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预防型安全保卫工作模式探析
长期以来,治理型、反应型的传统高校保卫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校园的安全稳定。但由于缺少真正的执法权,并且存在“守株待兔”的被动性,高校保卫工作一直处于疲于奔命、忙于应付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现状,适应新时期高校发展进程,就要建立一种主动出击的工作模式,预防型安全保卫工作模式应运而生。预防型安全保卫工作模式,是指高校保卫部门通过建立信息、治安、防火等多方面预警体系、责任体系,对高校不安全、不稳定因素进行连续不间断掌控,最大程度消除或减小其负面作用的安全保卫工作模式。本文拟对预防型安全保卫工作模式的必要性、框架结构、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建立预防型安全保卫工作模式的必要性
新时期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是我们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对策和措施的基础,是我们决定是否开展高校安全预防工作的依据。
(一)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安全保卫工作任务量随之增大
按照教育部的十年规划,我国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将由目前的几百万增加到上千万,大学教育逐渐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数量逐渐增加的学生学习、生活等配套的各项条件和设施的需要,决定了高校必须从各个方面扩大办学规模,这些现实情况无形中给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增加了更多的工作量。
(二)办学模式多元化和后勤社会化,使安全保卫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增大
由政府、社会力量、企业,甚至个人参与联合办学的模式,将使校园由封闭或半封闭向全面开放发展,大学将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随着社会实体和社会成员大量进入校园,校园各服务实体追求利润与师生员工正常消费需求的愿望之间的矛盾会更加明显,如处理不当,会导致已存在的焦点升温。同时,校内的规章制度对他们产生的约束力也会遇到挑战。由此,不但安全保卫工作的强度增大,而且其复杂性和难度也在上升。
(三)高科技项目、成果和设备密集,高科技手段犯罪增多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科研开发的扶持力度,把高校作为高科技孵化基地。高校作为科研人员密集、知识密集、高科技设备密集,以及高价值财产密集的区域,被侵害危险系数较大。伴随高科技手段犯罪日趋加剧,所造成的各类损失将会大幅度增加。
(四)加强网络管理是保卫工作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沟通,这对丰富工作资源,扩大工作视野,获取大量有益的信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正视其所带来的新问题,如网上信息良莠混杂,一些人在网上发布的不负责任的信息和议论等。因此,如何加强对网络的监控管理,控制和消除不良影响是新时期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十分艰巨和紧迫的课题。
由于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建教学楼、办公楼、住宅楼向高密度、高楼层、高装修档次的方向发展,而绝大多数旧房在水、电、气等设施的改造上工程量大,火险隐患自然也会随之增多。另一方面,随着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部分高知识群体会先富起来,私人购车的情况将会以较快的速度增多,司机非职业化较普遍,而高校原有道路相对狭窄,停车场地相对较小,造成交通事故的可能性随之增加。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高校保卫工作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要做到“百战不殆”,就要学会“不战”而“防患于未然”,在“源头”消除隐患,因此,由“治”到“防”,变被动为主动的工作重心转变势在必行。
“预防为主”是治安管理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建立预防型安全保卫工作模式是根据当前维护社会稳定、校园和谐的需要而产生的。在高校保卫工作中推行预防型安全保卫工作模式是贯彻预防为主、正本清源的根本措施。
二、预防型安全保卫工作模式的构成和具体措施
预防型保卫工作模式要求工作开展前要掌握第一手信息,以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工作预测,以便后续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校园治安、校园防火作为传统但不可或缺的安全保卫工作主体,也要通过不断改造,体现预防为主的特性;安全教育作为校园中最有效的知识灌输方式,对武装师生思想头脑,提高安全意识将起到巨大作用。因此,预防型安全保卫工作模式应由信息调研、校园治安、校园防火、安全教育四部分组成。
(一)调研工作要形成“信息化”预警体系
维护学校稳定是保卫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工作中,高校保卫工作应本着“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制定稳定工作预案,同时深入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加强重点人员、重点部位、网络的监控。
信息工作在维护学校稳定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应重视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努力构建“3+1”模式稳定的信息员队伍:第一支是以各学院辅导员为主体的在职教工信息员队伍;第二支是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安全信息员队伍;第三支是以离退休教职工为主体的信息员队伍。另外不断健全以“外教、外专、外国留学生”为主体的涉外人员信息员队伍。通过这几支队伍构建学校安全稳定的信息预警体系,通过定期调研、不定期座谈的形式,对重点防护期、重点部位、重点人员教育和相关信息全面收集掌握,及时与有关领导、有关部门联系,加强沟通,化解矛盾,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和反映,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高校的政治稳定。
(二)治安工作要形成“立体化”巡防体系
1.不断巩固“人防”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校园110”报警服务救助系统,利用24小时巡逻制度和更夫、门卫巡查制度等为“人防”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我校校园巡逻由徒步巡逻、机动车巡逻、自行车巡逻三种方式交替运行,达到了对全校的各部位,尤其是对重点部位进行监控的目的。(www.xing528.com)
“校园110”应建立在以“服务人性化、队伍职业化、反应快速化、管理规范化、防范网络化”为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应在最大程度上拉近保卫工作与师生的距离,以确保调动全校师生参与安全保卫工作的积极性。
2.不断细化“物防”
