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志 楚永全 黄 昊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基本职责。落实到研究生教育上,我们认为,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作用,是研究生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研究生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
一、当前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实践
(一)当前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实践的基本情况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经历了招生规模的连续快速增长后,已进入深化改革和政策调整的关键阶段,2000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意见》充分肯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对研究生导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颁布,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全国各高校近年来纷纷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导师教书育人工作。清华大学于1998年开始由全校研究生投票选出第一批“良师益友”,之后每年评选一批,其核心内涵是强调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在评选过程中发掘和树立了一大批教书育人的典范,形成氛围,达到教学相长、以评促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南开大学于2006年下发《关于导师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了研究生导师直接负责本人所指导的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工作进行考核评奖,设立“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励金”,每2年举办一次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同时举办“良师益友”评选表彰活动,在全校弘扬高尚师德、自觉教书育人、扎实开展工作的良好风气。浙江大学于2007年成立了“求是导师学校”,为广大研究生导师创造了一个共享经验、相互学习的平台,围绕导师如何教书育人而展开,注重教育规律与教育创新相结合,形式上注重知识学习与经验交流相结合,促进导师质量的提升和学科的交流互动,从而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状况
2003年,复旦大学出台了《复旦大学关于教书育人的决定》,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学校又相继制定了《复旦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复旦大学关于加强辅导员、导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涉及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文件,明确提出了“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负责人”;研究生院在《复旦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中,提出“导师对研究生德育工作负有重要责任。导师在为人、作风、学术等方面应以身作则,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经常与研究生交流思想,了解研究生的行知修养状况,给予研究生人文关怀和人格尊重”。通过一些具体条例,学校加强了对研究生导师育人工作的培训和考核,明确了导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2008年下半年,我们先后进行了“复旦大学研究生基本状况调研”和“复旦大学‘全员育人’状况调研”,综合应用文献法、座谈会、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通过具体分析,了解了导师教书育人的基本状况。
调研显示,导师对于研究生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于科研,超过95%的研究生每月与导师至少有一次交流,3次及以上的比例超过6成,这充分说明研究生与导师交流较为频繁;同时导师在生活中也能给予研究生相应的指导,大多数(82.1%)研究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得到导师一定程度的帮助;在研究生的教育和影响方面,3/4的同学认为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很大,认为导师作用很小或没有作用的比例仅为2.8%。近3成同学认为自己与导师是传统的师徒关系,5成认为自己与导师是良师益友关系,8.9%的同学认为自己与导师是学术科研的合作伙伴,说明大部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有着比较好的关系。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心目中具有良好形象。绝大多数(91%)同学认为研究生导师具有令人满意的人格魅力。在研究生导师的敬业精神方面,近6成研究生感到很满意;在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方面,有9成(92%)的同学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
在长期的实践中,针对导师教书育人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经验。
1.思想统一是核心: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责任人
导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其根本任务是通过传播知识、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整个育人过程。复旦大学党委明确提出“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负责人”,并以此作为开展导师工作的前提。各部门以此为基础,提高了对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并合理划分责任,统筹安排研究生德育工作,努力形成育人合力。
2.责任意识是前提:老师热爱学生,学生追随老师
除了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之外,导师的责任至少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满腔的热忱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将来长远的发展。二是要以良好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来影响学生。三是要以高尚的师德感召学生。
在复旦大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中,我们发现,最终入选的好导师无一不对学生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真挚的感情。爱学生是好导师们的共同标志,好导师们无不把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当做自己的快乐。
3.制度保障是关键:完善导师工作制度,规范导师教书育人工作
