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董福祥与董府
反清抗暴
董福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经历复杂且有争议的人物。在西北回民大起义时,他曾组织民团抗官援回以自卫,后投降清政府镇压回民起义;他曾随湘军西征新疆,为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立下汗马功劳;也曾配合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保卫过北京城……是是非非,功功过过,在历史的尘寰中,后人自有公允的评判。
董福祥像
董福祥(公元1839~1908年),字星五,清甘肃固原州(今宁夏固原)人,汉族。其父董世猷,是当地一个很有势力的哥老会首领和赌棍。董福祥在青少年时期,经常跟随其父活动于帮会、赌场中,深受所谓义气侠勇的熏陶和钩心斗角的习染。
在同治初年,西北回民大起义时,各地绅民为了自保,纷纷办起了团练。时年23岁的董福祥也随其父利用哥老会与赌友的关系,在地方上秘密串联,号召汉人起来自卫。不久也拉起了一支人马,很快便聚众数千,占据了固原、环县之间的广大农村,一面杀官劫库,一面保护地方。并与回族抗清斗争相配合,互相支持。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董福祥利用清军主力在陕西镇压捻军和少数清军在甘肃应付回民起义的机会,大力扩展地盘,劫夺物资,招收人马,补充武器,势力很快壮大起来。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董福祥部众已号称有20多万,据有陕甘数十县,南及延安,北达伊盟,东起绥德,西至环(县)固(原)。董福祥自封为“陕甘自卫总团大元帅”,他的下属凡拥众过万的,都封为元帅,一时声势颇盛。董福祥的势力,对清军起到了牵制作用,在一定意义上配合了陕甘回民起义。
慈禧太后像
董字三营征战
同年,由于甘肃出现饥荒,陇东尤为严重,董部粮食补给非常困难,董福祥的抗清斗争陷入僵局。迫于清军的压力,他决定投降刘松山,以图保全。刘松山将董福祥的部队进行整编,号称“董字三营”,授封董福祥五品军功,统领3营。
董福祥降清后,便积极为清廷效忠,镇压回民起义,取得了封建统治者的信任。从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到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的二十八年中,他的军事活动,可以分为首战金灵,西征河湟,进军新疆,镇压河湟事变四个阶段。
首战金灵。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5月间,董福祥充当刘松山的向导,积极投入到进攻金积、灵州地区镇压马化龙领导的回民起义军的血腥战斗中。战斗中,“董字三营”勇猛冲杀,锐不可当,回民军受挫,清军转败为胜。在吴忠堡的争夺战中,旷日持久,势成拉锯。董福祥是每战必从,而且是身先士卒,躬冒矢石,冲锋陷阵,斩杀极惨。他还多次为刘松山出谋划策,为刘采用,受到刘的器重。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2月间,宁夏(此指今银川)、灵州、金积等地回民军皆被削平,存活下来的回民全部迁往外地。清廷对参加镇压马化龙起义的官兵都有升赏,“董字三营”以战功最多,另外加赏白银数千两,董福祥以五品军功升为四品游击。
西征河湟。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农历7月,左宗棠命刘锦棠统帅所部开赴西宁,董福祥部也随之投入了征讨以白彦虎为主帅的陕西回军的残暴战斗中,展开了为时3个月的攻击。据说,董福祥三营在参与这次战役的十八大营中,战功最著。同年农历10月末西宁围解,两个月后董福祥又随刘锦棠开始了向西宁以北之向阳堡进攻。向阳堡攻克后,董福祥随刘锦棠返回西宁,刘锦棠任西宁道,就地整军。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农历10月中,由于董福祥等部卖力向义军猛攻,肃州(今甘肃酒泉)又落入清廷手中。
进军新疆。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败入新疆的以白彦虎为首的陕甘回军与当地回军互相配合,对清军形成强大压力。清廷授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刘锦棠率所部全军从征,董福祥随刘锦棠入征新疆。
