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长期规划
长期规划就是要根据本校相关年限如“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结合本馆上一规划期间的执行情况,从宏观上制定合理的藏书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1 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文献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由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图书馆处在不同的层次和位置上,“211工程”高校和普通高校、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的图书馆,在其建设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差异,在规划中应明确本校、本馆目前所处的层次,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立足于适应本校发展与读者群的不同需求,制定建设以本校主干学科,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基地以及新兴学科为重点,同时满足学校各学科教学、科研需求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明确在规划期内应达到的目标和水平。如三峡大学图书馆“十一五”期间文献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为:根据学校“十一五”规划“走内涵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将我校建设成为学科特色鲜明、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湖北省属高校名列前茅的综合性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以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为依据,以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为重点,全面收藏涵盖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多种载体形式的文献信息资源,持续、稳定地建设与省属综合性大学教学、科研发展相适应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不断强化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保障能力,科学确定各学科、各文种、各类型、各年代文献收藏比例和购置经费比例,规划和协调各学院资料室和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配置和共建、共知、共享,保证学校文献资源总量及相关指标达到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价的标准;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推进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的发展和整合,形成全面覆盖重点学科的一次、二次文献数据库群,整合各种数据库资源;通过传统服务与网络服务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文献资源数字化服务体系,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保障,满足广大读者不断增长的多元化文献信息需求和特定读者的深层次文献信息需求。
3.1.2 建设内容
(1)藏书规模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文献出版数量激增,且类型多样,品种繁杂,特别是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的大量产生,馆际合作、资源共享的出现,加上馆舍条件的限制和经费投入多少的影响,要求高校图书馆确定馆藏文献的规模。即在规划期内馆藏不同类型文献的数量、发展速度和经费预算等。其中数量是评价高校图书馆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图书馆一般以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为标准,保证年生均新书量达到4册,生均图书量达到100册。
(2)藏书结构
所谓藏书结构就是根据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对藏书进行整体设计和整体控制,将各门学科、各种主题、各种水平、各种文种、各种出版类型、各种载体形式的出版物组织与搭配,寻找它们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关联。它是高校图书馆藏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高校图书馆藏书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
由美国图书馆协会资源与技术服务部资源分部藏书发展委员会1976年提出的图书馆藏书结构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以来,在图书馆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对五级藏书等级进行了热烈讨论,并结合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科专业特点,运用五级藏书制框架,研究和探索具体藏书结构模式,为进一步制定高校图书馆藏书结构规范,奠定了初步基础。
藏书结构一般由学科范围、使用等级、文献时间、语种、文献类型等五个方面构成,其中核心部分是使用等级。
①学科范围。收集和组织文献是为了获得其中所记录的知识信息,而知识信息通常是按学科或专业领域来分类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学科范围处于学科分类、专业划分和藏书分类、组织的结合点上。从读者的专业出发,可以细分学科与专业,但考虑文献的特点并从实用的需要出发,采用粗分的大类来表示收集文献的范围更合适。美国图书馆协会推荐按分类号划分最少列出大约500个类目的学科表,联邦德国推荐使用一个有111个类目的学科表,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基本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以《中图法》类目为基础,结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和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定出300~500个专业目录的学科表。学科范围是高校图书馆藏书结构的基础。
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作为高校图书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办馆宗旨,紧紧围绕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开展服务,全面、系统地进行组织藏书,逐步建立一个多学科、多层次且相对比较完善的、详略得当的学科框架,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文献资源基础。
现代科学发展日益专深又相互交叉渗透,涌现了不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学科和专业的划分在不断发生变化,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应对,尽力收藏反映本校学科、专业新进展的文献资源,及时调整收藏文献资源的学科范围。
②使用等级。高校图书馆馆藏是按一定的目的与功能建设的。根据学校的性质、图书馆功能、文献用途和使用者的水平,可以将馆藏文献资源划分为若干使用等级,这些等级可反映所收集文献的内容的深浅程度,完备程度,以及满足某种性质工作对文献的需求的水平。
各国对馆藏使用等级划分的标准与层次不尽相同,同一国家的不同图书馆的做法也不一致。在美国,美国图书馆协会的资源与技术工作部馆藏发展委员会在总结许多图书馆具体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多年讨论,将藏书划分为完整级、研究级、学习级(包括高等学习级和初等学习级)、基础级、最低级等五个等级。过去20年,中国图书馆界多倾向于将藏书划分为甲级(完整级)、乙级(研究级)、丙级(大学级)、丁级(基础级)、戊级(最低级)等五个等级。甲级(完整级)和乙级(研究级)要求文献不管内容的水平、文种、出版形式、著作形式如何都要收集齐全。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馆藏的出现,高校图书馆对20多年来的馆藏结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小而全”、“大而全”的藏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个高校图书馆不再强调馆藏文献的完备程度,而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积极开展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根据办学水平、规模、经费投入情况等高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并重性和教学型三种类型。研究型高校如北大、清华、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牌大学,它们以培养研究生为主,以科学研究为重,每年肩负众多重要研究课题;教学研究型高校,省、市属一般高校等属此,如湖北大学、三峡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它们的教学与科研并重,也许有时略侧重教学,有时略偏科研,每年也有一定数量的科研项目;教学型高校,目前的民办高校和大部分高职高专属此,如各省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和私立学院等,它们目前基本上是为培养职业技术人员而设,故教学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科研任务极少,有的甚至空缺。(www.xing528.com)
