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5政治考研百天辅导教程: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

2015政治考研百天辅导教程: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

时间:2024-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2015政治考研百天辅导教程: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十六天

知识纲要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改革的全面性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详细讲义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关于矛盾的阐释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邓小平关于矛盾的阐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了深入思考。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解决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的全面性

1.全面性改革的原因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全面性改革的过程

(1)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

(2)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

(3)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

2.改革进程中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时期。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考点预测

1.本章属于低频考点章节,以客观题的考查为主。在2011年,曾经考查过有关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积累的主要经验和原则。

2.本部分如果命题,考查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这一考点的可能性比较大。历年来这一部分均以客观题考查,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范围里。因此备考时考生需要注意这一问题。

测试题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全面改革进程中,改革的重点是( )

A.政治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文化体制改革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同点是( )。

A.所处的条件相同      B.根本目的相同

C.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相同 D.内容和对象相同

2.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下列说法中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解正确的有( )

A.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

B.是对生产力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C.是判断我国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D.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

测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点: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答案】BC

【解析】本题考点:改革与革命之间的关系。

中国近代革命与改革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它们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用也相同,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但改革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外一种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C。

2.【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点:“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它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故正确答案为ABCD。

考点回顾

1.什么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性质是怎样的?

2.改革开放的根源是什么?(www.xing528.com)

3.怎样改革?改革的标准是什么?

4.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十七天

知识纲要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3.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详细讲义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依据内容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2.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2)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1.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全方位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要坚持对外开放。

(2)多层次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领域。

2.对外开放面临着系列新的挑战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的阶段,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2)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3)同时,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显著增加。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1.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原因

30余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1)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风险加大。

(2)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增多。

(3)在开放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难度增大。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考点预测

1.本章属于高频考点章节,2015年以客观题的考查为主。

2.本部分如果命题,对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以及如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这两个考点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的可能性比较大。除此以外,对外开放的依据以及对外开放格局这两个考点可能会以客观题的形式命题。

测试题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对于对外开放,我们还有一些人没有弄清楚,以为只是西方开放,其实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段论述表明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A.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B.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

C.全社会的对外开放   D.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十七大报告两次提到“开放型经济”,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将中国以往对外开放的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具体有( )

A.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B.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

C.新世纪重点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正确看待对外开放带来的挑战

2.邓小平指出,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从上述材料得出邓小平把对外开放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重要依据是( )

A.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借鉴世界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D.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测试题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点: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型经济的水平。要求做到: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所以,选项ABD为正确答案。选项C的提法过于片面。

2.【答案】AB

【解析】本题考点: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依据。

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的最重要依据,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选项C不是依据,而是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中,应该坚持“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鉴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选项D的时间线索有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

考点回顾

1.中国为什么选择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2.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

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什么?

4.加入WTO以后,我国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5.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经济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