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尊的密语与心灵奥秘解读

世尊的密语与心灵奥秘解读

更新时间:2025-01-0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世尊的密语有人认为心能听声音是第六意识分别,但是若没有生命源头的心,所谓第六意识会单独存在、起分别作用吗?佛悟到世间最高的真理,此真理才能统合大乘、南传、密教,这是我们要深入了解、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为何禅宗祖师要历尽千辛万苦去用功、参究,要找到明眼禅师参学依止,以契悟能收敛统合三乘的普世真理。同样的,要把南传、大乘、密教在形式上统合很难,唯有佛修证到的根本才是三大教派的融合点。

世尊的密语

有人认为心能听声音是第六意识分别,但是若没有生命源头的心,所谓第六意识会单独存在、起分别作用吗?第六意识是心外别有的第六意识吗?这些教理分析及种种分割实相的错误理解,若找不到圆融无碍的归宿点,则一切都是不能成立的戏论。如同之前所提的比喻,人戴了有色的眼镜看到偏差的景象,这眼镜就像第六意识的妄分别。若没有眼睛,怎能透过有色的眼镜而看到偏差的世界?没有心,任何作用都起不了,不能单从唯识的角度而讲心的作用是第六意识分别,不是真心。

就算将能听声音的能力当成第六意识,众生依自造业报的不同,就有不同的第六意识,但每个人本具生命源头的心,本质都是一样的,没有心,第六意识无从存在。没有本具的心,纵使要做错误的判断也不可能,判断和妄想都是因心而起。心本来就有起念、判断的能力,没有人能够让此能力存在或消灭,它是本具的。这一点很清楚不容置疑,了解这一点就了解最高的心法,若不懂这最高的理,始终在方便的道理和二元分析中转来转去,到最后自己都模糊了。各说各话,不知何者为真,思想就变得愈来愈狭隘。

佛法是要修证方知,依照众生的根器不同而有不同的修证方便,因此产生很多不同角度的方便分别法,但是若不能从分别的角度回到本源的心,就无法了解何为真义、何为方便。依于普世理所建立的实践法则,方可证得本具的道。本心的本质不会因为一切法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一切法的消失而不存在。每个有情的心性都有觉的本质,但若要契入觉,使其显现,就必须破除我执,因为自我中心的我执会让本性的觉隐没。唯有开悟,真觉才会现前,觉现前起的作用,就是般若的作用。

有人讲,修行要从般若下手,般若能破除一切昏暗愚痴,但若不知何为般若,怎么呈现般若?破除我执后,般若才会显现,般若就是知悉一切法是缘起、性空、无我,般若之觉不被境界迷惑,此真觉常在、无我且不随境界转,并能知悉心生一切法,不随一切法的转变而隐没。

若无法认识第一义谛,虽是用功精进,也很难证到解脱涅槃。任何法门都必须依据心性而立,不管从哲学来讲、从佛教的理来讲、从修证来讲,重点在于知了且证到生命的第一因。第一因就是本具的心,若还指东指西,就是自己不肯承担。要相信自心能造一切,自己要承担一切顺逆,若把这些承担归诸造物主,则对一切顺逆承担无由,于困境与痛苦中看似无辜,其实不论所信为何,苦是你在受,念是你在动,业是你在造,乐是你在享,关他人何事?

人经常讲,南传是佛所讲,大乘也是佛所讲,密教还是佛所讲,但是三种宗派的知见要统一收摄到哪里呢?西方宗教把一切存有收敛到唯一的上帝,佛法将存有收敛到佛,心即是佛。心是本具的心,不属内外,佛是本有的佛,不假他人。释迦牟尼佛说法所依据的观念知见是其所证到的普世理,所以光讲南传、大乘、密教都是佛所说,容易流于表面,会认为佛法都一样,抑或是表面虽说三派皆是佛的真意,却坚执本宗为最究竟而排他。宗派的共通要从心性去看才会一样,一切存有皆不离心,要收敛到佛说法所依据的源头才能统摄三派。

佛所体悟到的观念是佛的中心思想,不能说佛的中心思想有南传、有大乘、有密教,那就变成三个了。佛悟到世间最高的真理,此真理才能统合大乘、南传、密教,这是我们要深入了解、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为何禅宗祖师要历尽千辛万苦去用功、参究,要找到明眼禅师参学依止,以契悟能收敛统合三乘的普世真理。佛法是修证才得,是生命开展的正确观念,般若的智慧心是佛法的精髓,如祖师言,“若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即是梦幻”,修证就是证到菩提、涅槃,去执著使本心的清净、光明现前,这就是最高的法,若有再高的修证,那就是妄想、就是执著、就是外道。

一般人以为佛法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与观念,事实上所有教法都不能超越心性,为什么文中一再提到菩提涅槃、实相、本心无我呢?这就是一种薰修,因为即使听到正确的知见,心里还是有很多不正确的观念习气要化解,才能真正相应正知见。如同云门文偃禅师每天不厌其烦地叫他的侍者名字,叫了十八年之后侍者香林澄远禅师才开悟。要是一个人的观念想法都能回归本心的知见,此人就快开悟了。若心性的根本知见尚未根植于心,对真理好像知道、好像听过,但事实上妄想知见仍存于心,如此想要契悟普世真理是遥遥无期。

