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课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陆 蓉
一、“视频课例”的含义
“课例”是指课堂教学的实际案例,是教师和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时空内教育活动的某个片断,或是师生为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活动的场景和完整过程的实录、描述。“课例”可以是一节课的节选,也可以是几节课片断的汇集,但这些片断应该围绕着某个主题,或者包含着教师共同关心的1~2个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能提供给教师集体研讨的“论域”。
“课例”描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教学事件,虽然可以进行必要的技术加工,但这些加工不能影响它的真实性和本真意义。“课例”应具有典型性,能反映学校教育中普遍关注并具有较重大意义的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视频课例”与一般课例不同,它用视频手段来记录真实的课堂教学的情景和过程。“视频课例”设计的原型是“微格教学”,但它又与“微格教学”有所区别。“微格教学”注重对教师单个教学技能的反复训练,强调经验传授和行为模仿;而“视频课例”则关注教师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洞察和把握。此外,“视频课例”的设计思路也受“案例研究”的影响。“案例研究”将人们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情境及教学行为整理成文本,让受训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了解其中的教学规则和教学原理。“视频课例”这一新的教师研修手段则是以课堂教学的录像为载体,采用录像回放的形式让受训教师了解“课例”中的教学事件,并通过受训教师的集体对话与讨论来实现对他们的培训。这种对话与讨论可以引导受训教师对课例中深层次问题展开开放的、深入的研讨,并由此提升他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能力。
二、“视频课例”的特点
“视频课例”是目前我国教师培训及课堂教学研究的一项最新技术。它的产生是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校本培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观摩传统的“公开课”“研究课”“对比课”是教师“经验学习”的主要方式,以教师获得具体的实践性知识为根本目的。参与观摩活动的教师通过对授课教师的观察,发现授课教师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借鉴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便实现了经验学习。
观摩活动是以“评课”为取向的,因此需要相应的评课标准。事实上,参与观摩活动的教师心中都有一个“缄默的好课标准”来对一节课作出价值判断。所谓“缄默的好课标准”是指教师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的基本判断依据。这个判断依据存在于教师内心,不一定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缄默的好课标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构建起来的,这种标准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参照系,教师将其用于自我检查、评价他人。但是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经验不同,他们的“缄默的好课标准”也存在差异。在评课现场,教师之间经常会发生意见分歧和观念碰撞。当然,这种分歧与冲突对于教师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它作为教师相互学习的资源,促进了教师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开阔了教师的思路。另一方面,这些分歧和不同意见也可能导致一些不利于活动开展的情况,如: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太多,使执教教师陷入不自信、羞愧与沮丧等心理困扰中;过于纠缠枝节问题,而忽略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在传统的评课活动中,由于各自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风格等的不同,教师对相同课例的关注点和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关注程度也不相同。在研讨过程中,“论域”比较多,要讨论的问题也比较杂,就可能导致忽视真正重要的问题,或对问题的讨论表面化。这种情况即使是在对“研究课”的评课中也常常出现,影响了教师对重要问题理解和研究的深度,降低了培训成效。
综上可以看出,传统的评课活动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有可能影响教师培训的质量。推动教师培训工作向深度发展,需要手段和技术的创新,需要在传统的评课活动中引入新的培训手段和方式。
而“视频课例”利用视频技术,经过对教学实况录像进行必要的剪辑与连接,使之更有效地凸显隐藏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层问题,更明晰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意图,彰显教师的教学决策和教学措施的教育意蕴。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数码摄像机和多媒体设备的广泛使用,视频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成本的降低,为开发“视频课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如今,在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等活动中,通过视频手段来收集或提供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资料越来越普及。
“视频课例”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视频课例”可以真实而客观地记录某堂课的教学情境与过程,也可以用于记录某个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全部过程。它既可以是一节课的一个片断,也可以是有着相互关系的若干个课堂教学片断的组合。
“视频课例”具有情境性和真实性。“视频课例”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真实描述与直观记录,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它能够准确地再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活动、行为、情感表露等细节。
三、“视频课例”的价值
“视频课例”在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中的异军突起取决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这些价值主要包括:
(一)减少评课活动中客观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在当前教师教学素质的培训或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学校领导、外校教师或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等人士“亲临”课堂,加重了授课教师教学时的焦虑和不安,学生的学习行为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课堂的本真面貌很难得到保持。使用视频技术收集教学现场信息,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变,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地保持它的“原生态”。
