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青春期孩子交流应该注意的问题

和青春期孩子交流应该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3-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进行交流的方式与青春期前的交流方式不同。和青春期以前的孩子进行交流时,父母大多采用了你告诉我、我回答你,或我问你你回答这种简单直接的交流方式。对待孩子无意的过错和不完美表现,美国父母与中国父母是有区别的。

和青春期孩子交流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和青春期孩子交流应该注意的问题

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指导或者在与他们进行交流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以公平、民主的方式,多用肯定语言,支持鼓励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最困惑的时候,他们需要别人的支持、鼓励和保护,父母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是促使他们继续探索和体验的动力,父母的支持鼓励和保护同时可以表明自己是认同孩子的,和孩子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这样他们会把自己感到困惑不解的事会向你这个“战友”倾诉,和你商量讨论;这样你可以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了,同时通过交流,在无意中把你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对孩子进行帮助。

和青春期的孩子进行交流的方式与青春期前的交流方式不同。和青春期以前的孩子进行交流时,父母大多采用了你告诉我、我回答你,或我问你你回答这种简单直接的交流方式。因为青春期以前的孩子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这时,他们在生活上需要依靠父母的帮助,在对事物的认识和概念的理解上,由于缺乏经验及智力发展的限制,往往不能从事物的本质属性上来认识事物,需要父母及老师的帮助,父母和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无所不能的权威,这时的孩子与父母存在一种依赖关系。到了儿童后期,约在四、五年级的时候,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到五、六年级时,随着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逐渐发展和辩证思维的初步发展,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他们不仅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发展了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过于闭锁,不善于交流是孩子最明显的心理特征。

对小学儿童来说,其自我评价最重要的支持因素是父母和同学,而不是朋友和老师,到青春期后,这种支持因素转变为朋友、同学和老师。父母不再是孩子沟通交流的首选对象,所以,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变得比较困难了,如果父母仍沿用原来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势必会遭到孩子的强烈反对。青春期逆反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父母和孩子都不可能逃避,只有去面对。

父母在与青春期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朋友去对待,公平、民主、以商量的口气去和孩子交流。孩子会认为能够和昔日管教自己的父母一起探讨问题,说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往往会更加兴致勃勃地参与到父母的交流与讨论中去,并极力表现自己的见解和才能,尽管这些都不成熟,这样可以满足他们成人感的心理需要。训斥、说教、强制等方式最容易引起孩子逆反,其效果也最差。

在青春期,孩子希望能够自己独立判断决策,不需要父母来过多的指教,他们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相信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自己接触的新知识新观念父母是根本不能理解的,父母总认为要用那些传统的陈旧观念来教育自己,这是历史的倒退,所以,他们对父母的态度总是反对、拒绝。例如,有一次我和一位男孩谈到享受这个话题时,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就应该学会享受,享受就是幸福,他还举出了“大家都这样认为”为证。该生很贪玩,学习不刻苦,父母在外地经商,中考成绩太差,自费读高中,高一时学习不努力,又重读了一个高一。开始,针对他的观点,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不是享受,而是学习,他说:“我们年纪不同,存在差异。”我和他谈到了一个人发展的阶段性:24岁以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24~29岁是职业探索期,30~45岁是奋斗期,45岁以后是收获期,60岁以后是享受期了;再说,每个阶段享受的意义不同,如学习时期,当一个人突破一个学习难题后,好好地奖赏自己一下,睡一觉、玩一通,这个过程也是享受;现在把玩放在首位,其实这也不是享受,因为即使是玩,也玩的不舒心,心理总是有一种牵挂,有一种内疚,这就是把自己应该在60岁以后做的事放到了现在,这是一种欠债似的“享受”,所以玩的也不舒心。

2、尊重、宽容和接纳自己的孩子(www.xing528.com)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以尝试、探索的方式从童年时代过渡到成人时代,在这种探索的过渡中,“他既不可能不犯错误,也不会对自身的灵魂和肉体都具有完整的认识——他只是一个脆弱、极易犯错误和欠缺完美的人”(阿德勒)。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和不完美表现,尤其是性格偏颇的孩子,父母应该宽容和接纳,协助孩子度过这段困难期。但在现实中,分析那些真正出现问题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发现,这些家庭的父母(至少是其中之一)对孩子要求极严,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容不得孩子犯半点错误,“孩子稍微咳嗽一声,父母便得了重感!”孩子回家晚了几分钟,家长会大发脾气,孩子给异性同学打了几个电话,家长便警告孩子不要早恋,甚至跟踪,一定要弄清是不是孩子真早恋了;孩子回家时,鞋子没有脱放在规定的地方,家长便埋怨一通;孩子正在做作业或看书,吃饭时间到了,家长便强制孩子来吃饭,尽管孩子还只有一点点没有弄完。父母在对待青春期的孩子时,好像到了有点神经质的地步。

