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暴行及其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正确认识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力量,认识全民族的统一与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在国际上政治大国地位的奠定、中国社会进步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九一八”事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由来已久。19世纪上半叶,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即鼓吹日本要“号令世界各国”,必须首先并吞中国东北,继而将中国全部领土划入日本版图,然后从东南亚进军印度,进而合并世界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侵占中国台湾,吞并朝鲜,并确立了对中国东北南部的半殖民地统治地位。此后,日本进一步加紧了对华的侵略扩张,图谋独占整个中国。1927年7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提出了《对华政策纲领》。这一政策的出台,表明日本对华政策进入积极侵华阶段。
1929年10月,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决定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1931年9月18日晚,日军按照预先的计划,在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引爆安放在南满铁路上的炸药,反诬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进攻日本铁路守备队,大举进攻东北军北大营,并于19日晨完全占领沈阳,史称“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和东北当局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幻想通过国际联盟和大国抑制日本扩大侵华。但国际联盟的所谓“调查”和“决议”并未起到任何遏制日本侵略的作用。1932年3月27日,日本政府宣布退出国际联盟,国联的决议即失去了任何效力,这使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国际联盟来遏制日本侵华的打算完全落空。不抵抗政策与依赖国联和大国来遏制日本侵华的外交政策的结果,造成东北大好河山沦丧,3 000多万同胞沦为亡国奴达14年之久。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中国军民的局部抗战
日本的野蛮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12月7日,汇集在南京的各地学生3万余人举行联合示威活动,在珍珠桥附近遭军警镇压,百余人被打伤,史称“珍珠桥惨案”。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1931年11月4日,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率部在黑龙江嫩江桥迎击向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进犯的日伪军,打响了中国军队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中国军队坚持15天,毙伤敌伪军上万人,史称“江桥抗战”,这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先后在东北各地崛起。
1932年1月,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中国第十九路军在上海奋起还击,史称“淞沪抗战”。
1933年1月至5月,日军进攻热河,中国军队在长城的冷口、古北口、喜峰口等地进行抗击,终因国民党政府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而导致失败,史称“长城抗战”。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吉鸿昌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开展对日作战,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多伦等地。
3.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1935年华北事变,日本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民族危机的深重推动了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进一步高涨。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反对华北“自治”请愿活动,史称“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1936年5月31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标志着群众性救亡活动由分散走向联合,是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华北事变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内部开始发生分化。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争取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发动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确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国内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结束,国内和平实现。
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得到国民党内抗日派的赞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此后,国共双方进行了多次谈判,就合作抗日问题进行了具体协商,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就此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二、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1.“七七”事变与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937年7月7日晚,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队进攻宛平城,中国军队予以了坚决的还击。7月29、30日,日军先后占领平、津,随后组成华北方面军,分别向平绥线、平汉线北段、津浦线北段发起进攻。8月13日,日军又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还击。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8月,中国工农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随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抗击日军的进攻。9月,陕甘宁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2.全面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根据战争发展需要,建立战时体制。中国政府最高统帅部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正面战场总体战略。
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爱国将士在华北、华东战场上都表现出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在山西的忻口会战中,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琪阵亡。在淞沪会战中,谢晋元率领的第88师524团孤军死守四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驻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顶住日军海陆空火力的轮番进攻,坚守七昼夜,最后全部牺牲。徐州会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利用日军的冒进,浴血奋战,取得台儿庄大捷,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武汉会战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作战。10月25日至27日,武汉三镇相继沦陷。抗日战争也由此而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并一定程度地消耗了日军的兵力和战争资源,以巨大的牺牲将抗日战争拉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实行了片面抗战的路线,不敢发动群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致使正面战场的战役几乎都以退却和失败而结束,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片国土。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3.敌后战场的开辟
洛川会议确立全面抗战路线和在敌后独立自主发动游击战争的方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辟敌后战场,初期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平型关、阳明堡等战役的胜利。
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晋察冀、晋西北、晋东南、晋冀鲁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相继建立。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在八路军完成初步战略展开的同时,原来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统一改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正式成立,新四军挺进长江南北,开赴苏南、皖南、皖中地区,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
三、中华民族的艰苦抗战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它能用于对华作战的兵力已达极限,不得不停止对中国战场的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www.xing528.com)
