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展望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展望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中成绩显著和效益突出的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和个人,理应给予表彰。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评估既是促进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落实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管理的有效方法。[3]刘恩贤,姜振家:《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政策演变轨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9期,第69页。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展望

六、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展望

(一) 建立有效的激励与责任追究机制

地方政府无论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还是学科布局等方面对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要调动地方政府支持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积极性,首先就必须改变地方政府的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开展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国家重点学科是社会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是社会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其次,部委直属高校要创造条件,与地方政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把高校纳入区域性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努力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给予必要的资金、土地、政策支持,不断提升大学在区域发展中的贡献比例。最后,加强和落实地方政府对部委直属高校的领导和管理,更好地发挥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

对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中成绩显著和效益突出的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和个人,理应给予表彰。同时,对于建设期限内经评审达不到验收要求的,由主管部委或地方政府对直接责任者及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建设项目造成重大损失并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 强化淘汰机制,适度控制发展速度

从发展速度上看,近年来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发展存在一定的过热倾向,这对全面提升学科实力是不利的,也是有悖于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初衷。第二次评审后,我国国家重点学科总量增长速度超过100%;第三次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后,我国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达到28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达到694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涵盖面达到1800个,与第二次评审后的国家重点学科数量相比,几乎增加了一倍。[11]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覆盖的面越来越宽,数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之下,要有效地确保建设的质量就必须从制度上强化淘汰机制,营造一种有序的竞争氛围。经科学评估,对于投入产出比长期偏低的学科,应当停止投入,并从重点学科的行列中予以淘汰;而对于投入产出比更高的非重点学科,应当列入重点学科的行列,予以重点建设。诚然,学科建设不同于企业投资商业投资,有些基础性学科建设的投入不是能在短时间内见效的,这就要求学科建设的投入能相对稳定,要求学科建设成果的评估长期连续。

(三) 严格贯彻重点学科评选原则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颁布的最基本的目标是满足学校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应该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紧把握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的前沿与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确定学科体系、调整学科布局和设置学科方向,促进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诞生,同时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龙头作用。

(四) 优化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科研环境

有研究表明,“一个良好的吸纳和培育机制会把优秀人才相对集中起来,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群体的集聚效应”[12]。国家重点学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作保障。当然,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等社会大环境,也有学校里的小环境。在大环境上,重点要依法确立并逐步完善的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推广体制,为我国的教育、科研及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在大学内部要大力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外在学术环境和一种自由的大学内部学术环境,以维护大学相对自主的权力。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D.C.鲍克所言:“只有具有安全和自由保证的学者才能探索科学真理。”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学者们可以在一个自由的、免除传统偏见的和没有任何商业需求的环境中工作,而这一环境本身便符合学术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特点。在加强大学内部学术环境的营造中,尤其需要重视学术工作环境的创建,因为学者们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主宰学者工作生活的力量是学科而不是所在院校”。所以,学者们往往对学科的忠诚大于对事业单位的忠诚。不论哪一所学校,只要能创造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环境,它就能吸引优秀学者向该校流动。有关的研究也证明:“优秀教授的流动,主要受新岗位的学术声誉和待遇的吸引,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只是一些参考因素。”[13]学者们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学科建设要想聚集一流的学科队伍,首先就得创造出一流的学术和工作环境。

(五) 强化重点学科的评估,完善过程监控

“管理出效益”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评估既是促进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落实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管理的有效方法。明确的重点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全面开展,引导学科瞄准建设目标开展建设工作,并避免学科建设的片面性,促成学科建设目标管理模式的落实。评估的结果,不仅有助于管理部门掌握学科建设的成效,而且有利于引进竞争机制,以竞争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过程监控是各国重点学科所在单位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各有关职能部门必须适时了解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进展情况,尤其是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保证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顺利开展。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周期为五年,时间周期较长。因此,为加强监督与管理,有必要开展国家重点学科的中期检查工作。通过中期检查,能及时发现问题、剖析原因、研究改进对策,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建设与管理经验,完善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

【注释】
(www.xing528.com)

[1]《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名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2年第3期,第55~61页。

[2]左兵:《政策导引下的重点学科建设制度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第37~38页。

[3]刘恩贤,姜振家:《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政策演变轨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9期,第69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教兴国的动员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5]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第67页。

[6]黄金老:《金融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对策》,《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7期,第21~27页。

[7]陈学飞:《理想导向型的政策制定——“985工程”政策过程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第152页。

[8]“211工程”建设及取得的成就,http://www.moe.edu.cn/edoas/ website18/zhuanti/211/,2008年8月23日。

[9]侯光明:《中国研究型大学理论探索与发展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10]胡守强,赵正洲:《我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若干问题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第6期,第48~49页。

[11]梁传杰,罗勤:《对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回溯与反思》,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91页。

[12]王战军:《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13]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