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我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一、影响自我教育的因素
人的自我教育的水平和程度,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即人的自我意识和客观社会条件。
(一)自我意识对自我教育主客体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身的意识。自我意识能将自身一分为二,分成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对象,形成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客体的我是主体我的认识对象和追求目标,而主体的我是现实的我,是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活动的实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它所制造的世界中复现自身。”人因为有了自我意识,其意识的指向必然会分化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向外部世界,指向自然,指向社会,指向其他个体,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成为一般认识的主体;另一方面,指向自己,指向自己内心深处,认识自己、调节自己、改造自己、管理自己,这就是自我教育。这里我们可明显看出,自我意识是人类自我教育的必要条件。
人在与自然和社会发生、发展关系的过程中,在认识、改造自然界和社会的同时,也产生了主体对自身的认识一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肢体及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及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认识进入了更高级的阶段。人类的自我意识,最重要也是最高级的层次就是把自身分解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自己对自己作一番审视,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反省自身,自己和自己对话,把握自己,改变自己,调整自己和外界的关系,使自己在与环境的相处中更自觉、更主动。平时我们所说的,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认识和改造自己,就是这一过程的具体表现。
自我意识是在主体见诸客体的实践中获得的,离开主体的社会实践和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自我意识则不可能发生和发展。自我教育是由自我教育主体实现的。自我意识既指向自己的物质实体,也指向自己的精神世界,但主要是后者。人的自我意识的主要指向,是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了解自己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自己的认识和行为适应并促进社会和自身的发展。人当然会意识到自己作为自然物质的存在,但自身生理活动的某些领域,如大脑的神经活动、内脏的活动,人是不能自我意识的。
总之,由于意识的存在,人类才能从繁杂的客观环境中解放出来,成为环境的主人;同样,由于自我意识的存在,人才能从复杂的主观世界中解放出来,成为认识自己、战胜自己的主人。人类经过这两个分化,才真正的成为认识世界的主体。没有前一个分化,人类不可能产生;没有后一个分化,人类不可能发展。
(二)客观社会条件对自我教育中主客体的影响
无论教育还是自我教育,其主体、客体都要和社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接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
自我教育是人对自己的教育,从表面理解,好像是一种纯理念的精神活动,似乎与社会没有多少关系。其实不然,自我教育既然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必然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其方向、内容和形式,都要受社会的制约和检验。
作为自我教育主体的人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其本质都是社会决定的。由于原始人的“自我”具有不集中性、流动性和多重性,“还没有把自己从周围自然界中明确分出”,因而自我教育的观念还很模糊。人类社会产生阶级分化后,人们的差异被扩大了,特别是文字的产生,使得流动的思想获得了稳定的形式,“自我”逐渐清晰起来。封建社会解除了人身依附关系,才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觉醒。人类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逐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在现代化社会,随着生产的自动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技术发展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推动着教育与现代生产的结合。人的全面发展,已从理想逐步变成现实。