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职业倦怠及其应对
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工作准备状态,然后又反作用于工作,导致工作状态恶化,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它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对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对于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倦怠的概述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
职业倦怠表现的症状常有以下三种:
(1)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漠不关心。
(2)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没有耐心,例如,学生讨厌任课教师,在教室不认真听讲,无故旷课;教师厌倦教书,无故体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
(3)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二、职业倦怠的发展过程及预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存压力的增大,人与人之间新型人际关系的产生,刚入职场从开放、浪漫、求新的学生时代,转到工作岗位上,往往发现工作是那么的枯燥无聊,待遇低,经常加班,工作内容重复没有新意,产生“厌作”情绪。一个人只要是在工作中,都会在工作到一定时期、一定阶段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据调查,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职业倦怠的高分人群主要分布在三大群体:刚工作,职业目标不明,缺乏职业精神不能吃苦耐劳者;长期加班和承受巨大工作压力者;为就业而找工作,先就业再择业,职业方向模糊,缺乏奋斗目标者。
1.职业倦怠是由职业压力引起的综合症候群,其表现如下
(1)情绪衰竭。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学习、工作丧失热情,缺乏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产生冷漠和悲观。
(2)非人性化。个体以一种消极、否定、麻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同学和同事,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同学和同事。
(3)个人成就感低。个体消极评价自己学习成绩和对以后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倾向,有较强的自卑感和失败感。由职业倦怠引发的无助感和无力感对所学的专业发展起着延缓或阻碍的作用。
(4)由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尽快找到一份工作会漫无目的地四处撒网,最后糊里糊涂进入职场工作,根本没思考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往往等到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好像入错了行,这种严重职业错位的情况,长期延续必然会导致职业倦怠。
(5)天生性格就容易倦怠。自我评价低、凡事追求完美主义、A型性格、外控性格等都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症的折磨。A型性格是一种“工作狂”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情绪急躁,进取心强,在外界看来好像冲劲十足,就像永不断电的长效电池,实际上身心状况超支付出,而易导致身心的倦怠。
(6)来自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的失衡。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薪资待遇不合期望、职场的人际关系疏离、强烈认为组织待遇不公或是和公司的理念不和,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
2.职业倦怠的预防
(1)营造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环境的熏陶。创造宽松、积极的学习环境,感受到的不仅是学习的辛苦与压力,还有专业成长的幸福。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问题积极找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同学、朋友谈心,学会倾诉,在他人的积极帮助下解决问题,愉快、安心地在校认真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走上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
(2)职业幸福感取决于从事这个职业的目的性。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仅仅是为了金钱、名誉、地位,能混个毕业证就可以,那这个职业角色不会给人带来多少幸福。消除大学生学习的职业倦怠,学生就会在学习时体现出从事该学习工作的价值,从而得到一种超物质,超生命的幸福。李白《将进酒》写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既有五花马,千金裘,愁什么?生命意义感的丢失,这是五花马,千金裘所难以取代的,所以才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常醉不复醒”的诗句。
(3)通过职业测评重新认识自我。定期进行职业测评,以真实地认识自我。往往在工作和生活中,某些方面在悄悄地改变,威胁到自己职业的健康发展,而单凭直觉很难察觉,职业测评就像定期给自己体检一样,让职业倦怠等不良病症在早期就被检查出来,以做到有效防控。
(4)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本是为了理论联系实际,但过早投身于实战式的实习,未对自身性格爱好、职业目标有清楚认识和定位,就可能引发“职业倦怠期”的提前到来。
有这样的一个例子:小张是某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从大学一年级起,他就一边学习,一边寻找实习机会。从家教、促销等“初级阶段”的兼职,到一些公司的营销策划、网页制作等实战式实习,他都干过。小张一度抱着这样的坚定信念:“要不断为自己累积就业资本”。大学四年,他的实习岗位一换再换,被同学戏称为“实习长工”。小张结束自己的实习期,回到学校,在面临毕业就业的时候变得萎靡不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不过是重复着自己以前所做的事情,真的没意思。”
3.缓解职业倦怠
(1)从组织角度。可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以使个体减轻压力,缓解倦怠感的发生。
①建立合理的社会期待,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
②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建立良性的支援机制。
③以学生发展阶段论看待学生职业倦怠,给处于倦怠期的学生以支援和协助,促进学生专业成长。
(2)从学生角度。要学会合理调适,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有适中的期望值,其次要合理调节情绪。
(3)从就业角度。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积极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大学生顺利就业,也是缓解学生职业倦怠的最好方法。
4.预防职业倦怠的几点建议
(1)说出困难。学习、工作、生活、感情碰到困难要说出来,倾听者不一定能帮你解决,但这是抒发情绪最有效的方法。
(2)短暂休假。如果是因为学习、工作太紧张,可短暂休息,放松自己。
(3)适时运动。这是减压最好的方法,不仅有助于睡眠,也容易改善心情。
(4)换个角度,多元思考。学会欣赏自己,善待自己。遇挫折时,要善于多元思考,适时自我安慰,千万不要过度否定自己。(www.xing528.com)
(5)正面思考。把工作难关当作挑战,不要轻视自己,要多自我鼓励。不懂就问人,或寻求外援,唯有实际解决困难,才不会累积压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首先坦然地面对自己在个人职业生涯中势必会出现的问题,坦然接受之下找到从容应对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职业情绪控制与排解的能力;理性看待个人工作得与失;加强自身的学习充电,不断用新知识、新观点来开阔个人思路,提高个人认识。
三、压力及应对
