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成效
从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最早提出建设重点学科问题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有:
(一) 实验条件与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国家重点学科采取国家、有关部门(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所在单位共同筹集,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建设的策略,使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资金有了充足的来源。高校利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购置了一批较为先进、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从而使教学、科研的运行条件和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为争取及完成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优秀人才,稳定、吸引优秀骨干教师创造了条件。目前国内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已建立起了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这些实验室与科研基地,成为中国研究型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硬件设施。北京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如“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复旦大学有“集成电路设计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有“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 少数国家重点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www.xing528.com)
一批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不仅继续保持了在国内领先的地位、优势和特色,而且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了新的学科生长点和新的研究方向,增强了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按国际可比指标SCI论文发表数统计,有40多个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中2005年,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学科SCI论文发表数排在世界大学第2位,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列世界大学第14位;北京大学化学学科SCI论文发表数及论文被引用次数也进入了世界前列。[8]
(三) 师资队伍建设成果显著
师资队伍是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各高校通过一系列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人才引进和培养均成效显著。比如清华大学从2001年起先后聘请了美国工程院院士何毓琦等海外著名学者出任讲席教授或特聘教授,有118位海内外学者来校加入“高级访问学者计划”,有40余位青年教师赴哈佛、MIT等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交流进修,初步形成了200人的青年学术骨干队伍。西安交通大学的教师中,留学回国人数比“985工程”启动前增加了24.3%,获得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的人数增加了45.5%,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人数增加了12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