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农历3月,董福祥随军自西宁进抵肃州(今酒泉),4月集中于哈密。在新疆董福祥接连攻城掠地,因此获头等军功,赏黄马褂,袭骑都尉兼云骑尉职。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春,左宗棠分兵三路转攻南疆。董福祥部随刘锦堂自乌鲁木齐越岭南进,以“先攻后抚”策略顺利攻下达坂城。农历9月间又连克哈喇沙尔、库尔勒、库车、拜城,进抵阿克苏。接着董福祥部又南渡戈壁,占领和阗,并在空台根满斯击溃义军残部,至此南疆战事最后结束。
董福祥在新疆历时20年,由四品游击相继升迁参将、协台、镇台(总兵)、一品提台(提督),攀上了武职的顶峰,如愿以偿地达到了他“用血来染红顶子”的目的。
镇压河湟事变。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春,河湟事变又起。教派之争因清政府的粗暴处理而演变成河湟回族群众抗清的一场大战。董福祥统带甘军马步二十八营,自京赴甘,于农历11月初下令开始进攻。洮河三甲集一战获胜后,即兵不血刃连下太子寺、虎狼关战略要地,解了河州之围,于是狄道、河州起义被镇压下去。时西宁一再告急,董福祥遂派总兵何得彪、张成基、张铭新、马安良等先后前往驰援。董福祥驻河州,令马福禄等办理善后。清廷认为董福祥用兵神速,任命董福祥为甘肃提督,总统甘军。
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春,西宁一再告急,清廷迭电催董福祥亲往“督剿”。董福祥集中兵力,重点“进剿”,以马福禄担任南路劝降,以马安良担任北路招抚,指使崔伟等往西路分化义军。同时北联新疆驻军,南结四川联防,西约藏蒙王公贵族,共同商定外堵内追,速战速决的方案。于是各路并进,时未两月,而西宁各地起义大都被镇压下去。到同年7月底,青海全境已告“肃清”。清廷晋升董福祥太子少保。在大力缩编甘军的情况下,特旨准董福祥编留得胜之兵二十营,驻于西宁等地整训。至此,声震一时的河湟事变被镇压下去。
抗击八国联军(www.xing528.com)
董福祥部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图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清廷为了加强京师的实力,调董福祥入京。董到京时清廷以破例之礼,欢迎其“凯旋”于芦沟桥畔。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6月,日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出城刺探军情,被董军发现捕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端王载漪闻报后,特召见他,并伸拇指称他为“真是好汉”。接着端王又指使武卫军杀死了德国公使克林德。董福祥所统率之甘军随后参加了对各国使馆聚居的东交民巷的进攻,历时20多天,死伤甚众,但一个使馆也没攻下。端王、庄王曾令董福祥纵火翰林院,企图延烧使馆,使之付诸一炬,结果也失败了。
农历6月16日,英、俄、日、法、德、美、奥、意八国联军,开始进攻大沽口。不久即攻占中国大沽炮台。清廷乃急调董福祥甘军自京驰赴北仓(天津西北)抵御,令武毅军聂士成守天津,直隶总督裕禄(主力是义和团)布防于杨村(京津之间)。同时电调董福祥部留驻甘肃的马安良率甘军十营(有说二十营的)火速兼程来京增援。
董福祥部甘军
农历7月14日,天津被攻陷。继而八国联军集中兵力,大举进攻北仓。董福祥部和义和团虽在火器劣势的情况下,犹奋战20天,曾多次出击歼敌,给八国联军以沉重打击。农历8月14日八国联军在广渠门、朝阳门发动了总攻,战况至为激烈。防守朝阳门的董福祥部马福禄奋力死战,终以八国联军炮火集中轰击,死伤惨重,马福禄被炸死,该门遂陷敌手。继之东便门、广渠门,均为八国联军攻入。时义和团继续巷战,董福祥即收容残部,退守宫室,继续战斗。北京被占领后,光绪皇帝和西太后在董福祥护卫下,混于败兵中偷偷地出彰仪门西奔。西太后命董福祥为随扈大臣,节制全部满、汉马步残军,护驾西行。董福祥复荐奏以殉忠的马福禄之弟马福祥为护驾亲随马队,宿卫禁宫。
罢官归田
