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儿吃瓜引起的艺术顿悟

小儿吃瓜引起的艺术顿悟

更新时间:2025-01-0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盛夏的一个傍晚,丰子恺先生带着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和三岁的阿韦在槐荫下吃西瓜。然而,他们将全部精神投入吃西瓜一事中,其明慧的心眼,比大人们所见的完全得多。这是丰子恺先生《缘缘堂随笔·儿女》中记述的一个小故事。就吃西瓜来说,阿韦的“ngam、ngam”把欢喜之情表达得更充分。儿童“有大人们所不及的明慧的心眼”。

盛夏的一个傍晚,丰子恺先生带着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和三岁的阿韦在槐荫下吃西瓜。吃到百感畅快的时候,孩子们似乎已经充溢着生的欢喜,非发泄不可了。最初是三岁孩子的音乐的表现,他满足之余,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面嚼西瓜,一面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候的“ngam、ngam”的声音来。这“音乐之声”立刻唤起了五岁的瞻瞻的共鸣,他发表了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这诗又立即引起了另两个孩子的散文和数学的兴味,他们马上把瞻瞻的诗句的意义归纳起来,报告其结果:“四个人吃四块西瓜!”最后,子恺先生做了评判,他觉得三岁的阿韦的音乐的表现最为深刻而完全,最能全般表达出他的欢喜的感情。五岁的瞻瞻把这欢喜的感情翻译为诗,已打了点折扣,然尚带着节奏与旋律的分子,犹有活跃的生命流露着。至于软软和阿宝的散文的、数学的、概念的表现,比较起来更肤浅一层。然而,他们将全部精神投入吃西瓜一事中,其明慧的心眼,比大人们所见的完全得多。

这是丰子恺先生《缘缘堂随笔·儿女》中记述的一个小故事。人说子恺先生的散文总有一股淡淡的“禅味”,这种禅味,从四个孩子吃西瓜中便能尝出来。

丰先生真是一位高明的评判家,他给阿韦的“ngam、ngam”打最高分一点也不过分。因为感情是艺术的生命,而音乐表达感情最直接、最完全,也最能感染别人,引起共鸣。冯驩的“长铗归来兮,食无鱼”所引起的效果要比写一篇洋洋万言的提高生活待遇的报告大得多。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也比发表一通慷慨激昂的告别演说更能响遏行云,震撼人心。至于楚霸王的垓下之歌、汉高祖的大风之歌,更不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所能替代的。可惜,如今已成绝响,唯留文字陈迹了。就吃西瓜来说,阿韦的“ngam、ngam”把欢喜之情表达得更充分。文艺理论的最核心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就在这“ngam、ngam”,声中显现出来。(www.xing528.com)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个次序是按感情而不是按技巧排的,所以抓住了艺术的精髓。昭君出塞的琵琶曲、文姬归汉的胡笳十八拍之所以能动人心弦,不是因为她们的弹奏技术高;“长笛一声人倚楼”,余音缭绕者不是笛声而是心声;商人妇的琵琶声使白乐天泪湿青衫,是因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陶潜弹无弦琴,无声则有情;庄周鼓盆而歌,在情不在器。阿韦的“ngam、ngam”毫无技巧可言,但在子恺先生听来,却是“短笛无腔信口吹”,真情的完全泄发处,也许竟是音乐乃至艺术的最高境界。

儿童“有大人们所不及的明慧的心眼”。子恺先生形象地阐明了童心对于艺术的重要,童心之可贵,贵在何处?在简、在真、在纯、在专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