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公共危机探讨
在高校发展中,我们经常研讨的问题是通过什么作为,可以使学校迅速提高社会声誉,却很少讨论有哪些作为可能会把一所高校的社会声誉彻底摧垮。然而,对于一场突发的高校校园公共危机,一旦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校长可能会被撤职,学生可能会退学,一个发展良好的高校可能会因此突然倒闭。这些均说明一件事:校园公共危机在高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近年发生在一些普通高校校园公共危机事件,如学潮、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使疫区一些高校几乎瘫痪,人们逐渐认识到,高校校园公共危机一旦爆发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必须了解并正确处理好高校校园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
一、高校校园公共危机概述
对“危机”字面的理解,就是“潜伏的祸端”、“危险的根由、严重困难的关头”。高校校园公共危机就是指在高校内潜伏的可能发生的严重危及到校园内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或引起高校教学秩序混乱,管理失控,师生员工思想动荡的重大危机事件。这在现代高校校园管理中,是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完全避免的。
因此,我们比较高校校园出现公共危机历史现象,认为它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灾难性等明显特性。突发性是指高校校园公共危机的发生具有瞬时性,发生的临界时间非常短,基本上很少留有准备反应的余地。如校园遭地震、自然火灾、水灾、海啸等;而危害性是因为高校校园公共危机爆发过后会给高校师生员工造成生命或财产的侵害,甚至还会在高校师生的心理上投下某种阴影,导致该校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其发展受阻;灾害性则是高校因此受害师生人数众多且受害程度很深。
同时,根据其三大特性,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自然性高校校园公共危机、人为性高校校园公共危机和综合性高校校园公共危机。自然性高校校园公共危机是指由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校园公共危机,例如,发生在河北唐山、四川汶川地震对灾区高校的危害,发生台风袭击地区的高校校园危害等;人为性高校校园公共危机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校园公共危机事件,例如2006年发生在郑州及江西赣州等个别高校的学生聚众闹事行为,2005年11月14日山西某校21名师生晨练时被卡车碾压致死案;由自然因素和社会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是综合性校园公共危机,例如“2003年非典”、2008年10月湖南某高校6名学生同时发现有霍乱病毒等。
二、高校校园公共危机存在性思考
面对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增加,相应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尤其是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机构,它的发生不仅仅是高校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是高校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内部因素之间、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就可能形成潜在的危机甚至导致校园的公共危机爆发,这也是由其发展过程中的时代性所决定的,具体包含有如下因素的影响:
(一)高校自身安全制度体系不完善
通常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公共危机意识和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像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将其纳入高校的重要日常管理之中,甚至在教育管理研究方面也极少将其作为讨论的问题,致使一些高校未能制定科学的校园公共危机预防制度体系,当其出现校园公共危机时,其管理高层领导只能依靠零碎的已有经验来被动应对,也不能形成校园整体的预警能力,因此往往出现对各种危机事件不知所措的恐慌局面。加之,一些领导“疏于检查和督促,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致使措施落实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国家现阶段法律不完善,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公共危机制定的相关程序性法典,导致在相关紧急状态下政府职能部门及高校的责任与权力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使得在高校校园公共危机发生时出现相对的权力真空,而发生后又无人承担责任的尴尬局面。
(二)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有增无减
在校大学生普遍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四大特征,其思想非常活跃,容易感情冲动,但缺乏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受到传统教育,但同时也感受着多元文化和网络信息的冲击;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承担责任的勇气。另外少数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还会有性格孤僻、压抑、忧郁等特征,这些都可成为导致校园公共危机爆发的诱因,如马加爵杀人事件等。另外,由于大学生认识上的偏离,盲目和狭隘的民族思想极可能因为一些突发事件演变成为校园公共危机事件,如2003年11月的西安大学生因为外籍青年的侮辱性表演而上街游行等。
(三)高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内部不安定因素
比如高校的某项改革措施会伤及某些人的利益,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发生危机事件,特别是当前高校改革力度加大,有些改革内容还涉及到体制问题,影响面广,如高校评估、高校重组、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等对高校分配制度的影响。另外,高校管理的不到位,如实验危险物品管理不善,也会导致校园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
(四)变化发展的社会对高校影响
我国正处在改革深水期、经济转型期和道德失范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处于危机高发的阶段,这些不可能对作为社会公共组织的高校没有任何影响。一旦社会公共管理领域发生危机,就很有可能会波及人流相对比较密集的高校,甚至给高校带来较大的冲击和影响。例如,世界金融危机对高校的影响、恐怖分子利用高校的社会影响而对高校实施恐怖行为等。
(五)自然灾害对高校校园的影响
这是高校校园危机较常见,可能出现情况最多的一种危机,如1998年长江洪水,2005年发生在东南亚及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啸,前面提到的地震、“非典”等灾区的一些高校遭受校园危机。
三、当前高校校园公共危机应对方式
应对高校校园公共危机,国内多采用三种方式应对,第一种是:紧急型应对方式。这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实施的形式,主要根源是大多数高校没有良好的校园公共危机预警措施,一般表现为在高校校园公共危机爆发后逐层上报,再由上级部门决定对危机事情的处理办法,具有滞后性。它的特点是上级部门参与处理全过程,其作出处理决策不完全只考虑该校利益,致使其具有一定的全局性和高效性。缺点则是容易出现“事后诸葛”,危机发生后,出现上下多个职能部门分别过问高校校园危机却不解决实质问题的现象。如在一些地区的高校发生危机情况后,出现社会多职能部门到校“深挖”情报,事后对危机处理及今后预防不作实质工作的情况常有发生。一些高校没有制定相关安全制度和工作预案情况也有所存在等,总体来说紧急型的应对方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动处理方式,弊大于利。第二种是:预防型处理方式。主要特点是高校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校园公共危机预防机制,如将校园公共危机意识渗透到高校日常的管理中,校领导重视,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危机处理预案》等。在校园公共危机发生时由校行政一把手统领校内各部门,在地方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形成预警—处理救灾—善后—恢复的一条龙式结构,具有良好的广泛参与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但也要注意,高校管理与地方相对的独立性易使“预案”多局限高校内部,如果纵向忽略了上级部门权威性或社会公共危机信息横向沟通出现障碍,则会导致高校校园公共危机决策缺乏全面性。一旦丧失其处理的全面性原则,将会有更大的危机潜伏爆发。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处理方式较紧急型应对方式有效,但也存在不足,科学的方式应该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以预防型处理方式为主,采用自下而上的主动处理方式,在体现公共预防管理精神的预防型的处理方式基础上,兼顾紧急型应对方式处理高校校园公共危机,也就是笔者提倡的综合预防型处理方式,则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危机应对模式。(www.xing528.com)