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开展,重在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复旦大学先后制定了前文所述的一系列文件以完善导师的德育工作,使导师开展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细化导师的职责范围和具体要求。初步建立起导师考评制度,推行导师岗位的动态管理,扩大导师工作在专业教师工作考评和院系教学评估中的比重;规定研究生导师要真正担负起指导研究生的责任,不能只做“挂名”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培养全面负责,既要有系统的专业训练和研究实践,又要关心学生思想政治上的健康成长;要求研究生导师要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风范引领研究生成长,以崇尚科学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教育学生。
4.氛围营造是保证:形成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针对目前研究生工作的现状,研究生院、研工部通过一系列旨在推进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活动与举措,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导师的德育工作意识,全面、长效地促进形成研究生德育工作全员育人的氛围。目前,已形成良好的导师教书育人氛围,“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被评为2008年度上海市师德建设优秀项目,《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一书的出版在校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二、案例:“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增进师生良性互动,促进导师教书育人
复旦大学自2004年起举办“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以下简称“好导师”评选活动),两年一届,目前已举办了三届,由研究生院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策划指导,研究生会承办,研究生自主推选、自愿参与、自由投票。通过评选,树立起一批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优秀研究生导师典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促进了师德建设,带动了学风建设,更好地引领研究生成长。如今这已成为一项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非常看重、在全校产生广泛影响的“品牌”活动。
“好导师”评选活动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调研座谈,确定“好导师”参考标准。我们在全校研究生中发放问卷,召集座谈会,调查研究生心中的好导师标准,结果同学们最为认可的有三条:“能给自己学术研究进行有效指导”、“为人师表,品德高尚”和“对学生生活给予关心帮助”。据此,我们制定了评选活动的标准,供同学们投票时参考。三届评选活动,我们不断修订好导师标准,涉及思想品质、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教学态度、关心学生、沟通交流等六个方面。对“好导师”标准的广泛调研,也是评选活动在广大研究生中的一种有效发动。
第二阶段,策划组织,确保“好导师”评选公正。我们精心策划了好导师评选的流程,通过院系发动学生参与,通过基层研究生团学联组织申报展示,由研究生会负责具体操作。好导师的产生要经过推选、展示、投票三个环节。候选人由院系研究生团学联发动本学院学生自主推荐产生,也可由若干学生联名推荐。候选人信息通过审核后,各院系学生按要求自行制作文字、图片或DV资料对其事迹进行展示;研究生会专门开通了评选网站,登载候选人的基本信息、主要事迹、育人理念、入选理由和学生评价,邀请候选人开设讲座,对其进行推介。投票环节在网上进行。学生投票需经过校园电子邮箱认证,每人只能投一次票,必须投足一定票数方为有效,确保了评选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
第三阶段,宣传弘扬,确立“好导师”先进典型。对入选的“好导师”,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宣传弘扬他们的感人事迹。通过校园网、校刊、《研究生报》等校园媒体对他们的事迹分别做了专题报道;研究生会组织系列活动,邀请好导师们现身说法,激励研究生潜心向学;2007年12月,出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一书,对优秀导师事迹、师生情谊等内容加以宣传和展示;组织学生探望、慰问“好导师”,为同学们创造与“好导师”们近距离沟通互动的机会。
多年的实践证明,“好导师”评选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好导师”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学高身正、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研究生导师典型,成为全校教师的榜样,促进了师德建设。入选的好导师来自不同学科,具有不同个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高身正,关心学生,具有人格魅力。校长杨玉良院士曾被评为第一届好导师,他说:“一个科学家的价值在于实验室,但是一个导师的价值在于学生。”经过评选、宣传、表彰,好导师们无形中已经成为其他教师的学习榜样。校党委书记秦绍德在读完《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书稿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亲笔撰写《师者》一文作为序言,并出席了该书的首发式。入选的好导师也非常珍视这一称号,第一届好导师、历史地理学家周振鹤教授说:“能够得到学生的承认,比获得其他荣誉都让我高兴。”他的话也反映了其他老师的共同心声。如今,以得到学生认可为荣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争当学生爱戴的好导师在学校蔚然成风。
“好导师”评选活动激励着广大学生追随效仿、献身学术,增强了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自觉性,推动了学风建设。每届的好导师评选活动持续两个多月,同学们主动感知、了解、投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好导师的魅力感染着学生们。外文学院何刚强教授身患重病但仍不下三尺讲台,学生们动情地评价:“我钦佩他深厚的学术素养与严谨的学术态度,更敬佩他战胜病魔的毅力、投入教学时的忘我精神。”我校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的学生说:“俞老师身上不仅有学者的严谨执著,更充满哲学家对现世的深切关怀、敏锐思考和积极介入,俞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的精神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好导师”评选活动后,学校以“走近好导师”、“学术时空”、“相辉讲堂”等访谈类、讲座类活动对好导师展开宣传,邀请了闻玉梅院士、李大潜院士等一批好导师们,和同学们分享个人的治学理念、为学态度。好导师们展示出的对待科研学术的诚恳以及严谨求实的精神,引起了广大同学的热议和效仿,在好导师们身正垂范、以身作则的氛围的耳濡目染下,复旦学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闻玉梅院士在“好导师”专场活动中告诉同学:“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为祖国奉献,为百姓服务。人生短暂的一辈子要对得起人民与社会,要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自己喜欢的路,使自己的轨迹圆满。”又如李大潜院士作为教师代表,在复旦百年校庆庆典大会上的发言中曾说道:“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学友间的切磋鼓励,复旦精神和传统的感召与熏陶,教育了我们,造就了我们。我们从当年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变成了学有所成、业有所专的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的重任。”
三、关于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思考
(一)导师为什么要参与研究生德育工作
