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治安环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治安环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3-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治安环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钟罗军朱永海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经济、文化、科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高校保卫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提高了安全保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如配备先进安保装备、大量使用监控设备、广泛运用网络技术等;另一方面也给高校治安环境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校园外来人员大量增加、校园周边环境日益复杂、高科技犯罪层出不穷等。

高校治安环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治安环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钟罗军 朱永海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经济文化科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高校保卫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提高了安全保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如配备先进安保装备、大量使用监控设备、广泛运用网络技术等;另一方面也给高校治安环境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校园外来人员大量增加、校园周边环境日益复杂、高科技犯罪层出不穷等。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威胁高校治安环境的各种问题,为高校师生创造一个宁静和谐、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

一、影响高校治安环境的五大社会变化

1.经济文化全球化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加强,经济产品、服务、劳动者等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移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各种不同的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交流、碰撞,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经济文化全球化在高校内主要表现为:外籍人士日益增多,意识形态、民族习惯等文化差异明显,涉外活动大量增加,各类国外产品进入校园等。

2.信息传播网络化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手机、Email、QQ、MSN等方式已经成为目前最主要的联系手段,即使同一个办公室、两个相邻的宿舍之间,也往往采用电子手段进行联络。信息传播网络化在高校内主要表现为: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面积增大,信息传播方式更新速度加快,手机、因特网等现代信息传播渠道对学生影响巨大等。

3.高等教育大众化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2002年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办学模式多种多样,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制度、经费筹措方式灵活多样,等等。

4.后勤服务社会化

1985年,全国高校逐步开始改革,后勤服务工作从此走上了社会化的道路,主要特点有:后勤服务部门改制,逐步向企业化和半企业化过渡,后勤服务项目面向市场招商引资公开招标,吸引校外后勤服务机构和人员进入校园,等等。

5.校园空间开放化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高校已经从封闭的“象牙塔”转变为文化气息浓厚的“社区”,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日渐增强,实行开放式办学、鼓励师生与社会互动交流。校园空间开放化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

一是高校与社会“零距离”接触。高校的围墙逐渐消失,日益向社会敞开大门。例如,位于珠江小谷围岛上的广州大学城就是校园空间开放化的典型代表,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0所高校遍布全岛,各高校均没有围墙,而且与几个城中村连成一体。

二是大量社会人员进入校园。高校的优质环境对校外群众有着极强的吸引力,随着高校的逐步开放,越来越多的校外群众进入校内学习、休闲、锻炼。例如,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北校区,由于坐落于白云山脚下,许多市民借道登山,最多时达到每天2000多人。

二、高校治安环境面临的新问题

五大社会变化给高校治安环境带来许多新问题,增加了保卫工作的成本和难度,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新问题往往不是一种社会变化带来的,而是多种社会变化的共同产物。

1.校内人员数量大、层次多、身份复杂

高校规模急剧扩大,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各种社会人员大量涌入校园,从而造成了校内人员数量大、层次多、身份复杂(见图1),给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在1995年由两校(广州外国语学院、广州对外贸易大学)合并成立之初,仅有学生3000余人,而目前各类学生则达到30000余人,增加了将近10倍,此外,校内的其他人员也比以前增加了数倍。

2.校园及周边环境日益复杂

高等教育大发展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个新热点,许多商人大规模进入校园,而高校周边的群众也依托高校进行商业开发,增加了环境的复杂性。同时,许多高校本身就处于城中村的包围之中,环境一向比较复杂。例如,广州大学城的10所高校与几个城中村连为一体,校园与村子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线。另外,校区合并和一校多区的现象也影响着治安环境,犯罪分子跨校区作案、流动作案的现象日趋严重。

img31

图1 高校校内人员结构简图

3.涉案物品科技含量高、价值高,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智能化

高校中科技含量和价值较高的商品大量增加,如手提电脑、高档手机、小轿车等,价值往往在千元至十几万元之间,一旦被盗就会达到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同时,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在不断升级,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令人防不胜防。另外,犯罪分子也在运用高科技设备“侦察”高校的信息。

例如,公安部门在对一伙犯罪分子的住处进行搜查时,发现他们配备了电脑,并将上网的主页设为某高校主页,随时关注该高校的动态,一旦发现有可乘之机就会潜入校园作案。

4.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目前的高校学生多数是80后、90后的青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贫富差距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非常深刻,容易产生心理对立,极少数学生甚至产生报复心理。

例如,高校学生宿舍内盗案件就突出反映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悖德型人格障碍心理、嫉妒型人格障碍心理、报复型人格障碍心理、习惯性人格障碍心理、气候敏感型人格障碍心理、非社交型人格障碍心理,等等。

5.保卫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时代的进步要求保卫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学习能力,否则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目前的高校保卫人员大多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校园安全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和贡献,是广大师生的“守护神”。与此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把保卫工作看成是单纯的看家护院,把保卫工作人员当成打更人、守门人,认为只要四肢发达、身手敏捷就可以胜任,不需要什么文化素质。因此,保卫干部普遍存在学历层次、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龄老化等问题。

据2002年对福建省l2所本科高校的调查显示:在正式职工中,本科生占11.9%,专科生占3l%,高中及中专生占49.1%。校卫队及保安的文化素质更低,80%以上是高中以下学历,有的甚至初中尚未毕业。这样一支队伍很难适应高校保卫工作的需要,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高科技犯罪面前,常常有心无力、束手无策。