现代社会既为自我教育创造了空前先进的教育主体,急速发展的社会,也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自我教育的需要。在智力方面,现代化生产条件,要求人们具有更强烈的开拓愿望和创新精神;在品德方面,现代人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必须具有现代的价值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在体质方面,虽然在体力强度要求上,比古人有所降低,但对体质来说,素质优化,寿命延长,人的生命质量比任何时代都高。正因为如此,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人的自我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实现创造现代文明和享受现代文明的高度统一,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作为自我教育的客体,是主体认识、追求的目标,即作为教育对象的自我。这个自我既不是人们的主观臆造,也不是脱离社会的自我设计,而是客观实际的存在。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主体所认识的对象和目标,都可以从社会生活中找到其原形或原形要素;人们确立理想抱负、奋斗目标,都能从环境中找到原因。当然,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也可能把低下的形象,作为追求的目标,如果这样,自我教育就会走入邪道。总之,自我教育的客体,是主体认识的一种参照物,这种参照物是客观实际存在。自我教育仍然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过程。
《自我论》的作者说:“推动人和人类的不单纯是生存需要,而是对永无终止的自我实现和自我确定的追求。所以自我意识最重要的参数是将现有的‘自我’与应该的和希望的‘自我’作比较。”他还说:“古老的哲学伦理学公式‘自强不息’不仅是要求发展你身上蕴有的才能。这一公式诉诸个人自己的积极性。它对个人说:你要成为你所能够并且应该成为的样子,不过你得自己想这样,有本领作出正确的生活选择,并为了实现这一选择而作出最大的努力。换句话说,这是自由和自我教育的公式。”
二、自我教育过程是教育主客体频繁转换的过程
在一般认识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认识的对象,主客体的界限明显,清晰度很高。在一般认识过程中,主客体的同一性,主要指二者的相互联系、渗透和转化。自我教育过程中主客体的同一性,除以上含义外,主要反映在认识载体的同一性。由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集于个体人的一身,其同一性不只是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而且也是现实意义上的存在。
自我教育过程中,人的自我意识作为认识的条件,促使个体在主客体角色及角色意识间频繁转换,使教育过程随机平衡,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教育的目标。当人们对自身认识的清晰度不高时,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用社会标准衡量自己,进行对照反思,此时人们是站在客体的立场来战胜自己,推动自己前进;当社会环境恶劣,不正之风盛行时,人们为了不使自己被环境同化,需要调动自身的正确观点、信念和榜样的力量,以抵御环境的影响,此时人们是运用主体的力量来战胜环境的干扰。
在文学作品里,经常可以看到主人公自己教育自己的场景。例如,莎士比亚在《汉姆莱特》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当丹麦王子汉姆莱特知道了叔父毒杀自己的父亲,抢走王位,并强占了自己的母亲的真相后,“客体的我”对着“主体的我”大声地呼号:“忍着吧,忍着吧,我的心!我全身的筋骨不要一下子变成衰老,支持我的身体呀……”他决心复仇。在他听到挪威年轻的王子领兵征战时,他(客体的我)谴责自己(主体的我)的懦弱:“现在我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可以动手干我所要干的事,可是我还是在说一些空话‘我要怎么怎么干’而始终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我真是个蠢才……活动起来吧,我的脑筋……”主人公内心斗争是何等的激烈;他在提醒自己,动员自己,在作选择。最终,在客观形势的逼迫和主观愿望的推动下,汉姆莱特报了仇。
这场自我教育,似头脑里两个小人争斗,其结果,既决定于“客体我”即“理想我”的感召力,也决定于“主体我”即“现实我”的认识和决心。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享誉全球。文章写的是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在大西洋里与一条大鱼博斗的故事。它是对不畏艰险,不怕失败,即使一无所获仍然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热情歌颂。老人孤身一人在海上捕鱼,他的右手划伤了,左手在抽筋,他的肩膀被钓绳勒痛了,他饿得很,他困极了,但是他不停地对自己说话,不停地鼓励自己。这条鱼比老人的小船还长两英尺,1500多磅重。这是一条可以供养一个人整整一个冬天的大鱼。这是一条很难制服的大鱼,它被老人的渔钩钩住了,但它不服,拼命拖着小船向大海的深处游去。老人的船被拖着,他自言自语道:“不管它多么了不起,多么神气……不过我要让它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他被大鱼拖着,已经是第三次出太阳了,船被大鱼拉着打转转,他已有两回感到头昏目眩了。