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其图书馆的办馆水平、规模和经费投入情况也大相径庭。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比较符合实际又较为合理的馆藏等级划分方法是将实体馆藏划分为研究级、学习级、技术技能级等三个使用等级,它大致反映了国内高校藏书的功能和用户需求的水平,基本上适应中国高校目前专业教育需求状况(高、中、初级)以及文献内容的深浅程度。
研究级:以适应本校重点研究的课题需要为目的,收集齐全本校相关学科专业特别是重点学科领域的各学派有代表性的全部文献,包括主要外国文种的著作、核心期刊、论文集、会议录、参考工具书、专题数据库等,满足高校科学研究对文献的需求。即使不能收集齐全,也要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藏书信息,以便需要时获取。“211工程”(名牌大学)的高校图书馆一般应达到这个等级。
大学级:以适应本校一般性研究课题需要为目的,收集齐全本校相关学科专业的优秀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评论等基础著作和公认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名著、畅销书、优秀获奖作品,范围比较广泛的基础期刊等,满足大学生专业学习和提高个人素质对文献资料的需要。考虑到有的高校同时拥有硕士生或博士生、学科专家、学科带头人等,为满足这部分读者教学科研的需要,其图书馆也应适量收藏研究级文献,特别是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相关文献,使整体藏书自然形成合理的等级层次结构。普通高等学校(省、市属一般高校)图书馆一般应达到这个等级。
技术技能级:以适应大学生的基础训练需要为目的,收集基础教科书、参考书、代表性期刊、消遣性书刊等,原则上不收外文书刊,以满足读者专业技能基础知识的学习,使读者开阔知识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大专水平学校(各省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和私立学院)一般应达到这个等级。
当今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虚拟馆藏一般由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网络搜集、整理而成,并通过网络导航、自建数据库等形式向读者展示,其数量和质量根据需要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确定,不存在使用等级的划分。一般来说,实体馆藏的文献资料占该学科应该收藏文献的70%左右,剩下的30%左右由虚拟馆藏提供。
③文献时间结构。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记录知识的文献也不除外。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著作,各有不同的价值,也各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对文献利用者来说,图书馆收藏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不仅能够满足他们获取最新知识信息的需求,而且能满足他们查询知识的回溯性需求,但就一般情况而言,新出版的文献往往能提供新的知识和信息,更有利用价值。因此,藏书的时间范围对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应当在馆藏结构中予以明确,标明某一学科某一级别文献搜集的起止时间(指文献资料出版时间)。
④语言文字(语种)结构。作为记录知识和信息符号的语言文字是反映高校图书馆收藏水平、用户的需求水平和需求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文献的一个重要特征,需要在馆藏结构中结合本校的办学水平、主要用户的需求能力予以明确,标明某一学科某一级别文献的语种。
⑤文献类型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文献经历了泥板、树皮、甲骨、兽骨、兽皮、竹木、布帛、石头、青铜器、纸张、胶片、唱片、磁带、光盘等载体材料,类别繁多,特别是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各种电子出版物,已成为现代文献群中庞大的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文献在储存、传递、交流信息知识方面各有其特点和作用。图书馆只有建立多样化的文献类型结构,才能满足读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文献类型结构是指文献资源系统中各种不同的出版形式、各种不同载体的文献构成状况。按文献的载体形式可分为纸质文献、缩微文献和数字文献,按文献的外在形式可分为印刷型、声像型、电子型和网络型。因此,在馆藏发展规划的藏书结构中需要明确文献的类型结构,特别是收藏的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文献所占的比例。
藏书的学科范围、使用等级、时间、文种、文献类型5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藏书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是高校图书馆搜集文献的行动指南。
(3)藏书特色
藏书特色是高校图书馆馆藏的核心部分,它反映高校图书馆藏书的个性,代表着高校图书馆馆藏的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在长期规划中根据本校的学科专业、本地区的地理、历史与文化特点、本馆用户的需求等因素确定本馆的藏书特色。例如,三峡大学图书馆以三峡大学的区位优势和办学特色为依据,以水电与三峡文化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声像、图片,涉及各地方县志、文史资料、民歌民谣、诗歌散文、谚语、论文、专著、评论、科研报告、调查报告、新闻等作为馆藏特色进行重点收藏。
(4)馆际合作政策
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既是社会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各个高校图书馆的需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道,目前世界上每年出版的文献已超过60万种,其中图书30万种,期刊15万种,其他形式的出版物(如专利、报告)15万种。在我国,仅期刊资源每年增长率就达到5%~7%,发表论文增长率为8%~9%。面对如此海量的文献资源,任何一家高校图书馆都不可能收藏齐全,必须依靠与其他馆分工合作,互为补充。随着网络的发展,建立全社会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文献资源的全社会无障碍流通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在长期发展规划中,各高校图书馆应对本馆在本系统或本地区高校图书馆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对馆际合作的内容和方法等进行规定,以促进和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5)本馆在本地区的作用和地位
高水平的高校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高校图书馆应结合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特点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具有自己馆藏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同时确定图书馆的服务重点和达到某种服务目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在发展规划中明确经过规划期的建设后,本馆的文献资源在全国、全省或本地区文献资源体系中将会起到的作用和地位。例如,三峡大学图书馆经过五年的努力,对三峡地区水电站方面的资料收藏达到研究级的水平,从而成为三峡地区水电文献资料的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