京城陷落后,董福祥护驾撤往西安。到西安后,董福祥却面临着结束其军事生涯的境遇。尽管清廷对董福祥仍然倚重,但他作为义和团运动时期反抗侵略最积极的主战将领,洋人岂会轻意放过,遂迫使清廷谕内阁:将董福祥“著从宽革职留任。其所部各军现已裁撤5500人,仍著带领亲军数营,克日驰回甘肃扼要设防,以观后效。”对此,各国仍不满意,清廷无奈之中给董福祥下了一道密诏:“尔忠勇性成,英姿天挺,削平大难,功在西陲。近以国步艰难,事多掣肘,朝廷不得已之苦衷,谅尔自纯曲体。现在朕方曲已以应变,尔亦当降志以待时,决不可以暂时屈抑,隳厥初心。他日国运中兴,听鼓鼙而思旧,不朽之功,非尔又将谁属也。尚其勉旃。”清廷在董福祥革职还乡之后并没有进一步惩办董福祥。相反,在次年六月“以遵命捐款并造饬善举,予前甘肃提督董福祥为其故父母建坊。”
董福祥部与八国联军在杨村大战图(天津杨柳青年画)
病故董府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董福祥率领旧部部分人马到宁灵厅(金积堡)安家,部属仍在马家滩屯田为生。是年,董福祥大起宅第,3年竣工,这就是“董宫保府”,简称“董府”或“宫保府”。董福祥在董府居住期间,宁夏沿黄各县遭受水灾,他捐资赈灾,并在马家滩安置难民。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董福祥病故于金积堡董府。8月,董福祥灵柩归葬于固原州南乡十里墩官山(今固原城南二十里铺)。遗嘱将贮银40万两上交国家,以资新政,并交出洋枪1600支运存宁夏。他在遗嘱中写道:“吾闻之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智,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子孙自食其力可耳。”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第七代教主马元章在董福祥去世后曾献挽联评价道:“君是丈夫身,位泰山而立者;我有英雄泪,向黄河以洒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府
董府作为董福祥政治生命的延续、生命的余响,至今仍威严伫立。根据历史记载,董福祥初建董府时,耗银数十万两,动用三百万个工日,耗粮250万公斤,占地百余亩。董府所在地,原是一片湖塘。湖底全部用煤炭垫起(1.5~2米厚)上面再铺黄土。数百峰骆驼由磁窑堡驮炭,半年才把地基垫起。修建董府所用的木料来自甘南,沿黄河顺水放下。石料来自陕西,木匠大都来自四川。故其窗门雕花颇具南北特色,做工精细。铁匠来自包头,石匠多为陕西人。整体建筑由内寨、外寨、护府河和主体建筑群落四部分组成,现仅存内寨和主体建筑,府址在今宁夏吴忠市西南。
董府内寨建筑布局为“三宫六院”,是北京宫廷建筑与宁夏地方民族特色的结合物,表现了我国唐代以来传统格局以中院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内寨大门向东,表示主人虽被革职,但仍心向清廷。大门外有下马石和石狮各两座(已残)。进大门,迎面高大照壁(高约4米)照壁前耸立一座石碑(仅存残块)。绕过石碑,即可进入中院,右拐进北院,左拐进南院。南、中、北三院又都采用二进门庭,分别构成前后四合院,各自单成一体。
董府全景及内院的天井(吴忠市境内)
这些各自的单体,又通过走廊和过间,将不同群体组串为整体,构成董府内寨的统一建筑群。其中以中院最为气派宏伟,做工精湛,这个二层楼的中院均为大屋顶飞檐,砖木结构,采用平座斗拱。楼顶覆盖琉璃瓦,墙壁为雕砖,磨砖对缝,雕梁画栋,显得分外肃穆、幽静而又大方。正北楼是用来做”祖先堂”供奉祖先的,可见施工颇具匠心。
整个“三宫六院”,正放在内寨的中央。四面距内寨墙都有十几米宽的走道,尤其以东大门的寨墙与中院前院门之间的距离为最宽,北侧为主人停放轿子的地方,南边是马厩(已毁),南北两院的侧面,又分别各有东、西两个门,供家小和贴身的佣人出入。西寨墙根还建有私塾三间(已毁),是董家子孙们读书之所。
董福祥和甘军中的广大西北回汉将士,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国难当头、战祸逼身的情况下,御守京津,捍卫国土,与侵略者浴血奋战,威振敌胆,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董府的外寨因战祸和多年的破坏早已不复存在,但主体建筑虽然历经百年风风雨雨,依然保存下来。198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董府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董府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