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新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陈伟时
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先进的语文教学模式不断地涌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部分语文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教学观念上,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忠实于教材,而忽视了意义的真正获得,活生生的语文学习沦为机械的操作训练。传统的教学模式呈现“单向传递”的特点,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第二,在教学组织上,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而忽视其他教学活动形式(如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会实践)。实际上,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单一化,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导致学生“高分低能”。
第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局限于教材中知识的传授,而对于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或教材以外的知识不太重视,也不会将其作为教学内容。而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是教材不能全部涵盖的,教师如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仅局限于教材,将不利于学生开阔知识面,也不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形成完善人格。
二、语文网络教学的优势
在语文教学中,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对客观事物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而引导学生对同一主题的相关素材进行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由于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是有限的,语文教学需要更多的相关知识来补充。而网络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所需的可大量储存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上,资料的检索更方便、更快捷。
就语文阅读学习而言,传统的阅读学习是以单一的纯文字阅读的方式进行的,而在网络阅读环境中,学生的阅读面扩大了,阅读的方式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学生可以利用音频和视频技术,实现阅读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既丰富了阅读的过程,也增强了阅读的效果。对很多学生来说,阅读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的机械运动,而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网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语文网络教学可以促成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一方面,网络可以将全世界的学校、图书馆和其他各种信息资源汇集起来,形成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各地的语文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学生可以通过访问网络进行语文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可以结识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学习伙伴,自由发表独特的见解。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校局域网,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搜索相关资料,进行专题学习,解答教师的提问。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防止“标准答案”及教师、专家的见解束缚学生能力的发展,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三、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验设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阅读作为学生“学习权”的首要内容。审视我国现行的语文教学,有些学生只会做习题而不知或不会阅读,语文综合素质低下。要针对这一弊端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改革,就应从加强阅读教学入手,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智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并设计了以下语文阅读教学实验。
(一)实验目标
1.总体目标
2.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的习惯。
第二阶段目标: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养成多元阅读的兴趣,关注科普阅读、网络阅读。
第三阶段目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将阅读内化为非功利的审美活动和精神追求。
第四阶段目标: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养成爱书、读书、藏书的习惯,树立终身阅读的信念。
(二)阅读内容与形式的选择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验中,笔者选择的阅读内容包括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时文阅读、科普阅读等,阅读形式以书面阅读为主,以音像阅读和网络阅读为辅。
(三)实验对象、周期及步骤
本实验对象为高桥中学高二年级2个试点班的学生。2008年11月开始启动实验,每学期为一个周期,实验为顺次滚动的循环实验。本实验的步骤如下图所示:
实验步骤示意图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
1.集中面授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从传统教学过程中演变出来的,一般运用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最经典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是一种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
2.基于个体学习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网络辅助教学软件,以及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电子通信来实现。教学软件应该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执行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软件的交互及对学习情况的记录,形成能体现学习者个性和意愿的个体学习环境。
3.基于网上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最广泛、最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其简单实用的办法是利用现有的电子公告牌系统(BBS)以及在线聊天系统(CHAT),让学生在交流中发表、反思自己的观点,吸纳、整合别人的观点,从而建立比较完备的知识系统。
4.基于实践探索学习的教学模式(www.xing528.com)
实践证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的“习得”远比教师单纯教授理论知识要有效,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元认知技能等。实践探索学习的过程包括了问题分析、信息收集、综合整理、抽象提炼、反思归纳5个阶段。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设立一些适合由特定的学生来解决的问题,并通过网络向学生发布,要求学生通过实践去收集、整理、分析、提炼信息,进而解决问题。当然,教师同时应该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另外,还要有专家负责为学生解答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这种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验案例分析
不难看出,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与基于网络的阅读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合理地、综合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能由此探索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于是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方案并进行教学尝试:
