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我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自我教育的哲学基础
自我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人们自我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改造、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人们首先要认识自己。这个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是一致的。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从观察分析客观环境、认识他人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与环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反诸于己,即用新的标准要求自己、教育自己,使自己的认识逐步提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自我教育的认识论基础。当然,自我教育过程,与一般认识过程也有原则区别。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的,这种意识是长期实践的产物,主要不是当前具体实践的结果。从相对过程而言,自我教育是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我国古代提倡慎独、自省、修养,以及大庆油田发扬过的“四个一样”精神(即“黑天和白天干工作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干工作一个样,领导不在和领导在干工作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干工作一个样),就是这一过程的最具体、最形象的表现。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发展的动因在事物的内部,俗语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能不能出瓜出豆,要看温度、水提供的情况。人的发展也是如此。外在影响十分重要,但关键在个体自身。自我教育正是唤醒自我意识,激发内在潜力,促进个体与外界平衡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二、自我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自我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当然要符合一般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自我教育具有一般教育的本质和特点,自我教育要以教育学为理论基础。
自我教育要反映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制约和促进。自我教育的目的依然是促进个体适应社会,进而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体现人生的价值。自我教育的标准离不开社会的规范和要求,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主体、客体、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许多教育原则,如积极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也都适用于自我教育的实践。
当然,自我教育也有其本身的一些特点,例如: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始终是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矛盾,教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立统一。教不能代替学,学也不能代替教。而在自我教育中,对象具有主体性,即本来属于教育对象的人,由于自我意识的作用,能超越自我,对自己进行教育,使教育主体对象化;客体的教育性,表现为作为主体认识对象的教育客体,由于它是在主体对环境与自身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因而它往往是主体追求的目标;教育的个体性,由于自我教育的主客体的同一性,因而使教育全封闭在个体内部进行,带有明显的个性特点;形式的差异性,由于自我教育只和每个个体联系,具有内隐性,因而差异很大;等等。
自我教育既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反映自身的特点。
自我教育是教育学里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有关自我教育的论述,古以有之。最早出现在哲学体系之中。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教导人们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自立、自为、自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已提出“自我认识”“自我克服”“自我完善”等命题。心理学和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独立出来以后,心理学在论述自我教育时,多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发展联系在一起。而教育学中的自我教育,往往只讲集体成员的相互教育。即在集体中通过集体教育个体,同时通过个体教育集体,实质上并不是真正的个体自己教育自己。
1790~1866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中告诫教育者和教师:“选择了培养和教育的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由于这一点,在一生中自我教育的任务就具有更加崇高的意义。”
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中把“使学生能正确地教自己”作为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他说:“(教育)整个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教育报告,提供给联合国的会员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参考。其中在“学习化社会:现在和未来”这部分里,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1]这为未来学校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也许是传统学校和未来学校最本质的区别。
苏联心理学家伊·谢·科恩1984年发表了《自我论》,1986年12月我国佟景韩等翻译该书并由文化生活译丛出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述文化史上的个人。指出即使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出身重于一切,出身是人的世袭社会本质,个体只是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同出身相比,人的一切个体品质都全无价值。资本主义萌芽意味着“个人感的提高”。下篇论述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心理学问题。揭示了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内在机制的某些一般发展规律。这对于每个人的自我教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该书在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多年以来,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或者绝口不提自我,或者至多只是指出个人即主体的重要性,而极少阐述个人的意义、个人的自我调节、个人的积极性以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自我责任等问题。《自我论》首先在这方面作了尝试。”[2]