“物防”效果的好坏基于是否有一个质量可靠、覆盖面全的防火防盗设施网。在充分利用保险柜、防盗门、防盗网、防火器材等防火防盗设施,对贵重物品和要害部位进行重点看护和防范,按消防管理规范配齐各类消防装置和灭火器材的同时,还必须注重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保养和更新。
3.不断完善“技防”
在“技防”方面,高校应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技术防范网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重点部位进行治安、消防防范,向科技要警力,用科技保平安。
我校建设了以中央控制室为核心,以视频监控系统为重点,集成视频监控、红外报警、电子门禁、消防报警、电子巡更、报警求助等多个子系统的科技创安体系。在全校各个重点要害部位进行夜间电子巡检系统布防,弥补了夜间人防易出漏洞的不足。重点要害部位的电子巡检系统通过指定线路与保卫处中央控制室相连,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重点要害部位警报器与中央控制室警报器同时报警,在中央控制室同时显示报警地点。最终建成与“校园110”快速联动、与公安机关快速联络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三)防火工作要形成“零差错”责任体系
高校防火工作责重量大,开展“零差错”落实责任是高校防火工作的基础。组成一个由保卫部门总体负责,各部门配合,全校师生参与的责任体系至关重要。保卫部门应负责总体安全工作规划,划分安全责任,组织全校安全事务。
我校在落实责任的工作中,形成了安全工作逐级负责制,学校和各部门、各学院负责人都签订安全责任书和安全工作承诺书,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在每年新生的安全教育结束时,与每一名学生签订在校期间的安全承诺书,逐步实现全校2万余名师生全部签订安全承诺书的目标。同时实行“告知制度”,在发生事件后的一个工作日内以“告知书”形式通知相关单位,及时通报情况。
由于高校防火单位档案庞杂,为方便工作,明晰责任,高校还应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门的防火档案微机管理系统。通过这些工作进一步使责任落实到事,落实到人,做到信息传递及时,制度执行到位。
(四)教育工作要形成“全方位”覆盖体系
鉴于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安全防范能力差的问题,高校保卫部门应加强教育引导。只有采取多种形式在各个阶段大学生中开展安全防范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技能,并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使其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能力,有效增强安全系数。这不仅对于动员全校力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加速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大学生预防违纪、违法犯罪的能力,端正学习态度,主动约束自己,自觉遵纪守法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构建预防型安全保卫工作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工作机制要合理
良好的机制是工作运行顺畅的保障。传统的高校保卫工作机制,极易导致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因此让所有的工作人员职责清晰、公平、公正,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势在必行。
为了消除传统工作机制的弊端,提高全员工作积极性,应不断改革工作机制。我校为改变现状,通过制定全员岗位ABC主副岗制,科级岗位定期轮换制,普通干部标准化考核制,校卫队员末位淘汰制等制度进行制度改革更新。新机制的运行使“有制可依、有制必依、违制必纠”的思想深入到了保卫干部日常工作中,对大力推进日常预防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面对师生安全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我校还适时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工作模式,即1/3时间做调查研究,1/3时间做预防宣传,1/3时间做常规工作。贴近师生的工作机制不但调动了全校师生参与安全保卫工作的积极性,还提高了保卫部门的服务水平,掌握了工作主动权,有效预防了各种校园治安案件的发生。
(二)应急预案要周全
周全的应急预案是保卫工作预防环节的重中之重。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其中应涵盖社会安全、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网络信息安全、考试安全等方面,以做到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高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实践证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大程度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三)人员队伍要优化
高校的安全保卫队伍担负着维护校园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保卫学校和师生安全、保护师生合法权益的重要任务。新时期国家给高校建设提出的新目标,迫切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的保卫队伍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
高校保卫工作的对象是高校师生,工作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校园,而校园学术气氛浓厚、对外交流广泛、人员成分复杂、政治问题敏感,因此不断加速保卫人员由管理型向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的转变势在必行。目前,我校保卫处从年龄结构、文化层次、专业需求等各方面进行合理搭配,组建了具有教育学、法学、文学、侦察、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学历的博、硕、本、专科毕业生的一流保卫队伍。
校卫队是高校安全预防、治安巡逻、重大活动防护等工作的中坚力量,要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校卫队管理体制,从思想教育、队伍管理、业务培训入手,建立完善的管理条例,明确责、权、利,以“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队伍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校园卫士”。
未来几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高校保卫部门必须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在“预防为先”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认识、积极开拓、勇于创新,与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相适应,为打造新时期“和谐校园”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