尚未开悟的凡夫无法体会佛所讲的真理意涵,听闻某种知见就执著该知见,知见角立不融通,就很难运用所听闻的理去转化内心烦恼。对于佛法知见的认识,重点不在于南传讲什么、大乘讲什么、密教讲什么,而是找到三乘的共同目标及修正方法的共通理则。仔细剖析后会发现,三乘都是要破除我执、转化习气,唯有破执才有办法深入了解佛法的真谛。没有目的的薰修,知见无法统一。所有佛法知见一定要收敛到生命的源头,收敛到定是错,收敛到某个方法也是错,收敛到南传、大乘或密教都是错,唯有收敛到源头的本心才是究竟。

佛是证道的圣者,依道而演说一切法,所以道是一切真理法的根源。从道来看一切法,法法都可以融通,若从一切法来看,法法必定不同。同样的,要把南传、大乘、密教在形式上统合很难,唯有佛修证到的根本才是三大教派的融合点。这融合点即是心性,心性是一切法、一切用的唯一归宿,是生命唯一的收敛点。

有道心的人听到第一义谛的道理,自然会心生欢喜,若没有道心,听到第一义谛的道理就会怀疑,甚至彷徨毁谤。第一义谛的理就是心性之理,就是超越二元的生命实相之理,这是要亲证的。佛、菩萨、祖师都是如是证,凡夫也要如是去证。千经万论所讲的都不离心法,不离观心、安心、自证其心。

十方诸佛都是依本觉入本空,在本具的空性中入涅槃而起菩提用。依于清净无染的心起作用,又不执著一切用,常寂、常照、常用而不染,如此才能永断无明,而成就佛道。心是生命的源头,先找到能起作用的心,就能练习安住并起无量无边的清净作用。若尚未找到源头,心定在同一个作用不起别的念,虽没有妄想但还不是真如本性。修任何观行都是为了破执,都是先摄心在定,定到最后要能所双亡,契入本心,圆修圆证,体现出心的本性。(www.xing528.com)

还没证悟到本心之前就真的是不知道,依所学教理的描述或意识攀缘所知的心都不是真,表面上似乎知道心为何,但没有找到就一定不知道。要进入禅宗之门,若知见还没有到一切法是己心所现的份上,就是道心还不够坚定,收敛妄想的功夫还不够。纵使听了心法,还是没有办法信受契入,谈修证是更遥远。若不知道真生命的实践就是要体现出整体生命的圆满,是自己圆满自己,是自己修正自己的人格缺失,则在生命的实践上就容易失去进步的动力。修行光凭信心是不够的,若能依一切不离心的原则去用功,就能有所成就。

真生命的实现就是要证到涅槃。“涅槃”跟“菩提”是心一体的二面,心的觉就是菩提,此觉能无漏地遍知一切法,故言“菩提觉法乐”。心的真空寂灭相就是涅槃,心因无我而有无住性,悉知诸法时不留不住故称寂灭,此无我无住的寂灭性即称为涅槃,故云“涅槃寂静乐”。菩提心现就是觉,此时一切法清楚朗然,心起作用后马上销归于自性,因为心本无我,现前的现象也是缘起无我,但又历历明明。知道历历明明,就是菩提,不执著一切法,而能归于自性无我、无住的寂灭,就是涅槃。

修行证到最高就是菩提、涅槃,宇宙间最高的真理也无法超越菩提、涅槃,如果你的观念知见不是往这里收敛,就没有办法体现生命的根源。没有安住在根源的心是不稳定的,而且会因攀缘而常动常妄,如同做世间的学问,愈知愈多、愈做愈多,永无止境。作二元学问好比研究太阳下的影子,你动了,影子就变化。用缘念缘境而知,纵经千万年,都会有不断的、不同的研究结果,心外求法的妄想驱使心起作用,就有不断的新现象产生。

以前有个荆南节度使成汭,入山供养云居道膺禅师,成汭就问:“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如何是世尊密语?”禅师就唤他“尚书”,成汭当下就应了,禅师接着问他:“会么?”他回答:“不会。”云居道膺禅师讲:“汝若不会,世尊有密语;汝若会,迦叶不覆藏。”光明朗耀乾坤,明者自明、不假雕琢,盲者自盲、只为太近。

生命提升的究竟是要把所信、所执的虚妄理化掉,把一切归于本空本觉的本心,生活中的举手投足,都是真理的体现。起心动念不离开觉性,甚至把这个不离也离掉,无依无靠,成为一个自在解脱无事道人。诸如历代禅宗祖师在破除我执安住功成后,住亦不住,二六时中但自真心朗然如太虚,无去无来悉知悉见,体现出真如生命的本具大解脱境。

禅宗祖师经常问学人“你从哪里来”,这是在问,当下的用是从何而起?万法从何而生?心是安住在当下的自觉,抑或是随俗流转?祖师会用机锋转语令学人拨云见日,直指人心,令学人自见本心所在。以前我和一位法师坐着谈话,桌上有个玉雕的牛,这位法师就边摸着牛,边念念有词:“这牛这么漂亮,它到底在哪里啊?”我就对他当胸一搥,疾言而问:“你告诉我这头牛在哪里!”他无语。禅宗的究竟就是立处皆真,返璞归真从本性起作用,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时刻不离开自性,显现出解脱的全体大用,此心性的亲证是任何教理都安不上。

神光断臂慧可名,

文偃折足云门行,

慧开狗子出无门,

紫柏曾是肿头人。

摄影 李文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