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自我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

国外自我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

时间:2023-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国外自我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一、19世纪以前国外自我教育思想的萌芽(一)中世纪之前的自我教育思想从古希腊、古罗马直至中世纪,一些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自我教育朦胧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蒙台梭利的儿童观是其儿童自我教育思想的基础,认为儿童具有“有吸收力的心理”。

国外自我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国外自我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

一、19世纪以前国外自我教育思想的萌芽

(一)中世纪之前的自我教育思想

古希腊古罗马直至中世纪,一些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自我教育朦胧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提出了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这是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从表面看,是在通过对答促使受教育者获得真理性的知识,本质上是在教给他们如何从纷繁的世界,主动获得真理的过程、技巧、途径。西塞罗和昆体良认为雄辩家广博学识的获得,只有在自身生活的一切场合,去多听、多看、多想、多练,才能慢慢积累。奥古斯丁则将柏拉图的回忆说与基督教教义结合起来,奠定了基督教隐修制度中的自修法则。[1]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教育思想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完全被教会控制,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才渐渐产生现代教育观念和体系。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自我教育思想,并进行有效定义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杰出的教育理论家的伊拉斯谟。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主张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并重,主张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主义化。他在1516年提出自我教育的概念,认为自我教育就是个人主动地去求知任何一个他尚未探究的领域,直到全面探究人类学说整个领域的活动。[2]伊拉斯谟以其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对促进欧洲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的人文主义化作出了贡献。之后,康德从学生主体性思辨理性的建构中,提出学生自我教育的自由才是他们发展的唯一动力的观点。[3]

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提出了“归于自然”的教育思想,其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在卢梭看来,“自然”主要是指事物的本来面貌、原始倾向,外界不强加干预、没有人为的约束、塑造。涉及教育,“自然”即儿童的天性。那么为什么要适应自然呢?卢梭认为“凡是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一转移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4]卢梭倡导的“儿童自主、自觉、自动地独立自由本性的挥发”的教育思想在思想史上占有极其显要的地位。卢梭彻底地否定了以教师、成人、书本为教育中心的传统观念,他提出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和自由,要非常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兴趣。卢梭在教育上起的革命作用,犹如哥白尼天文学上所起的作用。因此,有人将卢梭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对后来的教育家影响深远。

18世纪,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继承和发展了卢梭的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应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5]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原则,认为教育应按照人的天性及其发展顺序逐步进行。他还认为遵循自然的教育,必须使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或力量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而儿童则是他自己成长的力量性动因。裴斯泰洛齐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育理论,对19世纪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19世纪以后国外自我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英国教育理论家斯宾塞(www.xing528.com)

19世纪科学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人类历史在这一时期实现了飞跃。这种飞跃反映在教育方面就是斯宾塞的《教育论》。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理论家。他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将自我教育提到了至高至尊的地位——人类完全是从自我教育中取得进步的。他认为:自我教育是个人天赋的、自发的学习能力,是个人在自身整个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自己探讨、自己推论和自己发现的过程。他强调让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对于培养一个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它不仅会让儿童形成因果概念,明白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有原因的,同时也会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找到这种原因。为此,斯宾塞明确指出:“没有一种快乐能比得上他们通过自己努力而证明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能力而获得的快乐。”[6]

(二)德国哲学家尼采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强烈抨击了以国家功利主义为核心的现代科学的大众教育,指出现代科学教育不但无法使人成长,反而扁平化同质化每一个人,使人成为一部机器上的标准零件。那么人们该如何克服这般的贫瘠呢?尼采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自我教育,具体讲是一种激进的、个人化的自我教育,也就是“成为你自己”。[7]尼采“成为你自己”人性思想的教育学意义可概括为:第一,要求人在自我教育中肯定自我,爱护自己,忠实于自己,对自己负责,真诚地赋予人生以意义;第二,要求个体通过自我教育,充分把握生命的可能性、生成性,通过自我否定、创造和肯定,实现生命力的超越攀升,展示生命自我的真实性、独立性和独特性,使每个人都活出各自殊异的认知、欲望、感觉、价值的存在状态。

(三)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国家掀起了“新教育运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尊重儿童的个性自由发展,要在活动中充分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积极培养儿童的个人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等。许多教育家投身到这个运动之中,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提出儿童自我教育思想,认为“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依据人的天性,人本身必须成为教育的中心。”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是其儿童自我教育思想的基础,认为儿童具有“有吸收力的心理”。她指出,在各个物种中都存在着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它驱使生物主动地吸收外界的养料,以满足自己生长的需要。儿童亦不例外,受生命潜能的驱使,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心理。这种心理是其儿童自我教育思想的心理学基础。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的潜在能力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建构、自我发展,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让儿童在与周围环境及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排除障碍,独立奋斗,显示出惊人的智慧,同时形成独立和自信的良好品质[8]

(四)美国教育家杜威

“新教育运动”之后的整个20世纪上半叶,是实用主义教育的主导时期。美国教育家杜威继承和发展了尼采主体自我教育的框架,从儿童主动经验的提炼和反省思维的构建两个方面,对自我教育中主体的学习机制做了理论概括。即:自我教育就是由个体天赋机能促动的,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反省思维去主动地经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9]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由此,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思想。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的而不是为教师的,因为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

(五)社会主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社会主义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他把“自我教育”提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规律、教育的真理、教育的智慧和艺术的高度。他说:“我十分坚信,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比起组织星期日的消遣来,教会少年自我教育要困难得多。比起直到少年走出校门沉醉于无拘无束的自由空气之前抓住他的手不放来,教会少年自我教育也要艰巨和复杂得多。唯有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解决这些困难。学校教育的最初步骤,实质上就是激发自我教育的能力。”[10]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围绕着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许多建议,除了少数是认识上的要求以外,绝大多数是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而习惯培养的核心问题则是使学生从中获得自我肯定、自我认识内驱力,进而培育起自我监控、自我管束、自我强制的内省力和意志力,真正实现自我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