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逐步提高认识、逐步重视、逐步推进的过程。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全国不少高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发展优先,防重于治”,应该是其基本原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了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因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来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正常健康地发展、成长、成才,因此,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必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效果来看,如果到了学生发生严重心理偏常或心理障碍的时候才来做补救工作,进行纠正与治疗,则难度很大,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还不一定显著,常常“事倍功半”。而如果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防患于未然,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不会出现,即使出现问题,但尚在轻微状态或早期阶段就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则“事半功倍”。
因此,预防工作是关键。而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具备坚定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与心理调节力,他们就不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问题最根本的预防。要达此目的,需要在下述几个层面加强工作。
(一)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模式
高校应认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既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应人为地割裂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应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与各学科教学密切相连,而不应孤立于各学科教学之外。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www.xing528.com)
(二)拓宽、探索行之有效的多种途径
开发心理素质教育课,定期举办各种心理专题讲座、报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根据学生需要,在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月”宣传活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高校应对每届新入校学生都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在测评基础上建立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不定期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从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全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应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各个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合力。高校应按照“以学生为本,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建立科学的管理、预防、应对、培训、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