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春期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

青春期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

时间:2023-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这种思维的创造性与求异思维有密切相关,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是主体思维的两个主要方面,有关研究表明,青春期青少年的求异思维的发展非常明显,而求同思维的发展则比较缓慢,这也是他们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原因之一。

青春期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

三、青春期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

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他们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如,他们迷恋各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制作活动。

他们的这种创造欲望,主要来自于他们心理上强烈的成人感及高涨的自我意识。他们要证实及展示自己的能力及才华,要摆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以及对教师、父母及教科书的依赖,因而,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意识和热情。另外,这种思维的创造性与求异思维有密切相关,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是主体思维的两个主要方面,有关研究表明,青春期青少年的求异思维的发展非常明显,而求同思维的发展则比较缓慢,这也是他们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原因之一。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分析思维材料并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一种思维品质。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思维批判性明显增长,一方面表现在他们不愿意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及意见,经常要做一番审查,甚至有时持怀疑和批评的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想;最后,还表现在对世界宇宙的看法上,开始热衷于探讨那些极为深奥而神秘的星辰运转、生命起源等问题,显露出一种不愿盲目生存的人生态度的萌芽。

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

青春期的孩子思维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其思想的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计其余。这种思想的片面性,首先反映在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上,狂热的“明星崇拜”就是出现在这个年龄阶段,少男少女们常搜集大量的、他们所崇拜的明星照片,甚至在发式、服装、姿态及言行举止上都竭力模仿,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而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及所应追求的目标;其次,思维的片面性还使他们在思考、分析问题时极易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死潭而不能自拔,严重者会出现心理障碍;第三种表现是,他们在日常的学业活动中,在显示出很高的创造力的同时,又暴露出思想上缺乏严谨的逻辑性及全面性,所以,对问题的最后处理结果常常是虽很有新意,但并不准确。(www.xing528.com)

青春期的孩子思维的表面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分析问题时,还经常被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的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他们对某种社会现象或某种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往往易表面化。

3、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

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已能区分开某种事件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所以常将自己的思想作为一种客体去审视和分析,他们会不自觉地被根植于快速的身心变化的、不可抗拒的自我意识所驱使,使思想带上更强烈的“内省性”和“分析性”的色彩。许多人都关心一些很奇怪的问题,如:被他们感知的这个世界是否是真实的存在?正在他们对自己思想过分的关心与沉溺,导致了青春期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

自我中心是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其表现主要为:虽然他们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却不能明确区分他们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所在,如,他们十分关心自己的内心及外表,因而认为别人也同样地关注他们的一切,其结果:

一是在心理上,他们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因此,他们感觉每天就象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或批评。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要花很多时间和心力来应付这些假想的观众。当他们感到自责的时候,便感到别人也在责备自己,所以常会有加倍的‘疚罪感”;在公众场合中,他们会感到无数双眼睛在监督自己,因而常感到手足无措;也常将自己的是否观、审美观与别人的混淆起来,认为自己美的,别人自然喜欢;自己认为正确的,别人也应该接受。所以,他们常常不能理解父母的想法为什么总是与他们的想法格格不入,而导致与父母的关系危机。他们还常将极度自我欣赏的心境投射到别人身上,如,男生会站在镜子前面伸展自己的胳臂,欣赏自己逐渐发达的肌肉;女生会花很多时间试用不同的化妆品、头发式样及衣服等,他们都希望给那些关注自己的人一个极好的印象。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欣赏自己,而并不过多地去关心别人,事实上,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演员和观众。

青春期的孩子在自我中心的思想中,将别人如此关注他们的原因解释为自身的“与众不同”,即他们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因此,他们总是将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情感上,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认为他们的情绪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才能感受到那种极度的痛苦与极度的狂喜。许多孩子的家长都熟悉自己的孩子常说的这样的一句话:“你们怎么会了解我的感受呢?”这种对于自己的感受过分夸大的倾向,就使他们在分析评价事物时带有了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他们会依照个人的意愿,创造出一套独立推理体系,并试图按照自己的推理模式对现实中的一切进行分析,最后常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