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调整对华政策,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企图分化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日本的政治诱降下,国民党集团内部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集团虽然表示要抗战到底,但也表现出妥协、倒退的倾向。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由抗日战争初期的积极抗战,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国民党先后在陕甘宁、华北、华中各地制造了一系列反共摩擦事件。
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相持阶段到来后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指出,中国抗战出现了中途妥协和内部分裂两大危险,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方针。1939年冬至1940年春和1941年春,先后粉碎国民党发动的两次反共高潮。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统一战线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
为了打退国民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的进攻,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于1939年底1940年初,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理论著作,系统阐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主张。这些重要著作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表明中间派政治力量开始走向联合,推动了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坚持与发展
1940年秋,八路军在华北发起以交通总破袭战为中心的“百团大战”,使根据地面积得到很大的恢复,也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日军集中大部在华兵力,对敌后战场进行残酷的“扫荡”、“蚕食”、“清乡”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加上华北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1941年至1942年,敌后抗日战场出现了极其困难的局面。
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主要有:普遍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开展生产自救式的大生产运动;调整赋税政策,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等。通过采取上述政策和措施,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得到了有效的克服。
在开展生产自救的同时,各根据地加强了民主政权建设,普遍开展选举运动,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在中国共产党内开展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为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战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克服了严重困难局面,度过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
3.正面战场的战斗与大后方的建设
进入相持阶段后,虽然国民党的抗战政策有所动摇,但仍在坚持抗战。重要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和第二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中条山战役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又组织了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一系列较大规模的战役,并派遣远征军进入缅甸配合盟军作战。这些战役损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不仅从中国战场上来看,起到了打击敌人的作用,而且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看,也有力地牵制了日军。
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继沦陷。为了支撑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国民政府在坚持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以内迁工厂为龙头,在西南、西北地区开展了战时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建设。国民政府对战时工业和生产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实行计划经济,奖励投资,扩大生产。在政府主导的战时经济体制下,中国后方建设事业有较大发展。
4.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殖民统治与暴行
政治上扶植伪政权。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的建立。以汪精卫为首的南京伪中央政府的成立。日本对伪政权实行严格控制。
经济上大肆掠夺。在东北沦陷区,日本大量移民,驱赶农民,霸占土地;强迫农民向日伪政府出售粮食,称为“粮食出荷”;强迫农民服劳役,推行所谓“国民皆劳”政策。对关内占领区,日军采取“以战养战”政策,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对占领区的劳动力掠夺也十分惊人。
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在东北沦陷区,日本推行“屯牌制度”,严密控制居民,并对沦陷区人民实行奴化教育。在台湾,文化上实行同化政策,经济上按照“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原则对台湾经济结构进行改造,并推行摧残台湾民众心灵的所谓“皇民化运动”。
野蛮的大屠杀。1938年12月,日军在占领南京后的6周内,在南京及其附近屠杀了总数达30万人以上的中国平民和俘虏。日军建立731细菌部队,用活人进行实验,并于1940年、1941年、1942年分别在宁波、常德和浙赣战役中施放伤寒、炭疽、霍乱、鼠疫等病菌,导致中国大范围内的居民被感染。日军对根据地实行烧杀抢掠的“三光政策”,充分反映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凶残、贪婪的本质。
5.中国的反攻与日本的失败
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全面反攻:中国军队从缅甸开始反攻,取得缅北战役的胜利;中国正面战场开始反攻;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体的敌后战场从1944年初开始转入局部反攻;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反攻,与盟军的对日反攻一起,构成了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强大攻势;美军轰炸日本;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后,八路军和新四军展开大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华民族复兴基础的奠定
1.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挫败了日、德法西斯的全球战略。
2.抗日战争与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定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及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1942年1月1日,中国与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宣言,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正式出现在国际文件和国际舞台上。1943年,中国先后与美、英等西方国家订立新约,废除了过去的不平等条约,在法理上结束了西方列强在中国享有的百年特权,雪洗了中国人民的百年耻辱,使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的平等一员,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的历程中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1943年至1944年,中国参加了联合国的筹备发起工作。1945年4月的旧金山会议,中国共产党派出自己的代表,与国民政府的代表共同组成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体现了全中国人民的意志。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从而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大国地位。从根本上说,正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抗战和巨大的民族牺牲,才赢得了中国应有的国际地位。
3.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民主进步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获得空前的发展和壮大。以中国民主同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发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为战后中国社会的进步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一百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
思 考 题
1.试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特点。
2.国共两党两条抗战路线的分歧是什么?
3.试评析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4.试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
5.试评析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6.试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及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