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客观条件,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深刻认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主要的经验。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则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创造必要的前提。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但是,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近80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屡遭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告诉人们,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发展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使中国革命具备了转变的国际因素和时代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革命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准备了新的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革命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革命转变提供了组织保证。第一次国共合作和革命力量的重新组合,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1939年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948年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任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共同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官僚资本主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和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人民大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不仅是最基本的革命动力,而且也是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占中国人口的80%以上,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妥协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决定的。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不同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就是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使之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保护民族工商业,实行“节制资本”。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是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并存。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www.xing528.com)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之一,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和各阶级力量的对比,决定了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极端重要性。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中国各阶级的状况,决定了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建立、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必须把握若干基本点:(1)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2)正确地对待资产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对资产阶级两部分分别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3)对统一战线内部的不同力量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以集中力量打击最主要的敌人。(4)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其实质就是坚持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法宝。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武装斗争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必须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的人民军队,并采用合乎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战略战术原则。
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革命道路。
农村红色政权在四面白色政权的包围下产生并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条件;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不断向前发展的全国革命形势;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主观条件。
在乡村中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使之成为聚集革命力量的战略基地,必然要求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以乡村为中心,在农村中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形势。
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阵地,并把这三者密切结合起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及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它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党的建设。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施这项伟大工程中,创造了许多经验,成功地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众多的农村和战争环境中,如何建立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的学说。
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是:(1)党的建设必须密切地联系党的政治路线。(2)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思 考 题
1.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2.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性质是什么?
3.为什么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
4.为什么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中国革命为什么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