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实中人的双面人格导致文艺作品真与假

现实中人的双面人格导致文艺作品真与假

更新时间:2025-01-0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看来,“文如其人”一般说说是可以的,但如果作为文坛上的一把“玉尺”去衡量一切,就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文不如其人的现象之所以产生,我想大概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一是现实中的人本来就有双重人格,写文章、进行文艺创作,既可能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也可能是戴着面具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表演。真性情的流露,便是“文如其人”;戴着面具表演,便是“文不如其人”了。

看了几本林语堂的书,再来读下面这段议论林语堂的话,便觉得很有意思:

林语堂以道家信徒自居,并以弘扬道家哲学名扬四海,可实际上林语堂远远不是一纯然道家。主张“‘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最美丽的生活”,可自身却是有名的美食家;主张淡泊明志,却“人亦要做钱亦爱”,而且爱得相当厉害;赞赏不拘形骸,潇洒放浪,自然任性的名士风度,自己的生活却拘谨严肃,井井有条;讥笑“普天之下,莫非保姆、良医、训育主任、检查委员”,可又以青年导师的身份,大谈修身的方法和读书的艺术……一句话,读其书,你会以为是东方哲人;观其行,则又分明是西洋绅士。当东、西方意见冲突或现实、理想无法统一时,林语堂便使出分身法,在生活与艺术中“各领风骚”,互相补充一种强烈的补偿意识,再加上幽默家的故弄玄虚,使林语堂的表白与宣言不足全信,即使他自以为相当诚恳(见陈平原《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看来,“文如其人”一般说说是可以的,但如果作为文坛上的一把“玉尺”去衡量一切,就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一个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人,写出文章来却嬉笑怒骂,涉语成趣;一个铁塔似的大汉,却能写出缠绵悱恻、柔情似水的作品,这些还都稀松平常,让人吃惊的是,一些写出文章来满纸仁义道德的人,很可能一肚子男盗女娼呢!“文心”与“人心”的不统一,在被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魏晋六朝时期表现得最为普遍,比如“性轻躁,趋世利”,被人视为“人心”卑污的潘岳,在《闲居赋》中却表现出清绮绝伦、飘逸淡泊的优美高雅的“文心”;读《颜氏家训》,人们看到的是一位循规蹈矩、恪守伦理道德的封建家长,但现实生活中的这位颜之推却“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其作文与做人也有着深刻的矛盾。文不如其人的现象之所以产生,我想大概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一是现实中的人本来就有双重人格,写文章、进行文艺创作,既可能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也可能是戴着面具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表演。真性情的流露,便是“文如其人”;戴着面具表演,便是“文不如其人”了。也正因为人有双重性格,所以孔夫子早就提醒我们,判断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二是文艺创作自身的规律在起作用。古人既有把道德和文章放在一起对学生要求的,也有把道德和文章分开对学生要求的。后者便是那句著名的话:“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www.xing528.com)

有了上面这些认识,我们再来看周作人的一段论述,便觉得顺理成章了。周作人把文人分成三种,“文人里边我最佩服这行谨重而言放荡的,即非圣人,亦君子也。其次是言行皆谨重或言行皆放荡的,虽属凡夫,却还是狂狷一流。再其次是言谨重而行放荡的,此乃是道地小人,远出谢灵运、沈休文之下矣。谢、沈的傲冶其实还不失为中等,而且在后世也就不可多得。言行不一致的一派可以说起于韩愈,则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至今遂成为载道的正宗了。一般对于这问题有两种误解。其一以为文风与世道有关,他们把《乐记》里说的亡国之音那一句话歪曲了,相信哀愁的音会得危害国家,这种五行志的论调本来已过了时,何况倒因为果还是读了别字来的呢。其二以为文士之行可见,不但是文如其人,而且还会人如其文,写了这种文便非变成这种人不可,即是所谓放荡其文岂能谨重其行乎。这也未免说得有点神怪,事实倒还在其反面,放荡其文与谨重其行,其实乃不独不相反而且还相成呢。”(《苦竹杂记》,岳麓书社1987年版)

在这番议论的最后,周作人说:“或评法国画家瓦妥云,‘荡子精神,贤人行径’。此言颇妙,正可为此类文人制一副对联也”。此言,也正合吾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