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辅导员的道德素质
(一)爱心
爱心是道德素质的根基,是责任心、使命感和诚信意识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高校辅导员来说也是如此。角色定位和岗位职责决定了辅导员是一项非常需要爱心和奉献精神的职业,无论是教育职能的履行,还是管理职能的开展,抑或是服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需要辅导员拥有一颗爱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辅导员完成职责的内在根基。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不分民族、性别、地区地爱护学生,真正地关心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注大学生的顾虑和担心,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大到爱国、爱社会、爱学校,小到爱家庭、爱他人、爱自己,均需辅导员以身示范,以言倡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爱校、爱人爱己的观念,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爱国、爱校、爱人、爱己的关系,促成和谐宿舍、和谐班级、和谐学院。辅导员要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大学生认识到爱心对于人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关心国家,同情弱者,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因地制宜,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中开展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升华大学生爱心的境界和层次,并通过实际的活动培养锻炼大学生爱人爱己的能力,最终落脚在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努力成才,学成报效祖国的行动中。
(二)责任心
爱心落实到工作中去,就是责任心。辅导员要树立责任意识,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清楚地认清岗位所承担的任务、职责,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事务性管理工作,也不仅仅是例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仅仅是繁琐复杂的服务工作,而是承担了党和国家的厚望,社会和高校的寄托,学生的期望,辅导员的工作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不仅关乎学生的未来,也关乎高校和社会的未来,还关乎党和国家的未来,所做的工作是“百年大计”。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对一切学生负责,对职责内的所有事情负责,不逃避,不推托,“足负其重”,以身示范,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既承担起自己的未来,又担负起国家的希望,辅导员通过细心的指导,悉心的开导,耐心的疏导,精心的引导,激浊扬清,感动、感化学生,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克服自私懒惰的毛病,引导学生树立不畏艰难、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纵深的责任感就是使命感。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栋梁,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辅导员要用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认清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认清国家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走向,认清辅导员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抓住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认清所负的前途和使命。
(三)诚信意识
人无信不立,辅导员更要讲究诚信。辅导员要诚实、诚恳、真诚地与学生交往,不摆架子,不做样子,不说假话、空话、大话、套话,言必信,行必果,真切地为学生考虑,真诚地为学生服务,实现辅导员和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在真挚的交流中,用真诚的心打动学生,引导学生信任自己,信任他人,树立诚信观念;同时,开展诚信教育,在学习、考试中讲究诚信,不舞弊,不作假,增强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真本领,顾全大局。
(四)和谐能力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良性的竞争和合作,个人的发展也离不开良性的竞争与合作。辅导员身负多种责任和使命,要与不同的部门和学生打交道,尤其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渐彰显,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各种思潮激荡,如何处理好不同的关系、不同的思潮,形成一个和谐的氛围和心理,自然成为辅导员的一项重要道德素质。辅导员要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谐的心境,处理好各种关系,疏导学生的顾虑和担心,帮助大学生渡过心理难关,学会和谐发展,与他人和谐相处,全面成才,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学业、爱情、职业、事业、人生之间的关系,做到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得益彰,而非此消彼长。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扮演好良师益友的角色,使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多种角色职能和谐相处,避免出现角色冲突、角色失调和角色分裂。
辅导员大部分时间是直接与青年学生打交道,面对求知欲旺盛、探索兴趣的大学生,辅导员要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升华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谐地融入辅导员这一角色中。同时,辅导员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顺势而为,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术,知行相济,德才兼修,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理论与实践的和谐,自身成长与学生成才的和谐,优化工作思路、方式、方法,夯实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强化保障。
辅导员既是一个培养人的岗位,也是一个锻炼人的岗位。辅导员岗位既需要坚定的政治立场,较强的政治原则性,较高的政治觉悟,适宜的政治灵活性,也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还需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新政策、新情况,具备相当程度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能力,也需要爱心、责任心、使命感、诚信意识、和谐能力,更需要一种角色意识,全面、准确、深入、透彻、灵活地理解辅导员的角色内涵和外延,把握辅导员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培养辅导员岗位所需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切实地服务高校改革发展大局,切实地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www.xing528.com)
【注释】
[1]《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4月28日。
[2]《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4月28日。
[3]谈松华主编:《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
[4]谈松华主编:《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53页。
[5][加拿大]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6]文建龙:《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缘起及演变轨迹》,载《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7]杨晨光:《上海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纪实》,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0日。
[8]赵正元:《北京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5日。
[9]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和考评办法》,200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