对问题中的矛盾,而不是针对他本人。

第三,在面质之前应该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和信任度。

第四,要循序渐进,时间太短会给对方增加压力

(5)、谈话应分先后主次

谈话中父母应对谈话内容顺序有一个先后主次之分,一般先从简单的、孩子能够接受的开始,然后逐渐接近最难解决最敏感的问题。这样有一个预热过程,让孩子能够逐渐接受。不少人知道孩子的问题后,找到孩子直奔主题,一顿劈头盖脸地发泄,这种谈话效果不会太好。注意选择问题的顺序可能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从目前存在的问题,即孩子希望得到帮助的那个问题开始,这样可以缓解当前呈现的问题,提高孩子的心理功能,并使相关的问题得到解决。

二是从孩子最根本或最重要的问题开始,通常这个问题使孩子最感痛苦不堪、烦恼不安,或最妨碍其生活和学习。

三是从最有可能成功解决且最容易解决的那个问题入手。有些问题或行为比其他一些更难解决或矫正,而且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

四是从需要最先加以解决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问题入手。有时,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当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或消除后,其余的问题要么得以改善,要么至少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矫正。这个问题往往是问题范围的核心或突出的一个。

(6)、明确前因后果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关系、解决问题。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有其背景引发因素,这些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情感的、身体的、行为的、认知的、情境的或人际关系方面的。前因是引发问题行为出现的外部或内在事件,一些前因出现在问题发生之前的短期内,而另一些前因(背景事件)则可能发生于很久以前。帮助孩子揭示问题的前因,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揭示前因时,你可以考虑这几个方面:一是在问题出现前,当时存在什么事件(外显和内隐),使问题更有可能发生?二是在问题出现前,当时存在什么事件(外显的和内隐的)使问题不可能发生?三是以前事件中哪些仍然影响着当前的问题?

后果是指维持问题行为的存在或使其加重、减轻的外在或内在事件。后果出现于问题行为之后,与问题行为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和结果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后果通过某种方式来加重、维持或削弱行为,从而直接影响到问题行为。

(7)、改变错误的归因

归因不当影响到双方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从孩子角度看,形成归因错误的因素很多,如,在混乱无序、受到虐待、被人拒绝和毫无依赖可言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普遍表现出扭曲的归因方式。这些人常常认为自己的问题是没有办法可以化解的。例如,一个曾遭到父母拒绝的男孩,成年后会说:“我没有人际交往的技能。”他会认为“缺乏人际交往技能”是无法改变的,因而会体验到与人进行接触的无助感。这种认知会导致他在与人交往时自我限制性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他会体验到绝望感、并变得退缩、不愿意进行任何社会交往等。当孩子把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外在原因时,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谈话也难以达成一致。如果父母把问题形成原因归结不当,也会影响到谈话的效果。注意在谈话时,对于归因错误,首先通过改变或重新构造他们的编码和知觉方式,可以减少他们的自我防御,并动员他们进行改变的自身资源和力量。其次,通过认知再构方式能改变他们对自身问题的关注点,从对行为进行过分简单的归因推理,,转变为分析行为的情境因素和外部线索,最后,再构也是一种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有用策略。如,他说:“我很懒”或“我不很自信”等,对“我太懒”,情境再构就是要回答“在什么样的情境中,懒散的行为是有用甚至有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