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动因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作为中国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其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件孤立、偶然的事件,它与整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相一致。
(一) 国情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有重点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教育经费有限,穷国办大教育的困境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启动高校扩招政策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尽管国家在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加之,面临21世纪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迎接21世纪高科技和尖端技术飞速发展对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挑战,有重点地促进在全国确定那些水平高、基础好、处在科学发展前沿的学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条件的改善,发挥教育投资的最大效益,势必成为政府对教育投资安排的重点。
(二) “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启动
“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学校。”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有可能聚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教授,才有可能承接重大的科研项目和建设高水平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重点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有较大提高,实现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央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实施“211工程”建设。同年,“211工程”作为教育领域唯一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九五”计划开始实施。在1995年出台的《“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中指出,“211工程”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学校整体条件建设是基础。重点学科建设是核心,是体现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211工程”是我国跨世纪的高等教育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和核心。随着“211工程”正式启动,人们对重点学科建设的认识更是提升到新的高度。(www.xing528.com)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4]根据这次讲话所确定的方针,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列为优先的战略目标。
由此可见,“211工程”和“985工程”实施的核心都是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开展的,这两项重大政策的执行无疑为后来专门出台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奠定了基础。
(三) 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依然是大学的主要职能,而大学中的学科就是各种职能的具体承担者。只有不断地提高大学中的学科水平,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大学应尽的职责。任何一所大学的水平和地位,都取决于它的学科水平。”[5]因此,学科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然而,面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国际竞争,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高水平的学科,难以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高等教育国际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明显的中心国家、边陲国家和半边陲国家的世界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中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的挑战和压力。例如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9.8%,1990年突破30%,1994年增至43.6%。[6]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遭遇的最严重问题是国内人才储备不足,某些方面的人才奇缺。据了解,1999年中国在反倾销方面的高级人才只有6人。而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国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又何止成千上万!同时,中国还出现了大量的人才外流。从1978年到1996年,全国出国留学人员27万余人,回国9万人,回归率为33%。[7]要应对这诸多的挑战,我国迫切需要发展高等教育,建设好重点学科,才能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