四、高校校园公共危机综合预防的关键技术
“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可谓众所周知。应对校园公共危机的最好方法是,在危机尚未完全形成时就有效制止它、扼杀它,这和校园公共危机预防型处理倾向一致。实践证明,一些高校校园公共危机不仅是可以预测的,而且可以在潜伏状态下就完全消灭。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校园公共危机的综合预防型研究,具体在实际中,应处理好几个关键点:
(一)促使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用于公共危机处理的法律有《宪法》、《刑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游行示威法》、《安全生产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环境保护法》、《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防震减灾法》、《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暂行管理办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等,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经历了“2003年非典”这个严重考验性公共危机后,法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开始呼吁出台相关的《公共危机法》或《紧急状态法》,并在《宪法》中规定紧急状态制度,明确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各社会团体(高校)在人、财、物调度和问题处理方面的责权。
(二)建立健全高校校园公共危机预警信息网络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高校校园公共危机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高校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对校园公共危机预防预警信息网络,如可建立五条信息收集渠道加强预警信息收集:一是党委(校长)办公室通过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等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二是学生工作部门充分发挥学生信息协会的作用,收集学生中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三是校园网络信息技术管理部门利用学校网络系统的监控设备及软件,收集校园网上的各类信息和资料;四是校保卫部门充分发挥治保信息员的作用和办理各类案件的机会以及校园电子监控系统,及时收集师生中的各种信息和情况;五是校二级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各种信息收集和整理。同时,高校还应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日常安全预防,努力将各类不稳定苗头和事端处理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制定切实有效的校园危机应对预案
由于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具有突发性,如果事前没有制定有效的危机应对预案,那么危机爆发时高校就会惊惶失措。因此,高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校园公共危机事件预案,如,制定《非法集会及罢课等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师生非正常死亡及失踪事件应急预案》、《突发恐怖袭击事件及重大刑事案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后勤安全保障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火灾及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师生外出实习考察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校园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考试泄密及违规事件应急预案》等。
(四)加强高校师生员工对校园公共危机预防意识
高校领导、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危机意识,才能不断提高预测、预防和处理危机的能力,才能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随机应变。一是要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意识。如在危机爆发后,要树立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理念,在控制和处理危机时必须坚持“生命第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同时还要做好与教师、员工和学生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力求避免由于师生心理上过度恐慌而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展等不良事故;二是学校应通过专题讲座、讨论会、模拟训练、板报宣传等形式,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危机意识;三是要把制定好的校园公共危机应对预案的复制品分发到各个部门,最好同时再制作一些能装进口袋的缩印本,按照职责对不同人员编印、分发不同内容的缩印本(比如医务人员、消防人员、校领导等可以拿到与自己或本部门职责密切相关的那部分内容的缩印本);三是要专门就危机应对预案进行宣传、教育、培训,确保负责人和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够掌握危机应对预案;四是要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和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危机预防工作中来。为了检查危机应对预案的全面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高校还可以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模拟演习。
(五)建立有效的校园危机监督、检查机制
各种危机爆发前,都会有一定的征兆或预警信号。因此,高校应建立良好的校园危机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并捕捉各种危机的征兆或预警信号,在危机爆发之前采取合理措施,并加强对类似薄弱环节的监控。一要定期检查校内的各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如体育设施、体育器材、实验室、实验器材、教学楼、校门、栏杆等),及时发现并努力排除各种潜在的隐患;二要密切关注、仔细观察教师和学生日常行为的显著变化,努力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三要收集本校或其他高校以往发生危机的相关资料,认真分析引发危机的原因和善后措施,比照本校的具体情况,寻找危机监控的薄弱环节,并采取得力的措施。
(六)开展高校校园公共危机预防研究
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和教育实践领域,校园公共危机预防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广大高校校园公共危机预防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也就是说,高校校园公共危机预防研究成果不能满足高校目前的实际需求。因此,要深入研究高校校园公共危机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高校校园公共危机预防、应对的能力,努力增强高校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苏宝利、吕贵:《高校健全危机管理机制探讨》,《高等教育》,2004年第11期。
3.李永贤:《学校危机管理:学校面临的新课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