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展普及教育与个体咨询辅导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字眼。把心理疏导写入十七大报告,把心理疏导提升到国家的议事日程,这向公众昭示出,心理疾病如同身体疾病一样都是影响人与社会肌体健康发展的病灶,是整个社会和个人都必须直面的考验,都值得人们去重视、去研究。不必讳疾忌医,而应坦坦荡荡就医,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心理疏导,摆脱内心痛苦的折磨,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工作生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着眼全体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指导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大多数健康正常的大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优化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长、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问题,预防心理问题,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教学是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并开好一组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关重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高等院校已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尽管名称各有不同,有的叫“心理卫生课”,有的叫“心理健康课”,有的叫“心理指导课”,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就是要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进行心理品质训练,对心理问题进行辅导以达到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素质和开发心理潜能的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心理体验,从而对心理知识的需求也不同。如大学一年级的同学要解决的心理课题主要是对环境的心理适应,如何调整入学后的心理落差,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二、三年级的同学重在解决自我认同的危机,情绪调节、学习心理以及性心理的调适都是他们所需要的;四年级的同学所关注的是择业的心理准备,需要进行求职训练与指导。有固定的课程安排,这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时间上的保证,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知识传授阵地。在课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自我心理发展状况和特点,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标准,通过讲授自我意识、学习心理、健全人格、优化意志、人际交往、恋爱心理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心理素质。(www.xing528.com)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或解决他们共同的心理问题的一种形式。团体心理辅导既可以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人际交往、学习方式、思维技巧等具体生活问题,更注重来访者的参与性、交友性、民主性,表现出较多的是教育性而非治疗性。因此,团体心理辅导已被普遍认为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主要工作之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方式在高校教育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新生入学教育、学生骨干团队的建立、各类课外社团活动、课堂教学,等等。这些活动方式能促进班级内交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以满足大学生学业进步、环境适应、人格完善、健康改善、交友等需求。
心理咨询是解决大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及深层次心理问题的较好途径。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是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问题、防治心理疾病和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直接的基础性工作。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向求询者提供心理上的帮助的工作,是一种以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为沟通形式,对求助者予以启发、支持和再教育的心理治疗方式。其对象不是典型的精神病患者,而是有教育、婚姻、职业等心理或行为问题的人。不能合作和无法交谈的患者不能作为心理咨询的直接对象,但可以通过对其亲友提供咨询指导而间接给患者以帮助。在心理咨询中通过帮助可以使求询者心理向着好的方面转化。高校心理咨询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针对少数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运用心理咨询的各种方式,积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难,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缓解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健康发展,防止轻度心理障碍“恶化”,增强心理健康水平。对极少数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大学生,通过初步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控制或缓解病情,并积极协同有关专业医疗机构,帮助这部分大学生摆脱或改善心理症状。所以心理咨询具有课堂无法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并不是很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压力大、紧张、焦虑、孤独、情绪不稳定,其中大部分不属于心理障碍,但这些问题也会在学生群体中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注重“心理治疗”。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工作开始,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实践经验的总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发展成长为主,预防治疗为辅已成为共识。我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也将从补救性为主转为发展性为主。补救性模式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为各种有心理健康问题和困扰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以消除心理障碍,矫正行为,改善适应,使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发展性模式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尽可能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和冲突,开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