他对自己说:“我不能这样让自己垮下去,就这样死在一条鱼的手里。”鱼又拖着小船兜起圈子,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他对自己说:“拉呀,手啊。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为了我熬下去吧。你从来没有晕倒过……”他好不容易刺死了那条大马林鱼。但是鱼的血引来了大鲨鱼。第一条鲨鱼吃掉四十磅鱼肉时,他用渔叉刺,渔叉被鱼拖走了,他很痛心,但是他对自己说:“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他劝自己:“想点开心的事吧,老家伙,每过一分钟,你就离家近了一步。丢了四十磅鱼肉,你的船走起来更轻快了。”接着又来了两条鲨鱼,他愤怒了,他用刀砍,刀断了,他用木棒打,木棒被鲨鱼咬住拖丢了,那捕获的鱼又被鲨鱼吃掉了四分之一。他对自己说:“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到了午夜,来了成群的鲨鱼,最后他拔下舵把子再打再劈,直到打跑了最后一条,而且,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了。他明白他如今终于给打败了,没法补救了。回来的路上,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得多么轻松,多么出色。那么是什么把你打败的,他想:“什么也没有,”他说出声来,“只怪我出海太远了”。在街灯的反光中,他看见那鱼的大尾巴直竖在小船船稍后边,他看清它赤露的脊骨像一条白线,看清那带着突出的长嘴的黑糊糊的脑袋,而在这头尾之间却一无所有。许多渔民围着那只船,看着绑在船旁的死鱼的残骸。一会儿,那量鱼的渔夫大叫道:“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第二天早上醒来,他又打算准备新的渔具了。这位坚强不屈的老人开始了新的征程。老人在自我鼓励、自我唤醒、自我安慰中战胜了险恶,渡过了难关,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在困难面前,人们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艰苦的思想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既反映了认识主客体转换的频繁性,也反映了转换的艰巨性。这一切都证明,为了提高自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需要经常自觉地划清自我教育中主客体的界限,增强自我意识的清晰度,使自我教育中的主客体向促进自身发展的方向转换。
三、自我谈话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形式
所谓“自我谈话”,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包括有声的和无声的,口头的和书面的。或是客体的我对主体的我说,或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说;有时是劝说:“我要让它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有时是辩解:“只怪我出海太远了。”有时是自夸自勉:“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有时是自责:“我真是个蠢才……”“可是我还是在说一些空话‘我要怎么怎么干’而始终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有时是讨论商量,有时是选择。不仅如此,在上面这段文字里,我们还看到老渔夫将自己的手、腿、头都当成教育的客体,分别对它们提出要求:命令自己的手“拉呀!”要求自己的腿“站稳了!”鼓励自己的头“为了我熬下去吧!……你从来没有晕倒过……”这种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见诸于文字,在个人日记里最多。公开发行的自传体文本,反思性文本里也很普遍。但是,用得最多的是未见于文字的自己“内心的对话”,在遇到困难,处理矛盾,要作出选择,内心的斗争激烈时,这种内心的对话也就更为突出。经过内心的对话,“我要冷静点”“我再想想”“难道没有别的办法吗”等,人们的行动往往比较理智,冲动性降低,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往往在这种自我激励下产生了。这是因为有那个“客体的我”在提醒自己。有时人们采取行动比较坚决,也是因为有那个“客体的我”在鼓励自己:“决定了的就必须坚持下去”“我能行”“我是个意志坚定的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等。当然也有消极的自我谈话,那些自寻短见的人,是消极自我谈话的牺牲品。自我谈话充分体现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在一般认识过程中,认识的主体是人,认识的客体是环境,主客体的界限是清晰的、确定的。而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同属于个体自身,教育过程中主客体的转换频繁。“现实我”与“理想我”的矛盾越尖锐,内心的斗争越激烈,这种转换就越频繁,呈现出各自都想说服对方的事态,时而甲压倒乙,时而乙压倒甲,有时处于胶着状态。最终的结果或积极起来,或消极下去;或自我控制,或放任自流;或选择东,或选择西;有时也会相互妥协,调和一下,等待一下。有时人们感到自己不仅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而且能战胜自己,主体意识比较强烈,身心愉悦;有时人们则感到处处受环境制约,自己也跟自己过不去,客体的体验很深,疲惫郁闷。人们一时是教育者,一时又被自己教育。正是由于这种转换的频繁性,致使人们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对主客体的认识常处于模糊状态。
