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析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析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一代红色主题网站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第一,“网络进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旗帜鲜明地宣传“红色”思想与主流文化,但大学生网民在网上具有自主选择的特点,没有相应服务与娱乐内容的网站,无法引起大学生网民的任何兴趣。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析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析

蔡建国 唐亚阳 白佳丽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2009年1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第一。其中10~29岁的网民占70.7%,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用户占31%。这些数据表明,青年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构成了我国网络用户的主体。同时,据有关调查,在国内高校,使用校园网络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98%以上,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帮手和伙伴。可以说,校园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较为完善和成熟的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已有的网络宣传阵地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数量不少,但影响力不足。各个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教育和宣传网站,但是普遍存在覆盖面较窄、投入力量有限,尤其是交互性不强、与现实结合不够等问题。第二,出现了由网络人际交往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其活动范围由网络向现实社会延伸。例如,许多高校大学生通过BBS、新闻组等网络社区中的相互交往形成了大量“隐性”群体,这些群体往往有比较明确的宗旨、比较健全的组织结构、比较稳定的骨干队伍以及网上网下结合的比较规范的活动形式,这些网络群体对青年群体行为以及思想观念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此关注不够,研究不足,尚缺乏有效的引导。第三,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和影响社会的新工具,但是由于缺乏规范和引导,网络上非理性的交互环境引起了民主参与形式的变异,造成群体情绪波动,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此外,互联网带来青年思想的西化和分化仍有发展的倾向;少数在自由网络环境中诱发出的理性缺失、道德失范、信息沉溺、人际交往异化等不良现象仍然突出。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如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索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

(一)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建设新一代红色主题网站

长期以来,红色主题网站一直存在点击率低的问题。新一代红色主题网站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第一,“网络进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关系。前者依然抱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强调网络服从服务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后者则看重网络的工具作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固有的规律,必须把互联网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结合起来。第二,“教育”与“服务”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旗帜鲜明地宣传“红色”思想与主流文化,但大学生网民在网上具有自主选择的特点,没有相应服务与娱乐内容的网站,无法引起大学生网民的任何兴趣。第三,“堵”与“疏”的关系。要加强疏通、引导,一味地“删除”、“堵截”信息,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甚至校园网产生厌恶情绪和抵触心理。第四,“网上”与“网下”的关系。创建一种从网上到网下、交互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

基于以上分析,建设新一代红色主题网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改变单一呆板的说教形式,采取论坛、博客等形式,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增强网站的互动性、参与性、现实性。采取这种形式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心灵交流,改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传统关系,使教育更为直接和深入。同时,在网络媒体中,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真实的身份,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能发出自己最真实的声音,体现出自己最真实的思想。这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博客、论坛比较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②丰富红色主题网站的内容,彰显网络媒体的综合性。增加学习资源的共享,如教师的教学课件,提供一个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的平台;加入一些娱乐方面的引导咨询,如音乐戏剧电影等;加强对内对外的宣传交流,对内要多加入一些学生生活学习的素材以吸引学生,同时扩大学生与校领导、老师的交流平台,对外要开设一个与其他高校学生交流的平台以及学生与社会交流的平台;全面提高网站内容的可视性,提高内容的更新速度,注重栏目的设置,关键是要有实用性和有学校的特色。

(二)正确对待校园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指以高校师生员工为建设主体,以参与创建的高校校园网络为载体、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文化。它是高校网络使用主体在通过校园网络进行的校园工作、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与普遍意义上的文化一样,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也可细分为物质、制度、精神等三个层面。物质方面包括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拥有使用权的计算机、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制度方面,涵盖了管理网络传播和规范高校教育者、被教育者网络行为的规章制度等;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校园网络中进行工作、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参与创建网络媒体的传播内容,与其在网络内容影响下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共同构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核,也就是精神层面。

由此可见,随着“数字校园”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问题,它与整个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息息相关,它应该是一个高校校园网络主流文化构建以及高校校园网络管理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

由于校园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大量信息涌入,这也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网络技术在校园各类系统中广泛运用,在“数字校园”里,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被连接起来。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工作、学习与交流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各层面信息相互传递与了解。另一方面,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明显地表现出来。不同的学生体现出不同的思想状况,也面对各种各样的困惑。

同时,在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中,教育者的权威和作用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基础上,而在于唤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个人热情,引导受教育者将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共同参与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开放的校园网络文化使得各项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开放式的学生管理模式要求各项政策、规章更加规范可行。

2.探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首先,认真研究网络的特点和上网者的心理,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加强网站建设。(www.xing528.com)

一是增强高校门户网站的服务功能,使其成为学生的信息库和资料库。在校园门户网上开辟学习资料下载、资源共享、资讯中心、交流天地等服务专区,使校园门户网站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人气网站。

二是增加网站的活动区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成为学生的“学习园区”和“生活园区”。校园网站可开辟“网上班级”、“网上年级”等专属社区,将院系、学生班级、社团协会通过网络社区的形式组织成“电子校园”,通过各种新颖的形式使学生有机地融入正面教育。

其次,为搞好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要努力培养一支政治意识强、熟悉网络技术的知识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一是教育者应从班级管理者向信息管理者转变。教育者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新恢复教育者的信息优势,随时发现网上信息动态,做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另一方面,教育者应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网络社会实践研究能力。善于从网络中捕捉、分析和吸收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并把信息运用于教育实践,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

二是教育者应从灌输教育向平等交流转变。在思想政治工作网站上,担任BBS版主,或设立专题E-mail信箱,开辟个人博客随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袒露心怀、倾诉苦乐、宣泄情感的一个重要场所,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总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应抓住“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机遇,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首先,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网络所带来的变化既是手段的现代化,更是观念的现代化。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潮流,成为受教育者的引导者;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领会交互性、平等性、多边性、开放性等现代意义,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探索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既要引进先进的社会思潮,也不回避某些反面信息,用青年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观点来分析这些现象,巩固和完善他们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和信念

其次,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时代的道德教育不再仅仅要求学生遵守几条道德规范,而是要培养和塑造他们的道德自律意识,使之能有效地在网上和生活中进行自我管理,自觉抵制错误信息,坚守社会道德规范,自觉合理地行事。高校要加强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规范宣传,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不是一个纯自由的空间,它也是一个享受自由与承担责任相统一的世界,任何人一旦违反网络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最后,关注大学生网络行为和心理,及时做好教育疏导工作。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强。不少大学生因长时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社会现实,导致学业荒废。同时,由于长期进行的是单调的“人—机—人”的沟通,这必然使得大学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会减少,进而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导致一些学生产生焦虑、苦闷、压抑、自卑、孤独等思想情绪。这些都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它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对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做好这方面的教育疏导工作。学校应定期在学生中开展网络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学生现身说教、交流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虚拟社会现象;学校可以在网上设立心理咨询辅导站,利用网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或让学生通过网络与心理咨询老师进行谈心交流,以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心理障碍;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功能,抵制侵蚀和诱惑,从而避免困惑、失落和盲从,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结语

网络时代的教育理论来源于网络技术应用的实践过程,并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才能产生。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积极探索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及时追踪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正在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并深入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勇于实践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方法,建设与网络时代的教育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教材体系,以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1).

[2]杨永锋,成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教育,2008(7).

[3]陈刚.现代网络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探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