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知行统一的原则
一、知行统一原则的意义
认识与行动的统一的原则,也称为言行一致的原则,指既要重视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水平、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又要重视行为表现和实际运作能力的提高,并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实践。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如果是非不明,有时还可能不自觉地产生错误的行为。即使偶然有正确的行动,也会因为不明确它的意义,缺乏认识的支持,而难以巩固和持久。但是,认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它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由精神转变为物质,对社会和自身成长起到推动的作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认识指导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铸就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知是人们的认识,属于精神的范畴,言是认识的语言外壳;行是人的外在的表现,是见之于肌体的作为人的物质的运动。知与行,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总是先有认识,后有行动。由认识到行动,是一个飞跃,是一个最具有意义的飞跃。
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是一个人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如果不将自己的言行结合起来,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双重人格:说一套,做另一套;对人一套,对己另一套;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这样,也许能一时蒙骗对他还不大了解的人,但是,蒙骗不能长久。为人识破,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这是自我修养的大忌。
二、贯彻本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热爱学习、坚持学习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人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小牛小马一出生就能走,小鸡小鸭一出生就能自寻食物。人的力气不如虎豹,饥忍耐寒,人不如冬眠的蛇和熊。但是人为什么能够比这些动物生活得好而且能够支配这些动物呢?主要依靠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主要体现于远远高于其他动物的学习能力。动物的生存能力主要源于本能,而人的生存能力则主要依赖后天的学习获得。
人离不开学习。尤其在现代社会,不学习就落后,落后就可能被淘汰。
东京大学教授渡边提出三万天学习的观点。他设定人生寿命为81岁,把生命分为“成长期”“活跃期”和“充实期”,各27年,每期约一万天。他的意思是: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学习的过程,一直到生命的结束。因为世界上从未有过不花费时间便垂手可得的成功。(www.xing528.com)
《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9月22日报导北京市教委发布了一项历时三年、对不良行为学生进行分析的调查。调查显示,“厌学”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开端;15~17岁是学生不良行为高发期;节日、假日是未成年人犯罪或被侵害的高发期;特殊家庭背景和父母文化程度低对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有直接影响。未成年犯罪原因除了学生主观上有“青年人易冲动”“意志力薄弱”等特点外,客观原因如父母离异、家庭重组、家长收入或文化水平低、师生间缺乏正常沟通等是主要诱因。调查还表明,“网上QQ对话”“手机短信”等方式都深受学生认可。
小孩子本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喜欢学习。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如果渐渐地讨厌学习了,那么,家长和教师要高度重视这个动向,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厌学意味着退步,甚至会招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人人都要坚持学习,终身学习,通过学习保持自身与环境的信息沟通。
(二)言行一致,学以致用
养成实事求是的作风。不说大话、套话、空话,不唱高调,不迎合别人说违心的话。说话要有根据,不言过其实。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反映。反之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要用自己学习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行动来体现自己的认识。在行动中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在运用中巩固和深化自己的认识。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梁启超曾说:“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件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参与社会交往。社会的实践和交往,是个体认识的“用武之地”,是个体价值体现的机会和场所。在社会实践和交往中,能够看到成果和别人的态度,从中反射出自己言行的效果,体现自身的价值,并且能从中受到启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精确自己的行为。自1993年年底,我国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到2008年12月5日第23个国际志愿日,我国注册的志愿者总数已达到2946万人,累计已有3.82亿多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78亿小时的志愿服务。[12]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将有利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爱心传播。志愿者活动有益于青少年的成长。
(三)树起心中的榜样
改进行为表现,很重要的方法是效仿。不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都能受到他人行为的感染,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仿效他人的行为。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高速公路上人为地制造两种情境:一种情境是,路上停着一辆轮胎撒气的小汽车,车旁站着女驾驶员,等人来帮助她;另一种情境是,有两辆轮胎撒气的小汽车,其中一辆汽车旁站着一位妇女,有一个男子在帮她换轮胎,旁边停着自己的车子。另外一辆轮胎撒气的小汽车停在约离此地半公里处,旁边也站着一位等待帮助的女驾驶员。在这两种情境下,分别对经过这里的2000辆汽车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在第一种情境下,停下来帮助女驾驶员的共有35辆车子,占车子总数的1.75%。在第二种情境下,停下来帮助女驾驶员有58辆,约占全部车子的3%。这证明,第二种情境,即有一个男人停下车子帮助女驾驶员,成了后边人效仿的榜样。自己心中的榜样,同样也会激励自己产生与之相同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这些“榜样”在自己心中的威信越高,对自己的影响越大。
美国老罗斯福总统曾说,他每遇到困难,就抬起头来望着挂在墙上的林肯的相片,并且问自己:“倘若林肯遇到这个问题,他将怎样做呢?”作为总统,他这是给自己的去从取舍立起一个第一流的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