1.导师对研究生客观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导师对研究生在学习、科研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其思想道德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言传身教”的效果。导师对研究生巨大的特殊影响力,为导师参与研究生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导师对研究生个体的主观熟悉程度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www.xing528.com)
研究生大部分时间随导师搞科研、做实验、写论文,导师对研究生的政治素质、思想情况都比较了解。在我们进行的调研中也显示,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一般都倾向于找导师寻求帮助。在校内,导师可以说是最了解研究生的人,这使得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3.导师开展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研究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较本科生更为成熟,导师可以凭借对学生的了解,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因材施教。因此,导师以其个人的体验和对科研活动规律的熟悉,更容易把握研究生思想问题的核心,从而使得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影响导师教书育人效果的因素
1.认识和实际的矛盾
多数导师对教书育人工作是认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导师对于德育工作缺乏深刻理解和具体行动,“可做可不做、做与不做一个样”的思想存在于少数导师之中,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被学生诟病。
2.健全制度与落实政策的矛盾
近年来,我们已经逐步确立了研究生导师的制度框架,有关政策制定和规划都很明确,但在落实和实施方面有的并不十分尽如人意。如何使导师在制度框架内对学生的育人作用最大化,把教书育人贯彻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在实际的落实上存在一定的缺失。
3.教学科研压力与育人使命的矛盾
实现导师教书育人的主要瓶颈之一是师生比过高,高校现有研究生规模使得导师普遍感到压力很大。导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往往还承担较重的科研压力,如果再要求导师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有时不堪重负。
(三)怎样进一步推进导师的教书育人工作
1.进一步巩固认识,加强对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领导和宣传
各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导师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一目标的认识。应定期召开研究生导师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及时掌握导师的思想,以便有的放矢,扶正纠偏,同时抓典型、树榜样,将那些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治学严谨、学术道德高尚,既能教书又能育人的典型树立起来,将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出来,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形成良好的风气。
2.理顺导师、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关系,形成合力育人的格局
导师、研究生辅导员等都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这就要求互相协作,共同担当,应鼓励导师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通过导师考评制度、职责条例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纳入其中,给导师开展工作提供支持;应定期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学生状况调研,并将调研情况及时反馈给导师,让更多导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应建立或完善导师与院系学工组、研工组以及班级辅导员定期沟通的制度,多组织一线辅导员、导师与任课教师举行案例讨论,交流心得,增进了解。
3.结合实际,健全相应配套制度,进一步强化导师队伍建设的过程控制,增强导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学校各级党组织和职能部门,要抓好导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导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用制度抓手调动导师开展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导师的选拔上,严格审核导师资格,将导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在导师的培养上,通过专题学习、讨论等形式,对导师如何做好育人工作予以培训;通过德育论坛等交流平台,加强导师同院系党政干部以及导师之间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与交流;在导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上,应进一步完善以学生、院系、学校相关部门为一体的导师综合评价机制,使德育工作的成绩成为导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考评结果为优秀的导师在晋升职称等各种激励方面加大倾斜,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实行末位淘汰制。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10-15.
[2]杨振斌等.探索与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陈立民.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翁铁慧.上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4(21).
[5]解超.吴能武.导师育人的教育维度.思想理论教育,2005(7-8).
[6]苏宝利等.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高教探索,2009(1).
[7]楼成礼等.研究生导师非权利性影响刍议.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8]杨振斌.竖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思政工作新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9]翁铁慧.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理念和举措.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10]陈颖,屈晓婷.基于全过程育人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思想教育研究,2009(2).
[11]张静.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新方法.中国高等教育,2009(1).
[12]陈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选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陈立民.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