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道德的本质、特点和功能,道德与道德品质的相互关系,了解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了解大学生在公共生活、家庭生活、科学研究及网络运用过程中应该恪守的道德要求和规范,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个体道德修养。
一、道德的本质与作用
1.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客观反映。道德作为调节手段,是以善恶来评价,依靠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一种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方式。
2.道德的特点
道德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特点表现为:非强制性,广泛的渗透性,内在的自律性。
3.道德的作用
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作用。道德作为一定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常常表现出对特定对象的规范和约束,道德蕴含着对特定主体和对象的规范和制约作用。
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道德产生于经济关系,同时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对于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和能动作用。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必然会对维护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道德是各种社会关系之间和谐的桥梁,它促使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整合并共同发展。
二、道德发展与道德品质
1.道德与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道德规范和道德信念在行为和意识上的稳定体现,是个体在长期的、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的稳定的特征和状态。
道德与道德品质的联系:调节的方式和手段是一致的,都是通过非强制性调节方式来调节的,依靠风俗习惯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调节;内容是一致的,道德品质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个人成长于一定的社会,必然受社会的影响;道德品质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道德和道德品质的区别:指向性不一样。道德是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概念,道德建设指向社会发展,较为宏观。道德品质是与个体发展相联系的概念,反映个体道德的状况和水平,道德品质修养指向个人发展。道德品质与道德既有一致的一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在一个社会里,虽然对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存在着道德要求的层次性,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社会所主导的道德观念是同一的,也就是具有普遍性的。每个人的自我修养程度不一样。
2.道德品质的形成
道德品质的形成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养以及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首先是受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施加影响的教育形式。通过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社会课等,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进行培育。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道德品质的形成,父母的表率作用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与个人主观努力有密切的联系。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有一定的作用,外部环境的因素只有通过主体内在的认识才能发生作用。
3.道德品质的作用
道德品质对个体道德发展具有检查、监督和保障作用。主体在实行行为前总要从某种动机出发对行为进行选择。在行为中,道德品质对于主体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意志、信念会给予激励或强化,对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感情、欲念将会予以控制、克服或弱化。坚定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将有助于监督、引导主体在行为过程中克服来自主观和客观的不正确因素的干扰,正确地对道德行为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抑恶扬善。
三、大学生的道德要求
1.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社会公德建设提出了基本的规范要求,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在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和准则。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文明礼貌”实际上就是尊重人的体现,因此在行为中应以尊重人为尺度,不能不讲文明礼貌,也不能礼仪失度;“助人为乐”是关心人、帮助人的体现,既要做到关心、人帮助人,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在公共场所活动,社会公德规范要求遵守公共场所制定的纪律,爱护公物,行为文明,爱护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调节,主要体现在公共生活领域,因此,维护人文环境、人造环境是环境保护原则的重要内容。
2.恋爱家庭领域的道德规范(www.xing528.com)
恋爱道德包括:坚持自愿、择偶自由,尊重人格、平等相待,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自我克制、健康文明。
家庭美德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团结邻里。
3.科学研究领域的道德规范
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具体来说就是:热爱真理、信仰真理,勇于探索、不畏艰辛,不畏权势、淡泊名利。
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具体来说就是:尊重科学规律,尊重客观事实,公正无私,并与科学研究中的虚伪和欺骗行为作斗争。创造性研究是科研活动的根本特点,勇于开拓、合理怀疑、大胆创新,才能打破传统的框架,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勇于怀疑前人和权威,是科学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
团结协作、互相尊重。科学活动日益呈现出的整体性、合作性的特征,就必然要求科研工作者能够在集体协作中发挥聪明才智。科研工作者只有将创造的个体特征融入到共同协作的集体中,才能将个体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展现出来。互相尊重是团结协作的基础,尊重同行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师长的教诲,是科研人员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
热爱祖国、造福人类。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则有自己的祖国。科研工作者要以社会利益和人类的生存发展为目标,自觉地把科学研究同整个人类利益结合起来,使科学研究真正地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4.网络运用的道德规范
交流自由。网络行为主体有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自愿在互联网上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自由,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干涉别人合法的行为方式和网上言论自由。在强调网络自由原则的同时,还要注意网络自由与现实自由之间的关系。
相互尊重。在互联网上,相互尊重要求网络主体尊重他人的思想和观念,不把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他人,承认其他网络主体的平等地位,善于和自己观点对立的行为主体进行交往。同时,网络应用者要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事物和新观点,了解多元文化存在的价值,维护网络资源的共享与发展。
安全无害。安全无害是网络运用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要求任何网络使用者的行为对于自己、他人和网络社会至少是安全的和无害的。人们不应该利用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给其他网络主体和网络空间造成直接的或间接的伤害,这是最低的道德要求,也可以说是网络的底线道德。无害原则不仅是对网络主体的行为要求,从网络发展的长远利益和共同利益来看,还要求信息的发布者和技术发明者要注意维护网络的公平与国家安全。
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1.道德修养及其基本途径
道德修养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道德要求在个人品质和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道德修养的途径包括重学、自省、克己、慎独、力行等。
2.大学生应在道德实践中培养良好品质
大学生要在学校、家庭、社会和各个领域中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积极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自觉遵守科研道德、网络道德、环境道德等,在实践中培养良好品质。
3.培养高尚人格,提升道德境界
大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努力培养高尚人格,不断提升道德境界,沿着从合格公民到合格建设者、合格接班人的目标不断向上攀登。
思 考 题
1.什么是道德?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
2.道德的特点与作用有哪些?
3.影响道德品质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4.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是什么?
5.科学研究领域的道德要求有哪些?
6.如何理解网络运用中的道德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