“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很少有人研究自我教育问题。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界,一些学者开始研究自我管理问题,并出版过一些有关著作。如1987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马金海等人编的《自我管理初探》;1988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方卫渤等人编的《管理自己》等;1988年9月,工人出版社出版,袁贵仁主编的《人的哲学》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有4种基本的教育形式,即学校教育、知识媒介教育、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培养人的活动,第四种是自我教育,并指出自我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期,海军出版社出版了北京教育行政学院编著的《学校管理学》,其中贺乐凡提出在中小学生中进行自我意识管理的观点;1995年8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周韫玉教授的《自我教育论》,系统地论述了自我教育意义、作用、原则、方法及发展趋势,此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自我教育的专著;1999年,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修订版)在教师与学生一章中,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分别提出“建立起对自己的完整态度”“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提高自我调节生活与心理状态的能力”。21世纪初我国的新一轮课改,提出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内容:三至六年级要“初步了解自己、善待自己”“七至九年级要具有自我认识的能力”。“自我”与“自我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岳伟在《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第一期上著文,他认为人是生成性的存在,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建构生成”的交往实践活动,教育的最高目的应该在于“成人”。“成人”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生成,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把教育目标定位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就超越了过去那种整齐画一的、千人一面的、静态的教育目标观。教育就是根据个体的差异,创造条件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价值。具体来说,教育要唤醒受教育者沉睡的或被压抑的创新和超越意识;在实践中让受教育者体验生命的创造之美,享受生命创造的快乐;引导受教育者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是一种新的教育目的观。
三、自我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国际著名数理科学家Penrose在《皇帝新脑》一书的开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国制出一种“超子”计算机,设计者自认为“超子”计算机功能十分强大。在开幕典礼上要当众表现其高超才能,让大家向它提问,设计者自认为它可以回答观众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所有成年观众竟无一人敢提问题,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粗浅而被嘲笑。这时一个13岁的男孩,怯生生地问道:“你现在的感觉是什么?”计算机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会堂里顿时爆发出一片笑声。这说明什么?说明现有的计算机虽已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但它没有像人那样的自我意识。它不知道“自己”。
而人是有意识的动物,而且有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意识一般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也就是有意识的反映。历史上最早使用意识这个词的是弗·培根。他的定义是:“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思想里发生了什么的认识。”曾经有人对500个私人电话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共用了“我”字39595次,平均79.2/次。知道“自己”“我”是人的意识最突出的特征。
人们在寻找自我的同时必然会追求自我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来,A·H·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在我国广为流传。马斯洛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马斯洛一反奥地利心理学家S·F·弗洛依德等精神分析学派从病态心理研究人的心理的思路,他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应该从健康人的研究入手,揭示人心理发展的基本倾向。需要层次论是他的自我实现论的核心内容。1943年,他提出了一个关于需要体系的层次假设。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即人类行动的动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沿着生物系谱上升的,逐渐变弱的本能的需要,称为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的进化显示出来的潜能,称为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两类需要共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在最底层,依次往上是:安全的需要、归居和爱的需要、爱情、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是人的潜在能力、天资在一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实现,是使命的完成,是个人自身的内在价值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着个人自身中的统一、完整和协同的一种不间断的倾向,旨在使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人格臻于完美,最后达到自我实现。”[3](www.xing528.com)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有很大的积极的意义,如下:
1.他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人生,他认为人具有极大的潜在能力,应该而且可以把它发掘出来。人不仅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而且能创造出新的文化,从而产生对自我完善的追求。