自我教育过程中主体和客体转化的原因和形式虽然有差别,但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其中包括主客观影响力的强弱、社会和个体要求差距的大小,以及教育条件(教育者的素质、被教育者的精神状态、舆论影响、物质条件)的优劣等,这些都是社会影响力的反映。当然,自我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的一种教育。自我教育过程中主客体转化的根本原因,还在教育的主体,即个体本身。正如,觉醒了的汉姆莱特战胜了懦弱的汉姆莱特,坚强的桑提亚哥不仅战胜了置他于死地的大鱼,还战胜了自己内心的失败感,继续与命运抗争。
“自我谈话”是艾默尔·柯乌尔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柯乌尔认为一个人内心的“自我谈话”决定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是行动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认为“我是个失败的人”,结果肯定会失败;如果一个人认为“我能够成功,我正在进步,并且越来越好”,那么他一定会成功。柯乌尔在“自我谈话”方面最著名的建议就是:“不断重复地对自己说,每天我在各方面都越来越好。”
现在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自己和自己对话,不断地鼓励自己。浙江衢州第二高中将同学们写给自己的话,贴在学校的“学生凡语”的橱窗里。这些话教育了自己,也鼓舞了别人。下面选摘几例:
例一 高一(18)班 朱子吟“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面,都藏着一个更好的自己。”
言为心声:凡语,总是每个人心中最真实、最平凡的东西吧。之所以选了这一句,记得当时好像是看到了一篇写得很好的文章,所以突然想起了这句话,喜欢上了这句话。
然后就会不断地告诉自己说,更好的那个自己等待着自己去努力之类的话。毕竟,只有诚恳地相信,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我觉得每个人的心中,一定都有一个自己想要自己成为的自己,重要的不是深埋或是掩藏,而是执著地相信并且不断地为之努力。写这个凡语,倒是给了我一个仔细思考之间因果关系的过程。
比起那些讲的头头是道的说教性质类的语言,我觉得这样的“凡语”更亲近一些吧,有真实的人生感悟、抑或是激励自己直到感动别人的话,平平常常几字而已,却要有价值得多了。记得一首歌词里有“至少还有咸鱼永不腐烂的自尊”,之后我就在想,不光是咸鱼的,有很多东西,也是会长久留于人心,而那些东西,都是你曾经认认真真为之感动、付出过的。
毕竟,那个更好的自己会不断地告诫你,要内心光明才能前途无量。
友人寄语:(www.xing528.com)
思想深邃。也许只能懂得表面吧,但我也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面,都藏着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被浮华社会遮住了的自己。也许通过不断的学习,通过感受友情与亲情,人们能够扯去那层遮住了自己的面纱,将那个更好的自己展现给别人。而在展现之前,必须强调的是不断的“努力”,“更好的自己”不到一定程度是不会出来的呢。
的确是真真实实的一句话,没错,首先是要相信,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努力。(吴益风)
例二 高二(7)班 蓝纪涔
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
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功。
言为心声: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犹豫不决的是自己,鲁莽行事的是自己。到了失败的时候,也许我们还不知道错在哪里,甚至还一味地回想过程,希望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但我们是否想过,也许一开始自己就错了,错就错在做事情前没有说服自己,因为没有说服自己,所以犹豫不决,所以鲁莽行事。我们要学会说服自己,说服自己之后,无论成败与否,我们都已取得理智的胜利。
我们总是抱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太少了,能感动自己的东西就更少了。可反过来想,正是因为“美好”的稀少,我们才会觉得它美好,所以不要老是抱怨,说不定在抱怨的同时,美好正在悄悄溜走。打开心灵的窗户,寻找世上的美好,等到我们自己把自己感动了,心灵也不知不觉地上升了一个台阶。
征服别人,可以通过权利,但征服自己,得用毅力;征服别人,可以通过才艺,但征服自己,得有内涵;征服别人,可以通过人格魅力,但征服自己,得有一颗永恒的心。自己把自己征服了,人生将变得无比美丽,能够快乐美丽的活着,就是一种成功。
友人寄语:
换一个角度,也去说服自己,感动自己,征服自己,获得的也许是明媚的春天。(徐璟)
例三 下面这些是去掉“言为心声”“友人寄语”的“学生凡语”。
高一(4)班 王勇建 做事追求的不是最好,而是更好。
高一(9)班 汪可豪 心之所愿,无所不成。Nothing is impossible for a willing heart.
