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山河大地为自己-成为你自己,转化山河大地

转山河大地为自己-成为你自己,转化山河大地

更新时间:2025-01-0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就指示他参长沙景岑禅师的公案,僧问长沙:“如何转得山河大地归自己去?”眉宇间此物放得下,就能转自己归山河大地去。悟道之人,知悉体现心没有边际,山河大地都是自己,还有比心更大吗?

转山河大地为自己

如果起念时忘失真空无我的心性,就能马上回光返照回到无我的本心,这就是智慧,就是觉性现前;若不知道心无常、身无常、法无常,执著有我、执著有心外法,不管起的作用好或不好,都是无明。依我执起了习气作用,就是无明现前,就会因为认识不清而造无明业,使生命陷于着境所造的六道轮回而无法解脱。凡夫做的每一件事都不离开因果,但却不知道因果,这就是愚痴。

愚就是心鲁钝,痴是不能明了谛理,昧于真理的根本原因在于执著障心。有执著心量就不大,执著令心迷惑于现前的因缘,陷于财、色、名、食、睡等欲望,而无法呈现本心的无我真空理。愚痴必然追逐尘境,尘境随缘聚缘散而变化,过去如梦,未来如云,追逐尘境就是将心起用的能力靠在无常,迷惑掉本心的恒常无我,让迷惑的本心依靠尘境变成无常心。尘境的幻化迷惑了本心,始终认定自我中心的人格、想法是我,将起心动念靠在心起用所相应的现象法,不断生念灭念而有生死无常,将心求心、将心取心,非幻成幻法。

心生出当下,心能知当下,能知的心跟所知的境,都是心起的作用,是一个整体,如果自己分别取舍自己,就是生灭的二元世界,也就是轮回于纷争与烦恼的开始。世界是随着心念动而变化,生心动念的能力如果靠在境界,不晓得境界是心生,反客为主、认贼为父,生命就因为能起用的心无法安住而手足无措。

龙潭崇信禅师还没有出家前,是在天皇寺巷里卖饼的。他每天送十个饼供养天皇道悟禅师,禅师每次接受他的供养后,常留下一个饼说:“吾惠汝以荫子孙。”经久,他就觉得很奇怪:“饼是我拿去的,为什么要还一个给我呢?难道有别的意思吗?”于是就去请教天皇道悟禅师,禅师回答:“是你拿来的饼,还给你有什么不对呢?”他一听就有所领悟,于是决定跟道悟禅师出家,禅师替他取名为崇信,让他跟在左右随侍。

有一天他问天皇道悟禅师:“从我来到寺里以来,已经好几年了,为什么不蒙师父指示我佛法心要呢?”禅师回答:“自从你到来,我无时无刻都在指示你心要。”他觉得很奇怪,就问:“何处是指示?”天皇道悟回答:“你拿茶来,我就接过来喝,你拿食物来,我就接过来吃,你向我问讯作礼,我就点点头,哪里没有指示心要?”崇信禅师低头沉思,天皇道悟禅师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这一语如雷贯耳,崇信禅师开悟了。他又请教师父要如何保住开悟后的心,天皇道悟禅师就讲:“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这“但尽凡心,别无圣解”正是我等诸人放舍生命的至理。

一切法即生即归于无生,依于无我的真空而生于真空,故本心能生一切法而无生,依于本心真空无我,而一切法自变自灭。一切法、一切相自然来去,缘起无我、缘灭无我,实无有我可灭,故灭而无灭。唯相于真空,心即现即空,既然无我则不生不灭,一切作用于真空心中进行,时刻无我且回归到清净本然的空心。空之中没有轮回,在不轮回的生命中不昧因果。

心及其所呈现的一切才是完整的自己,就是“常、乐、我、净”的我,此我没有边际,是本心的本性真空量,是无我的真我。生心动念就有果报,果报包含过去、现在、未来,果报是无量无边。心呈现的果报圆满了,法界整体圆满的报身才会现前,才称为功德圆满报身。

每个人都用自己既有的思想人格去学习,这是在所难免的,但要知道,若不能破执、回光返照去转化自我中心妄想,心必然定不下来。执著并不像物质有形相,如何才能发现我执呢?当心不平、不安、有情绪时,就是执著现前了。情绪一现前,人我二元就现前,心因内执而放不下吸引自己的外面世界,内执为被外境扰动而定不下来。

碰到不满意、不顺遂的人事,不觉的心又起了贪、瞋、痴、慢、疑的念,如此只会让人事更加复杂困难。只要有情绪反应,就要马上回光返照,无论如何要让心平静,不可随之起舞。反问自己为何有这般的情绪想法?自问这是应该的,还是一种执著?若是执著,而且对人事没有帮助,就要放下,若是应该,那这种应该是否符合无常因果或空的理呢,若不是,那自己所认为的应该也是一种我执。

佛法是不二法门,就是指本心之用与本心性体不二,事理不二、因果不二。心能知一切相、生一切相,能知一切相的知是心,相也是心,心是自知自觉。心的觉能觉知其生出的境界,这是一元、一合相的境界。心所知的相不在外,眼睛能见的一切相,是心所呈现的相,相是自心所现且只属于自己的因缘,若去分别内外人我,就有二边。