2.层次需要论,将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和心理的两大类,并且认为生理需要是最基本层次的需要,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种需求是有限的,一经满足,这种需求就消失了。如人饿时要吃饭,一旦吃饱了,这种吃饭的需求就暂时消失了。除了低级的需求,他同时又指出人还有高级的需要,如交往的需要、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的实现,使人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需求是无限的。在一定意义上讲,需要的层次越高,其社会价值越大,自私性越少。他鼓励人们追求高级的需求。
3.马斯洛充分估计人所具有的潜能,并把人的潜能看成是人类的巨大财富。这种观点,增强了人们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信心。
4.指出自我实现是一个连续进行的过程,而不只是一种结局状态。他说:“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就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一天做出多少次这样的选择也就是多少次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在许多问题上反躬自问都意味着承担责任。这本身就是迈向自我实现的一大步。”“每次承担责任就是一次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可以是努力做好你想要做的事……你应该要求自己成为第一流的,或要求竭尽你自己的所能。”
这意味着,每个人的自我实现可以在每时每刻里发生,只要有正确的选择和实际的行动。这些论述把自我实现生活化了,成了进行自我教育的有力支撑。
力求实现自己,通过自身使自己在客观世界中获得客观性并完成(体现)自己,是人所共有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G·戈布尔在《第三次浪潮——马斯洛心理学》中说:“发展就是越来越高的心理要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用马斯洛的话来说,‘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己,追求更加完善的自我实现。从自然科学意义上说,与一粒橡树种子迫切地希望长成橡树是相同的’。有一种现象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有了心理发展才会有心理健康;那些在心理上没有能跟上生理成长的人,往往会呈现出心理和生理的病态来。”自我教育要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心理健康。
自我教育也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过程。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没有深刻的自我认识,没有丰富健康的情感,没有顽强的意志,就不可能有清晰的意识和坚定的行为。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客观社会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现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人的心理的发展,不仅需要正确的社会要求,而且要使这种要求能引起人们新的需要。自我教育所依据的正是这一基本原理。通过自我教育,人们参与教育过程,对教育的内容、要求和形式,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把客观要求变成自我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最后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心理学的内容很广,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各种专业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大量分支。自我教育要运用各方面心理学的知识,但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特别要重视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
四、自我教育的生理学基础
自我教育是人类独有的活动,一切动物都没有也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人之所以能进行自我教育,是因为人有进行自我教育的生理基础和条件;人之所以要进行自我教育,是因为人们通过自我教育,要使自己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个体和环境更加协调,实现自我完善,从而推动人类向前发展。
人的“大脑由大约1012个神经元构成,每个神经元大约和其他104个神经元有联系,组成一个复杂的多级系统。”
20世纪50~70年代,比利时物理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I·普利高津等人提出了自组织概念。所谓自组织现象是指系统的一类演化现象,在这类现象中系统依靠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而稳定存在,且不断向有结构、有组织、多功能方向(我们称为有序方向)发展,系统的这种结构、功能随着外界环境变化也将“自动”改变;而实现向有序方向演化的原因在于系统的内部,系统内子系统间非线性相互作用使系统的演化可以“自发地”进行。他们将生命世界的发展、进步现象称为自组织。行为就可以看做是神经系统活动的整体性外在表现。而导致这种表现的,归根结底是外部刺激与内在自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是大脑自组织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它不仅只是大脑内存入新的知识和信息,而且可使大脑结构和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意识是神经元群体自组织的结果。反过来,意识又对神经元有伺服和支配作用”。
20世纪末,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时记忆形成中基因调节蛋白,特别是其中CREB蛋白分子的重要作用……意识活动不仅与神经信息传导机制有关,还与遗传信息表达有关。这就为基于环境的意识进化观提供了新的分子生物基础。”
据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人脑是当今世界发展水平最高的物质形式。大脑是思维的器官,它具有极大的思维潜能。一般的思维过程,只发挥了大脑10%的潜力。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其开发的程度也不平衡,右脑的开发很差,对人类聪明才智的发挥,限制很大。在实际观察中,人们也经常发现,人类智能的潜力。例如,无语言示意,这应该是具有很高智力水平的人才能理解的,但是,几个月的婴儿就能做到;一般来说,人到老年,智力会衰退,但一些人却大器晚成,出现摩西老母效应[4]等。人的自我教育,要以生理学为依据,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智力和开发人的智力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第218页。
[2]苏联伊·谢·科恩著,《自我论》,文化生活译丛,1986年12月。
[3]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21页。
[4]美国现代著名的艺术家摩西老母在她的晚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才能。所以我们往往把她当做范例,称之为:“摩西老母效应”。引自[美]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第39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