高二(5)班 胡艳霞 或许很多事会事与愿违,但我一直在努力。
高一(2)班 王康旎 坚持的昨天叫立足,坚持的今天叫进取,坚持的明天叫成功。
高一(5)班 吕侃俐 每个人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困境要靠自己走出来,要做最好的自己。
高一(15)班 钱 帅 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卓越的开始;每天自信一点点,就是快乐的开始;每天坚持一点点,就是希望的开始;每天多做一点点,就是成功的开始。
高一(2)班 郑燕丽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你先前的距离,而是你的加速度。
高一(18)班 叶 涛 不是不可能,只是还没有找到方法。
高二(11)班 毛亚平 我是自己的上帝。
这是自我教育的声音,自己对自己说的话。通过这些话语,我们可以推想到一个积极向上、自觉自主、不断成长的个体。
四、自我教育过程是自我管理的过程
自我管理,指自己管理自己,包括管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管理自己的事和物,管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都以自我意识为前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自我教育中处处要求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往往又是自我教育的结果。因此,自我教育过程也可以看成是自我管理的过程,反之亦然。
自我管理过程,包括自我计划、自我执行、自我检查和自我总结四个前后衔接、互相联系的阶段。自我教育是与此四个阶段紧密相联系的。
自我计划,实际上是人的立志的过程。立志就是根据社会要求确立人生目标,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导向、激励和鉴定的作用。平时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它的核心就是立志,人类之所以能创造如此光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因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无数代人、特别是他们的先进代表,不懈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不断的创造和革新。有志者事竟成,立志是成功的前提。有大志而不能成功者是有的,如谭嗣同死前所说:“有心报国,无力回天。”这是环境对人制约的结果。无大志而成功者,是没有的。因为无志向就无动力,无动力必无所作为。自我计划是根据对环境和自身优势和不足的判断,确立志向,计划未来的过程,主要属于认识过程。
自我执行,是把志向化为行动的阶段,意志力是执行的关键。俗语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使志向落到实处,需要人们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行动是这一阶段的中心内容。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实践过程。
自我检查,是自我教育过程中,立志与行动之间差距的检验阶段。从理论上讲,立志是为了实行,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因而志向目标与行动结果之间,不应该有差距。实际上,目标差是不可避免的。自我检查就是要通过自我反馈、反思,发现志向目标和行动结果之间的差距,探寻其原因,并随机调整。自我检查是自我教育过程中,认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环节。
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过程中的再认识的阶段。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取得了经验,也获得了教训。人们需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总结。因为只有总结,经验才能上升到理论,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还因为只有总结,才能确立新的更高的目标,主体才能在新的目标导向下,得到更大的发展。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过程中原有认识过程的终结,更高一层次认识过程的开始。自我总结总是伴随着强烈的自我感受,或兴奋,或惋惜,或快乐,或沮丧。因此,常常伴随着自己对自己的奖励或惩罚。成功了,夸夸自己“我真棒”,买样可心的东西,看场电影等。用自我奖励放大这种积极的内心体验,让自己一想起来就高兴,就有力量,就有继续努力的愿望;失败了,罚自己少玩一次,给自己画张丑脸,把代表自己的小玩具狗关到笼子里等。用这种方法加深自己对错误的印象,提醒自己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总之,自我教育沿着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的方向,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使自我教育从一个层次向更新、更高层次发展。个体的素养、事业、人际关系等方面亦随之得到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