对待孩子无意的过错和不完美表现,美国父母与中国父母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使用磁碗时,中国父母最担心孩子将碗打破,在孩子要接触这个碗时,父母一定会尽量不让他去接触,因为父母怕孩子打破这个瓷碗,这样在孩子心目中,就没有瓷碗被打破后的体验。而美国父母会让孩子去接触,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父母会很温和地对孩子说:“你看,这个碗再也没有了。”孩子从此以后会小心对待这类瓷器的。从此例中,可以看出,两种家教方式的侧重点不同,中国父母强调的是不要让孩子的行为造成经济损失,而美国父母强调的是让孩子进行真实的体验,从中可以看这种差异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了。我们再看看比尔·盖茨,小时候,比尔·盖茨正在地下室捣弄他的那台旧电脑,到吃饭的时间了,母亲呼唤他去吃饭,他对母亲说:“我现在正在工作,要等一会儿。”母亲当时并没有强制他去吃饭,允许他自己把事完成后才去吃饭,放手让孩子决定,不干扰孩子,这些方面我们父母有所欠缺的。

父母要接纳宽容孩子,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当孩子真正犯了错误时,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孩子当前的过错行为上,更不要想到怎样去惩罚,我们应该去分析孩子犯错的背后原因;当孩子的这种过错固化成他的人格一部分时,我们尤其需要分析孩子早期的成长过程。

3、不能过度约束孩子,应重视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孩子在青春期以前,一切都是在父母的指导安排下进行的。父母对孩子的指导、安排、教训和控制似乎成了习惯化了的思维方式。到青春期后,父母的这种习惯化了的思维方式与孩子独立性发展的成长规律相互冲突,这种冲突造成了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和孩子与父母的对立。在解决这种冲突与对立的方式上,有三种基本的模式:一是父母认识到这些后,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共同成长;二是父母继续沿用自己原来的方式,让这种控制与反控制坚持到底,“不信我就管不住你!”三是父母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方式,“你的翅膀硬了,反正我管不了你了,随你的便吧!”在这三种方式中,第一种方式是最好的,然而,在孩子出问题的家庭中,第二种模式是最多的,其次是第三种模式。对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失职,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对孩子的控制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会严重影响孩子独立性人格的形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阿德勒认为:从小受到严厉的管教,从来没有感受过父母慈爱的孩子,会产生自卑感,没有得到过慈爱,在孩提时受到过恶劣对待的孩子,会形成冷酷的性格,他们怀有嫉妒和恨意,他们不能容忍别人的幸福;从小受到严格限制的孩子,人际交往会出现障碍弗洛伊德在结构理论中指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快乐,满足自己欲望,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自我是调节者,通过调解,使人格内部各种力量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实现人格的整合和统一。但是,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和持久的,人格内部冲突不可避免的。随着矛盾冲突的加剧,人就会产生心理焦虑,如果冲突过于激烈,而自我无法应付,就会导致人格的分裂和精神障碍。当父母对孩子限制过严或惩罚过多时,孩子的独立与父母的限制相互作用,会使孩子产生内心冲突,孩子为了避免惩罚而产生焦虑,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人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紧张、不安和恐惧。孩子的防御机制会把那些带来焦虑的观念和欲望压抑到本我之中,使之不在意识中显露,但这种压抑并没有消除那些观念欲望对人格的影响,时间久了,这种被压抑的能量终究会暴发出来,青春期便是这种能量暴发的最集中时期。

有这样一个现象,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大都出现在学校,是不是孩子的问题就是学校造成的呢?我也发现不少父母认为自己孩子的问题与学校有关,是学校老师教育不当造成的。事情并非如此,孩子问题形成的根源在家庭,学校只不过引发了这些问题而已,或者说学校象一个显示器,把这些问题暴露出来了(阿德勒)。

阿德勒揭示了这样的一个奇怪现实:那就是教师、医生和律师的家庭频繁地产生出任性刚愎的孩子。尽管这些人有他们职业的权威,但他们好像是没有能力为他们的家庭带来和平和秩序。因为在这些家庭中,一些重要的观点不是被忽视,就是不被理解,这些身为教育者的父母亲在家里用严格的条条框框,用自己假定的权威,把一些清规戒律强加在他们的孩子身上,他们严厉地压迫子女,他们威胁子女的独立性,并常常剥夺他们的独立性。他们似乎在子女身上唤起了一种反抗情绪,驱使子女报复他们的压迫。他们以棍棒对付子女,这种压迫因而深埋在子女的记忆里,要记住,父母亲有目的的教育会使他们特别留意他们的子女。另外我们也发现,很多时候,这是好的,但这带来的后果却是造成子女愿意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这种子女视自己为一种被动的展示实验,把他人视为责任的、决定的一方。其它人必须去克服困难,而他们自己则不负任何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