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实施的成效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实施的成效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截至2007年2月,在中国境内约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1400个。中外合作办学为加快培养适应国际化急需的各类人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中外合作办学加强了中国的部分薄弱学科,填补了一些学科空白。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实施的成效

四、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实施的成效

自从1995年原国家教委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以来,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已经实施10余年时间。随着我国办学政策的不断变革与完善,它在规范与促进合作办学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趋明显。

(一) 推动了办学规模的扩大,层次的提高,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一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我国仅有71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到2002年底,中外合作项目达到712个,增加了9倍,覆盖了全国除西藏宁夏以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3年以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增长很快,已经上升到800多个。[5]截至2007年2月,在中国境内约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1400个。二是办学层次不断提高。从合作双方看,外方合作高校主要来自美国(154所)、澳大利亚(146所)、加拿大(74所)、日本(58所)、香港(56所)、新加坡(46所)、英国(40所)等经济发达、科技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国内合作高校则主要是处于大都市的著名大学及一些经济较发达省市的地方院校,合作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电气信息和机电工程类等为主。从办学层次分布看,学历教育机构占多数,有372个。其中,大学专科层次82个、大学本科层次69个、研究生层次74个[6]。三是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办学实践中,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大胆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著名的密西根州立大学,从工学院合作开始到全面合作,从硕士培养到博士培养,现在又延伸到本科生教育;又如清华大学德国亚深大学联合举办培养硕士的项目,由双方共同授予硕士学位;北京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之一的莫斯科大学合作举办了第一所研究生院,双方学分互认,这无疑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重大突破。[7]

(二) 促进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要求我们应尽快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我们引进了国内急需、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转化与创新,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推行“2+1”、“3+1”、2+2”等多种合作模式,直接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授课方式、师资力量和教材,使国内教授的很多课程,包括教学手段有了很大的改进。现在我们很多专业可以用双语授课,特别是有一些专业经过嫁接突出了本国的特色,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了很大的改进。学校外籍教师和专家参与日常教学活动,是对国外优秀办学成果的直接吸收;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引进,使学校逐步确立起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大纲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中,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实施教学,并注重实现培养目标和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合作办学我们聘请到了世界级专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华授课,大学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2003年清华大学一共聘请2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7位跨国公司的总裁到清华大学讲课,人民大学每年100人以上的国际会议有70多个。[8]通过合作办学,提高了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缩小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大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如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创建3年多的时间里,积极借鉴吸收欧洲发达国家著名商学院的成功经验,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办出了特色。目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办学水平大大提高,已进入世界一流商学院的行列。

(三) 加速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步伐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加强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国际高等学校的合作办学通常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捷径。据上海市统计,他们10年之内一共向社会输送了8万复合型合格人才,如果没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靠国家来培养8万个复合型人才是很困难的。[9]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和一体化趋势,要求高等学校应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型创新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以借鉴国外先进办学模式、引进国际先进专业课程设置经验、更新专业和加强师资培训,是加速学校、地区,甚至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中外合作办学为加快培养适应国际化急需的各类人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中外合作办学加强了中国的部分薄弱学科,填补了一些学科空白。比如一些合作办学项目引进的物流专业、领导力专业、体育管理专业、零售管理专业,不仅培养了相应行业国内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素质,也成为我国在这些专业、学科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起点。再如,广州大学与意方合作开展的维修工程技术教育,在国内尚属开拓性的。所使用的教材绝大部分由中、意双方的专家共同编写,不仅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维修工程技术理论,而且能紧密结合中国内地工程技术教育的实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与实用价值,从而在专业建设方面,填补了中国内地维修工程技术系统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空白。澳大利亚的TAFE、英国的BTEC、加拿大的CBE和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引进,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改革,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实用人才。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化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更需要那些跨国界、跨民族、文化、跨学科的涉外型、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而中外合作办学正因为具有培养计划的先进性、办学机制灵活性以及对市场贴近性的优势,所以它能更好地满足国际化人才竞争的需要。(www.xing528.com)

(四) 深化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在人事制度、培养模式、后勤社会化方面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相比,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管理体制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如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实施为合作办学引进新的办学模式和机制提供了制度保证,带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由于中外合作办学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有了国际参照系,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融入国际教育的大环境,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其具体表现在:

(1)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推动了我国传统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中国高校的教师大多习惯于拿着“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到合作方大学进修回国的教师不仅能用英语上专业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上课模式,要求学生上网搜集资料,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变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西方管理体制下重规范、讲程序、求效率的特点可以启发我们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如学生管理和服务体系、考核薪酬体系、预算决算制、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等。

(2)促进了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往,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由国家投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近一二十年来,国家允许社会、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从而促进了民办教育的发展。目前,在“入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允许中外合作办学,吸引了不少国外投资开办教育事业。

(3)增加了中国高等教育供给的机会和多样性。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我国教育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教育对外合作,增加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由于受中国高校招生人数的限制,许多高中毕业的学子无法跨入大学校门,而中外合作办学显然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五) 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

中外合作办学是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的教师、学生,不论是中方的还是外方的,他们在工作、教学、学习中不仅接受了新观念、新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他们在碰撞中增加了相互的了解,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