从前,万松行秀禅师去参访胜默老人,胜默老人就跟他开示:“学此道,如锻金,滓秽不尽,精真不显。”成道像炼金,不除掉不干净的渣,就不会显出真金。妄想执著遮蔽自性,所以一旦起情绪相关的念头,就要告诉自己放下,因为想了就有境界感受,就愈想愈真、愈放不下。心有垢染,就生不出光明智慧。

胜默老人跟万松行秀禅师讲:“你眉宇间有一物,若不经一番寒彻骨,你放不下它。”就指示他参长沙景岑禅师的公案,僧问长沙:“如何转得山河大地归自己去?”长沙回答:“如何转自己归山河大地去。”简单讲,心包含山河大地、知山河大地、见山河大地,当下的一切是心所呈现,所以把心呈现的因缘、所含的一切法都提升圆满,而成就圆满报身。后来万松行秀禅师参长沙的公案参了半年,还是没有找到入处,胜默老人就告诉他:“我只愿汝迟会。”他听了就有所省思,但仍未开悟。一天偶然间见到鸡飞鸣,他就悟道了。眉宇间此物放得下,就能转自己归山河大地去。

万松行秀禅师有个弟子耶律楚材,是元朝的宰相,他跟随万松行秀禅师参禅三年而开悟。他征战时曾被围在燕京,城中断粮,但是他仍保持平常心进行处理而最终解困。后来远去西征,他讲“跨昆仑,瞰瀚海,而志不加大”,为什么?悟道之人,知悉体现心没有边际,山河大地都是自己,还有比心更大吗?没有了。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所以跨昆仑志气没有加大,被围城断粮时,心也没有忧戚变小。(www.xing528.com)

耶律楚材写过一个偈子,“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从征万里,如同人从早到晚很忙,一生里面经历过很多景象;“南北东西总是家”,时时处处是安身立命的地方,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现在有什么因缘、该做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也就是安住;“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心中没有执著,虽经历万般途程,心还是如白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为何能有这般境界?其实这是本心本具的性德,心性本来就不落一点尘垢,只要契入本性、保任本性,就能起这样的妙用,所谓用而无用、念而无念、行而无行。

悟道的人不离本性的空而起作用,无我之心起了妙用仍有其清净因果,因果即现即空,所以圣人能即做即了;凡夫的心则是靠到人我、对立、矛盾的境界而生出是非,所以凡夫是依妄想执著起用,起用的同时也是积累执著的同时,凡夫的心不空,所以无法即作即了。妄想的产生是由于自我中心的我执造成不觉的分别心,此妄心执著内外、能所。要凡夫放下我执不是简单的事,因为已经执著很久了。本心本是清净、平静、宁静,重点是找到它、呈现它,它才是安身立命的地方。

万松行秀禅师开示过:“去即留住,住即遣去,不去不住,渠无国土。何处逢渠?在在处处。”去即留住是讲,起念时若觉性泯灭了、有情绪了,就要马上回光返照,时刻保持正念、保持空、保持灵觉。开悟了,觉就现前,就没有能所对待。心的本性现前,生命就不再流转,就不再是众生境界。众生境界就是一个念接一个念的攀缘,生命始终没有落入心地歇息。心念若随境转,觉就迷掉了。若所起的念头是贪、瞋、痴,数落别人、分别是非,这些就是妄、就是迷,就是生死的根源。一起这样的念头,就要马上收回来,念动不续动。

“住即遣去”的意思是念念不停留,心是空、不立一法、不染一尘。住境的心不是真心,心住在境界上,情绪就会现前,就迷了。境界是因缘和合,知道境现前而不随境界跑掉,不是不能生心动念,而是生心动念的主动权不受环境影响,不随境转就不随业流转。但心如果住在真空也是执著,要是住在空的境界中,空就变成有。

不住在本性的空上,也不住在相上,所以“不去不住”。心时刻都能够听,听到声音的时候就是声音消失的时候,能听的能力要随声音去都去不了,就像镜子照境之能不会随着相跑掉,此能也不会住在任何相上。心的本性非空非有、能空能有,因为心无我、无我相而讲非有,本心能起用现一切相,一切宛然,这就是非空。“渠无国土”就是指心没有方向、没有边际、没有住的地方。“何处逢渠”,心到底在哪里?“在在处处”,心没有形相而生一切相,立处皆真。

心在这里,境界就在这里,时刻都要安住在心的当下。用功过程有昏沉、瞌睡、妄想很正常,持续用功就能有所突破。要肯定自我提升的路,因为生命是自己的。心不定就会攀缘,人就会容易为物所牵而失魂落魄地妄动,不晓得做什么好。心起念要对人生有正面的意义和作用,起念不执著、归空,心于当下恢复平静,不是继续东想西想,自己攀缘自己,没有安住于心的妄想只会让情绪高涨。

心灵要成长进步就得练习让心安住,心安则天下太平,有僧问灵云志勤禅师:“为什么久战沙场,功名不就?”就像有人拜佛、打坐、诵经,对治烦恼已经很久了,为什么没有成就呢?因为心念做不了主,就像领一队贼兵,贼手到处攀缘、抢劫掳掠,贼眼睛东看西看,贼耳朵听是非人我,心始终定不下来,虽用功却不得受用。禅师就回答:“君王有道三边静,何劳万里筑长城?”如果君王有道德,四海来归,边界就没有敌人侵犯国土而平静。君王有道就是契悟本心,大道现前,四海升平。

如来十号全,

方方面面圆,

启口问如何,

唉呀!佛土缺一边。

摄影 李文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