三、治理高校治安环境的主要对策

高校治安环境的治理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各个角度出发,营造安全保卫的文化环境、法制环境、队伍环境、硬件环境和系统环境,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确保高校治安环境的根本好转。(www.xing528.com)

1.构建校园安全文化,营造安全保卫文化环境

在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构建安全文化是重中之重。高校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分子云集的文化场所,通过宣传教育培养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易于被广大师生理解和接受。要在高校中树立安全工作常抓不懈的理念,树立大的安全保卫观,打响安全保卫工作的人民战争

安全文化的建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做好系统安排和整体规划,在一个本科周期中,每学期都要安排主题活动,并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架构,确保学生在四年之中建立起成熟的法制观、安全观。其中,重点要做好第一个学期的教育工作,争取使绝大多数新生在第一学期形成基本的安全意识。

具体做法包括:建立校园安全网站、创办校园安全报刊、组织板报、征文、比赛、模拟法庭等校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法制安全讲座、请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建立学生联防组织、参加法庭旁听、参观重要安全保护单位、注重加强心理干预等。例如,中山大学的“安全文化节”非常有特色,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则成立了“心理危机援助队”,为解决师生的心理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建设安全文化,培养师生的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使他们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提高警惕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最终要在高校内形成一种安全文化的积淀和历史传承,将法制和安全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广大师生的血液之中。

2.制定《高校安全条例》,营造安全保卫法制环境

高校一直都是重要的安全保护单位,但我国至今没有出台针对高校保卫工作的专门法律或条例,极大制约了高校保卫工作的开展,目前亟需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高校安全条例》。

现行法律对校园保卫工作的规定存在一定矛盾,一方面,法律规定校园保卫组织是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一个内部机构,不享有行政执法权;另一方面,法律又规定校园保卫组织的职责是对学校内部进行治安管理,对校内外人员在学校内部违反管理规定的行为要处罚。

这种矛盾使高校保卫工作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要解决这种现状,就必须尽快制定一部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安全条例》,使高校保卫工作走上法制化道路。

3.提高保卫工作人员素质,营造安全保卫队伍环境

一支优秀的保卫队伍是保卫工作优质高效的关键,再完善的制度、再优秀的设备,离开了高素质的人也无法发挥作用。队伍建设应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把好入口,精心挑选优秀人才

应制定保卫队伍的入职标准,包括学历、工作经历及表现、身体状况等多个方面,以求全面衡量求职人员,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退伍士兵、大专以上毕业生、有保安经历的人员等,这些人员往往能够胜任校卫队队员的工作。

(2)加强培训,提高保卫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要对保卫人员加强品德教育,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牢固树立尽心尽力、无私奉献的服务意识。要加强保卫队伍的业务能力建设,保卫人员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掌握一定的无线电、光纤、计算机等技术。要重视保卫干部的培养,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领导岗位。

(3)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保卫队伍建设

保卫工作普遍存在任务重、危险性高、待遇低等问题,这极大地制约了保卫工作者的积极性,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解决保卫工作队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投入本职工作。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营造安全保卫硬件环境

面对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日益高科技化的现状,各高校应加大安全保卫工作的资金投入,改善、更新和配齐高校公安保卫器材装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建立设备先进、科技含金量高的保安系统工程,对校园实行全方位、多系统的监控。

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校区位于广州大学城,占地面积1095亩,完全是开放式管理,没有一道围墙,外来人员很容易进出,安全保卫工作的难度非常大,为了提高保卫工作的效率,学校在全校各路口、建筑物门口、重要部门等安装了1600多个监控镜头,从而极大地提高保卫能力,值班人员24小时监视监控画面,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通知巡逻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多次化解了危机,有效地保卫了校园安全。

5.建设综合防范体系,营造安全保卫系统环境

校园安全工作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仅靠保卫部门根本无法解决校园安全问题,因此,一定要建立起综合防范体系,将人防、物防、技防整合为一个整体,营造安全保卫系统环境。目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正在逐步探索建立“梯次防范体系”,其核心是五级防护层(见图2),多层次、多角度打击犯罪分子:

img32

图2 梯次防范体系的五级防护层

(1)物防保护层:加强校园设施的保护能力,尽可能设立围墙、大门、防盗门窗等保护设施。

(2)技防保护层:配备专业技术设备,特别是建立监控体系,以“中央控制室”为核心,对校园进行全面监控。

(3)信息网络保护层: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重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前瞻性和预测性,提前发现治安隐患。

例如,2007年的冬天异常寒冷,按照一般的规律,犯罪分子的活动将大幅度减少,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保卫处的同志们通过认真分析,敏感地认识到犯罪分子由于天冷无法回家过年,反而可能增加犯罪活动,于是在寒假期间加强了值班巡逻,从而实现了零发案率的目标。

(4)群众防护层: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是关乎全局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基层群众的大力支持,包括广大师生、当地公安部门、地方政府、街道委员会、村委员等,要与他们加强沟通,使他们成为保卫工作的重要力量。

(5)保卫队伍防护层:高校保卫队伍是专职保卫人员,要加强业务能力建设,练出“火眼金睛”,掌握“十八般武艺”,成为保卫工作的行家里手,及时发现犯罪动向,化解治安危机。

参考文献:

1.金瑞明、余丹:《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对策》,《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钟雄波:《高校学生宿舍内盗案件的特点及侦破方法》,《广东高校保卫》,2007年第3期。

3.赵奎浩:《高校保卫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张晋:《对高校保卫工作改革的几点思考》,《保卫学研究》,2007年第4期。

5.孙丽:《浅析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