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道与人生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其基于“缘起”法则的中道观。《中阿含经》卷五十六记载,佛首次说法就曾说:“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1)所谓“二边”即为古印度婆罗门、耆那教所主张“苦行”,以及古印度“顺世论”所主张的“享乐”,二者皆不足取,宜舍二边而取“中道”观。实际上,佛陀是在折衷其他外道学说基础上建立其不偏不倚的中道学说,故能得到信徒的广泛支持。
对于当时印度沙门普遍关心和讨论的所谓“本体论”的问题,如世界究竟是“常”还是“无常”的,是“有边”还是“无边”的,是“有”还是“无”,是“一”还是“异”等十四个问题,佛经中称为“十四无记”,即十四个无意义或不应予以解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大概也是当时印度思想界所经常讨论的不解之谜,它们牵涉到世界的本质、身心关系、人死后续存与否等重大哲学问题。然而,佛陀皆不予置答,并讲了这样一个譬喻:就像有人身中毒箭,极感痛苦。然而,这个中箭者却不急着拔箭疗毒,而是想先弄清:要请的箭医姓甚名谁?高矮胖瘦如何?肤色是黑是白抑或不黑不白?出身于何等种姓家庭?如何如何,那把射我的弓是用桑木、柘木抑或牛角制成的?弓弦是牛筋还是鹿筋抑或丝制?弓的颜色是黑是白?是赤是黄?箭杆是竹制还是木制?箭羽是雕鹫翎还是鹤羽、鸡毛?箭头的形状像矛还是像刀?制箭头的工匠姓甚名谁?高矮胖瘦如何?肤色是黑是白抑或不黑不白?出生地是南还是北?中箭者坚持先弄清这些再拔箭医治,殊不知等不到他弄清这些问题,便毒发身亡。那些认为佛不给他讲清世界常或无常等问题的人,就和这中箭者一样愚痴。这就是著名的《箭喻经》(2)的主要内容。
佛陀认为,世间万物,各类众生,皆悉无常,无论是谁都免不了生、老、病、死,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忧悲苦恼,从这些忧苦中解脱,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着力解决的迫切问题,就像那身中毒箭者,赶紧找箭医拔箭疗毒,才是当务之急。(www.xing528.com)
释迦牟尼拒绝回答世间有常无常等“十四无记”问题并非表明他根本否定关于世界及其存在的哲学分析和探讨。但是,他认为关于存在的思辨探讨应以解决人类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切身问题为前提,将理论运用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实践,从而对人生起到实际有益的重大作用,而不应不顾人生切身的根本问题而去在那些用思辨不可解决的问题上钻牛角尖。实际上,在早期佛教教义中,也有关于世界图式的构想及其规律的描述,如《长阿含经》所收的最后一分叫《世记经》,就是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诸比丘们述说器世间的发生成立,辗转变化,终未皈趋,以及构成组织等事,是为最原始的佛教宇宙观。此经于西晋时被译为中文,名为《大楼炭经》,后来又有重译。此后的佛教世界观就是在这一图式构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归根结蒂,佛陀认为,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乃是人生当中烦恼的解脱问题,这是佛学的主题,而其他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此而展开的。
早期的佛教学说就凝聚在有关人的本质及人生解脱的“三法印”、“四谛说”等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