案例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文迁移阅读》一课的阅读教学
笔者在课前利用网络收集了大量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音频和视频资料,并使用PowerPoint软件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集文字、影像、声音为一体的课件。此外,笔者在课前还引导学生根据古诗中的内容、故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画出相应的图画。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边看着图画、边绘声绘色地描述古诗中的情境,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深深感受“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的同时,培养“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的学习方法。然后,笔者再引导学生从课本知识联想到课外知识,如从白居易的《琵琶行》联想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样课堂教学始终围绕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情境,课堂学习气氛特别浓厚。在朗诵诗文的环节中,笔者先让学生倾听多媒体课件里的诵读,渐渐领会诗中的情感、气氛,再让学生跟随课件中的配乐朗诵。
在这堂古诗文阅读教学课中,笔者启发学生通过古诗的鉴赏,了解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而这个过程又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达到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的目的。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案例2《窦娥冤》一课的阅读教学
1.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要素之一。现代教学理论基于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的特征提出了两种基本教学策略,即替代性教学策略和生成性教学策略。替代性教学策略以认知理论为指导,把教师当作信息加工的控制点,这样学生的认知负荷就比较轻,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比较少,但信息加工比较肤浅;生成性教学策略以建构理论为指导,把学生当成信息加工的控制点,学生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比较多,认知负荷较重,但信息加工较深入。这两种教学策略的优缺点显而易见,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应当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可以为这个平衡点的设置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窦娥冤》课堂教学中,笔者先将丰富的知识信息编辑成含有大量多媒体动画的课件,让学生通过上网自主学习课件内容,自己扫清知识障碍。然而,自主学习并非漫无目的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体现出来,即教师要通过课件的巧妙设计,为学生提供重要的知识及明朗的思维主线。
2.设计教学课件,建设信息库
(1)收集素材
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作为教学导入的音频素材和京剧视频素材。
(2)设计制作教学课件
由于教师用文字描述和口头讲解戏曲艺术和元杂剧的基本概念,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抽象,于是笔者设计了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教学课件,生动形象地将这些知识点表现出来。
(3)建立信息库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迅速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和信息,笔者在课件中链接了一个关于戏曲知识的信息库。笔者把这个信息库安装在教室局域网的服务器中,保证每一名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迅速便捷地查询检索。这个专业性很强的信息库的建设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因此笔者发动了一些学生来协作共建。笔者还在课件中设计了直接进入因特网的接口,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推荐的网址找到相应的网站,查询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在因特网中检索相关的内容。
3.教学过程
(1)鉴赏“三桩誓愿”音频、视频
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从计算机中打开本节课的教学课件,欣赏《窦娥冤》中“三桩誓愿”课文诵读音频及京剧视频。
(2)课堂讨论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课件中的问题提示及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讨论并交流各自对《窦娥冤》中“三桩誓愿”的理解和感受。
(3)完成课后作业
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参考课件中的“相关资料”,写一篇作文,内容可以是对《窦娥冤》中“三桩誓愿”的理解,也可以是由此生发开去的感受。学生可以将作文交给笔者,也可在BBS上发表。
4.教学总结与效果评价
在这节课的教学课件中,笔者对《窦娥冤》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处理:①把“三桩誓愿”作为教学重点,并围绕这一重点设计教学内容;②删减了课文中的部分内容,即杂剧中不便诵读的一些内容,如曲牌、动作说明、某些对白,把窦娥的重要道白和唱词连缀到一起;③增加了诵读音频素材;④增加了京剧视频素材,并配以字幕;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一个粗略的教学思路,并安排了一些可以临时选用的链接,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预设了一个“平台”;⑥设计了鼓励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的环节,准备了一些便于调用的文本素材。
经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在相同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所获取的信息量,学生对“三桩誓愿”所获得的感悟与认知,都大大优于在不使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传统课堂教学得到的。
五、教学实验的阶段性反思
笔者从上述语文阅读教学实验中获得这样的认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有意义的阅读教学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和因特网的优势,选取相关的音像资料,创设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
第二,利用海量的信息存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自主阅读环境,也可以利用教学光盘或者管盘库、电子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阅读资源。教师还可以开启资源共享平台,教会学生从多媒体教学课件及校园网或因特网数据库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自主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第三,教师可以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立符合学生思维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并在多样化的思路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领域的落实。
第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这类系统,通过网络传输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询、分析和利用远程资源,培养信息检索和应用能力。
语文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检索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过程。笔者所做的大量的工作,包括帮助学生建立阅读信心,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努力让学生体味到表达的快感和成功的幸福等,确实引导绝大部分学生进入了主动阅读的状态,并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语文阅读能力。当然,探索不能浅尝辄止,笔者的实践还会继续深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