(二)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和质量
以“视频课例”作为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目标是明确的,研讨议题是培训前就确定好的,受训教师的活动任务也是确定的,这样就极大地减少了培训的盲目性。针对预先确定的研讨议题,受训教师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议题的相关理论和背景知识。如此一来,受训教师未进培训现场就能深入了解学习任务,并意识到自己是受训者、研究者,而不是别人课堂教学的观看者。在培训前确定“视频课例”的研讨议题,可以引导受训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重要信息,这样研讨时“论域”相对集中,有利于受训教师对课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www.xing528.com)
在教师培训活动中,利用“视频课例”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训练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技巧,也不是为了评课,而是在于提升受训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综合理解能力,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利用“视频课例”进行教师培训,关注受训教师对课堂事件的洞悉和判断,关注受训教师对这些课堂教学事件的意义的领悟与体察,关注受训教师在研讨中的观念碰撞、思想交锋,有利于受训教师对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理性思考,也有利于课程与教学问题的解决。
四、“视频课例”的分析方法
充分挖掘“视频课例”的价值需要借助科学的分析方法。目前来说,主要有两类“视频课例”分析方法:一类是针对教学的某个过程片断进行分析,方法是将完整的课堂录像分成若干个片断,由教师反思每个部分的教学情况;另一类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量化分析,方法是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做一次采样,分析样本中各个指标,然后进行统计。
五、“视频课例”与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已成为必然趋势。《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与薄弱学校整合、重组、共享教育资源等方式,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造。”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我们需要探索的课题。
在教师专业能力体系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核心内容。在我国现行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中,教师学历教育占据主体地位。但在教师取得规定的学历后,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日益成为教师培训的重点。“视频课例”蕴含着巨大的研究价值。作为能够再现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视频课例”客观地记录了完整而复杂的教学过程,这是文字记录所无法达到的。通过观看教学录像,我们可以细致分析教师的教态、语言、活动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还可以观察到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些活动环节可能并不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之内,甚至可能课后就被教师所遗忘,但是“视频课例”却能够真实客观地再现教学全过程。教学再现既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的共享参考资料,又可以作为教师对自己教学反思的依据,更是教师专业发展轨迹的生动记载。科学分析“视频课例”,也正是深入挖掘教师教学成长的过程。
六、“视频课例”与教师培训活动
利用“视频课例”提供的相关信息对教师进行培训,是以“录像”为载体,为受训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的场景和教学过程,并向教师提供与之相关的议题,引导受训教师对“课例”中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达到教师研修的目的。“视频课例”研修方式集教师的课堂观察、集体交流、实践探究、行为反思、教学创新、教师培训为一体,是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同步增长为目的的校本研修的新技术、新方式。
让受训教师更真切地掌握一节课的全部重要信息,并不是“视频课例”研修方式的最终目的,其关键是受训教师通过对“课例”中信息的捕捉,结合个人思考而产生的“歧见”。这种“歧见”和不同理解正是构成对话的基础和条件。对话是对话的双方围绕着共同议题而进行的意义构建。对话与讨论既是双方观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也是双方视界的融合,而视界融合又引发双方观念结构的不断改组与重建。在对话的过程中,对话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从而推动受训教师对相关教育问题的把握和理解的不断深入。我们认为,围绕“视频课例”进行的培训应该引导受训教师充分而坦诚地进行对话与争论,使之成为专业发展的能动主体。
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培训活动方式,可以是以受训教师个人独立思考为主的参与式培训;可以是受训教师小组合作讨论,然后由受训教师代表发言,各组互相质疑、互相补充的培训方式;也可以是先由受训教师个人发言,后由专家小结,并让受训教师独立完成个人书面作业等形式。
总之,“视频课例”研修方式能引起受训教师对“视频课例”中所包含的深层问题的关注与多元思考。只有充分发挥“视频课例”互动、开放、探究性、价值多元、氛围和谐等特点,才能使每个参与研究和培训的教师都能有所收获,才能使教师接受并喜欢这种新型的教学研究与培训方式,使他们能感受到研究和培训的乐趣。
随着视频技术的普及,“视频课例”将会成为各种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机构设计教师教育、教师培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组织教师培训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仲小敏.论科学课程教师专业素养:挑战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8):79-83.
[2]顾非石.信息素养:当代教师专业化的必备素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5):75-77.
[3]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EB/OL].http://www.bjedu.ce/html/jiaoshiyuandi/shiziduiwu/2009/0604/62572.html.
[4]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75.
[5]张铁牛.论教学技能的形成与发展[J].许昌学院学报,2003,22(5):130-132.
[6]Merseth,Katherine K.Cases,Case Methods,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ducators.http://www.ericdigests.org/1997-2/case.htm.
[7]Larkin,Martha.Using Scaffolded Instruction to Optimize Learning[DB/OL].http://www.rtaide.com/png/ERIC/Scaffolding.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