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作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新时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思想政治工作、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要求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健康持续、深入有效地开展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实现这个总体要求,还应把握好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的原则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5年1月17日至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等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首要意义也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社会和人生,正确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和各种社会思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如果离开了它们,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会在实践中迷失方向,大学生们就不可能在政治上、思想上进一步成熟,就不可能真正地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锻炼意志和品质,也不可能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坚持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的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人才素质对个人来说,很重要的是取决于后天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安排上,要坚持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有意识地重点培养大学生们胸怀祖国、热爱集体、服务人民的思想品质;第二,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挑战、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第三,针对大学生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着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第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让他们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www.xing528.com)
(三)坚持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同志曾将知识分为两种,即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只有书本知识而无实践知识不能算拥有完善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只是别人的间接经验,只有亲自到实践中去验证一番后,才能将书本知识变成属于自己的完全知识。当今的世界科技发展迅猛,信息爆炸,新的知识不断地涌现,旧的知识日益被更新,高校教师虽努力把新成果、新信息引入课堂,但由于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要弥补这些不足,只有指导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也会遇到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他们对所学到的知识提出疑问,促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思考和更新,从而完善书本知识,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能力。
(四)坚持密切联系工农群众的原则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也要坚持密切联系工农群众的原则。大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象牙塔”之中,对社会、对工农群众的了解必然存在片面性和肤浅性,这势必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而社会实践让高校大学生有机会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接触广大工农群众并能使大学生从他们身上发现许多美德,如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等;能让大学生认识到工农群众有着实际的生产经验和操作技能,甚至有些是书本无法学到和解决的,而这些恰恰正是自己所缺乏的。社会实践也能使许多大学生由过去对工农群众的轻视转变为尊重和佩服,油然而生一种朴素的工农情感,这非常有助于今后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紧紧依靠工农,紧紧团结工农,一同为社会主义建设大业贡献各自的力量。
(五)坚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学生应该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特别是在分散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对学校来讲,应有长期的计划安排,应将社会实践纳入学年度的工作计划、精心设计、统筹安排;在教学计划中要加强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期或学年的教育计划,实行学分制的高校要规定一定的社会实践学分,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社会实践有规章可循,有计划可依。同时,为了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加强教师的指导和教育作用。第一,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与意义的教育,要教育学生以服务社会,增长才干为目的,以社会效益为重,防止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走过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杜绝歪风邪气。第二,教师应帮助学生制订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和措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必须根据社会实践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需要和可能制订出周密的计划和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能顺利进行。还要给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学生分析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社会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第三,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的指导。要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听取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意见和要求,指导学生完成活动的总结,并形成完整的、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只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指导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避免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