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时间:2024-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章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二十七天知识纲要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2.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3.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详细讲义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从此,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七章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二十七天

知识纲要

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2.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3.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详细讲义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历史飞跃。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英国托马斯、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莫尔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一书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实现按需分配。康帕内拉于1602年在监狱里所写的《太阳城》,进一步描绘了一个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和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他们分别在《自然法典》和《论法制法律的原则》中论述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了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从此,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所有其他劳动者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绝不意味着革命的结束,而是更重要更困难的革命任务的开始。无产阶级必须永葆革命性和先进性,直至实现共产主义。

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这是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它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在资产阶级的暴力镇压之下,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己的革命任务,就不得不经过暴力革命。正如马克思所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对于以前的剥削制度的更替是如此,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同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相继发生,形成一个互相促进和支持的革命高涨的局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和尖锐化。列宁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列宁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一年之后,他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又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在列宁看来,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由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列宁所提出的这个新论断,是以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为依据的,也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四)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科学论断,也向全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五)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第二个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引起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恐惧、仇视和反抗。从1918年下半年起,帝国主义纠合14个国家发动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同时俄国爆发了国内战争。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捍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从1918年夏到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非常的、特殊的又带有强制性的措施。

第三个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击退外国武装干涉者,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1921年初转入和平经济建设时期。这时,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国内发生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列宁深感如不改变政策将会失去广大群众,丢掉阶级基础。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毅然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六)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成功地解决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七)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在世界社会主义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曾占世界人口的1/3,领土面积达世界陆地面积的1/4。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这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的兴起,促进了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地打击和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缩小了资本主义的势力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00多个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民族独立,开始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只要存在资本主义,作为批判武器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运动就会被传承和延续。由于社会主义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一贯立场,它已成为时代的一面旗帜,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并且在今后长时间内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八)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都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做过重要论述。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他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正是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同机会主义展开激烈的斗争,成功地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与以往剥削阶级专政的性质根本不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和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广大劳动人民破天荒第一次成了国家的主人。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历史表明,由哪个阶级对政权实行领导,这是决定国家政权属于什么性质的首要标志。由工人阶级领导的政权,一般属于无产阶级专政,也有的属于工农民主专政或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工人阶级对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作用是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核心。

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建立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人阶级只有把农民团结联合起来,才能形成足以战胜剥削阶级反动统治的强大革命力量,从而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后,同样也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只有把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在稳固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无产阶级政权才有牢固的根基,才有战胜一切敌对势力、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无产阶级专政担负着极其繁重的历史任务。这些任务是: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等。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民族传统习惯不同,社会主义各国采取的国家形式也不同,因而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呈现多样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什么政权组织形式,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在斗争实践中创造。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在阶级本质上,而且在政权组织形式上,与一切剥削阶级专政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过巴黎公社、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

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第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随着专政职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同时也当做目的,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其历史联系表现在:首先是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服从多数意志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其次是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又存在着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与资本主义民主相比: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的当家作主地位。广大劳动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并对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犯罪分子实行专政。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广泛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一致的。因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考点预测

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这个考点,是本部分的重要考点,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学科中,一共有三个两次飞跃,第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第二个是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三个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都需要考生重点掌握。

2.请考生关注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于社会主义的探索这个考点,在近年真题中,命制过多选题。

考点回顾

1.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内容是什么?

2.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内容是什么?

3.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什么?

4.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分为几个时期?

第二十八天

知识纲要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3.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和内容

详细讲义(www.xing528.com)

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年轻的社会制度,一直处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也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创造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但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结构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更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国有制。究竟应该怎样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应采取怎样的形式,必须从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状况出发。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制度,表明劳动既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当然,究竟应该怎样建立、贯彻社会主义原则的分配制度,应该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而定。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

(二)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无论是在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已有不是从最发达的地方开始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就意味着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民主。但是,这并不就是说这种民主一开始就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面临许多困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平等,从而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样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提供了可能。

然而,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又并非易事。在社会主义进程中,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相当程度上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规律。实践已经表明,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试图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也是有害的,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四)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以及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多样化的趋势日益突出。这种多样化的趋势,既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从世界历史的走向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崭新形态,其产生和发展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体现着人类的未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这就必然要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拼死反抗。社会主义新社会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不会停止的,时起时伏,有时甚至相当激烈,资本主义还可能会复辟,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还需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继续进行更加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这就注定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只有尊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及时研究新情况,有效地解决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顺利地向前发展。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充满矛盾的客观进程。在当前甚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全球化趋势将仍然处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之下。这种全球化必然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效应,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由这种情况所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交往,只能是一个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曲折前进的过程。

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五)社会主义的改革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新制度不够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就中国而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就是克服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从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社会主义改革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固定的模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地实验和探索,并不断总结改革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前进和创新。社会主义改革是革命性和渐进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考点预测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本部分的重要考点,可以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建设中国特色的“四位一体”社会命题,考生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角度来记忆。

2.社会主义改革部分知识点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个知识点来出题,阶级斗争的两种表现形式和手段是改革和革命。所以考生需要综合把握。

考点回顾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原因是什么?

3.社会主义改革的手段和途径是什么?

第二十九天

知识纲要

1.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两个条件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

详细讲义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阶级基础,即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思想基础,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做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它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入党。吸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人入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而能扩大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血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革命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政治、组织领导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是一个十分严密、具有很强战斗力的革命组织。党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通过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用一切可能的形式把革命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特别是在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革命队伍的绝对领导,保证人民军队的政治性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在斗争中的作用。

(四)改善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为了胜利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势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的领导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党的思想领导方面,有一个不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不断提高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力的问题。只有在思想上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在不同的条件下,实现对国家和群众正确的思想领导。在政治领导方面,也有一个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提高执政能力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的挑战。在组织领导方面,也要根据形势和条件的不同,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切实有效的组织形式,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