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具有的深远意义;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理解这一时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中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了解中国社会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变迁及其特征。
一、历史性的转折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的延续。邓小平复出后对教育科学工作的拨乱反正,高考制度的恢复。中共十一大召开,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调整各方面的社会政治关系。国民经济的调整。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对外开放政策与经济特区的创办。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始。对外政策的调整。
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2.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中共十二大召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国家政权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工作的完成。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开始展开。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和《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
3.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波折与治理整顿
中共十三大的召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与平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对外工作在打破西方国家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通过《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出台。《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第二版出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1.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开启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定的出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系统阐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2.新阶段的经济建设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向市场;股份制和股票上市试点;价格改革迈出较大步伐;住房制度改革全面起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展开。计划、投资、财税、金融、商业、物资、外贸、劳动工资等方面的体制改革的新进展。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召开,通过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召开,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3.新阶段的政治建设
中共十四大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人民政协把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提上了重要日程。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www.xing528.com)
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进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确立。“三讲”教育活动的全面展开。
4.新阶段的文化建设
《邓小平文选》第一至三卷出版,全国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的深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宣传部制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文化、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5.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与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对台方针政策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的转变。“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和澳门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与“九二共识”。江泽民发表八项主张,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两岸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胡锦涛提出对台关系的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台湾国民党、亲民党、新党领导人访问大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的变迁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社会利益群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社会阶层构成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特点。
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变化。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科学命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提出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中共十六大召开,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国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正式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方位外交与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思 考 题
1.怎样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理解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
3.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这一探索有何意义?
4.怎样认识中国社会在世纪之交出现的变迁及其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