在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压力。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目前主要来自于学习问题、专业发展问题、经济及连带问题、情感问题和就业问题等。大学生如不能正确地面对这些问题带来的压力,心理上承受不起压力和挫折,心理健康就会受到极大危害,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严重后果。
1.心理压力及其表现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然而根据调查资料,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不能正确排解压力,有不少人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大学生处在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的年龄阶段,也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和社会角色。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要面对多方面的挑战和困难。宏观上来说,转型期社会的剧烈变迁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微观上来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人生经历少,加之心理发展本身还没有完全成熟,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往往会产生失败感和消极情绪,有时甚至会采取极端行为而误入歧途。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往往与各类学习和生活问题纠缠在一起。他们旺盛的精力若得不到正确引导,当遇到不良诱惑时就可能产生较大的破坏性后果。同时,他们的思想独立性强,如果发展不当,也会变得盲目自信,偏激执拗。由这些心理压力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日益明显。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是造成他们出现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由依附性向独立性过渡,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共性。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家庭期望等诸多压力和冲突面前,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孤独、苦闷、情绪低落、思想消沉、冷漠、偏异、反感和厌倦等等。做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看上去好似泰山压顶,包袱沉重。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活得很累”、“没劲”、“真烦”。
2.压力成因及不良后果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个体也有着不同的压力来源,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有时客观全面,有时主观片面,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初步成熟和不完善的矛盾。在他们的意识中,独立性与依赖性交织,情绪与理智同在,强烈的求知欲与相对较差的识别力并存,理想与现实脱节等等。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处于一种承受心理压力和心理紧张的状态,并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失衡。
(1)学习问题。学习动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对自己的生活目标不明确,对未来很迷茫,学习具有盲目性。虽然有些同学学习非常努力,有的还每年争取奖学金,但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从未设计与规划过,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应该选择什么,出现了学校里是优秀生,而在现实生活中完全不是这样的怪现象;学习能力不够,或者说是不会学习,这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关。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一种“喂饭式”和“应试式”的教育模式,已成为一种习性,造成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能力。其实大学的学习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支配和选择学习的内容,而有的学生则不适应;学习毅力不强。部分学生想法很多,但做起来却缺乏毅力,可谓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之以恒。
(2)专业发展问题。专业发展问题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类是由于高考填志愿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如电信、计算机、电子等专业。但是进入大学后,才发现热门专业并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时倍感压力,困难重重。另一类是由于高考分数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专业的分数线,只能服从分配调剂到学校生源不足的冷门专业。这类学生觉得自己以后的前途暗淡,不能静下心来学习。这两类同学中有的屈服于现状,极度冷淡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毫无钻研精神。严重的还悲观厌世,长期失眠,精神错乱,容易产生失范行为,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自杀等行为。另一极端类型却是成才压力导致超负荷运转,“累”“苦”难熬,有些大学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他们普遍重视专业实用课程和社会急需课程的学习。热门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而长线专业和面向艰苦行业的学生则想方设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甚至不惜花钱去辅修有实用价值的热门课程,如计算机、外语、法律、财经等等。他们废寝忘食,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压力重重。
(3)经济及连带问题。目前,因家庭困难造成学生经济紧张而陷入困境的学生在学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每年全国26.4%大学生支付不起学费,13.5%大学生甚至生活费用都有问题。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来自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更是如此。部分学生家里砸锅卖铁,四处借债。他们的兄弟姐妹小小年纪就辍学打工供他们读书,他们背负着全家人的期望读书。这些学生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都与城市学生有很大的反差。经济的窘迫,使这些学生心理负担十分沉重,他们感到苦闷和压抑。甚至其中有少部分同学忘记了他们肩上的重任,忘记了父母的艰辛,经受不住物质上的诱惑,为了爱慕虚荣,产生了失范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极个别的学生还有轻生的念头。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不但存在,而且问题严重性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许多大学生产生失范行为就是因为心态不正、心理失衡而造成的。某高职学院一名学生,家在农村经济条件很差。一次计算器丢失了,心里非常着急,又怕加重家庭负担,就选择在熄灯后潜入外班教室,偷了近十个计算器。当被值班老师发现后,该学生竟说:别人能偷我的,我为什么不能偷别人的。
(4)情感问题。情感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持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其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情感寄托对象主要有家庭、同辈群体、恋人以及网络。大学生情感都是基于现实而生的,而一旦当他们不能从一种理性的角度来对自我情感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时,矛盾和冲突就会产生问题。上大学前,大学生情感寄托对象主要是家人和好友;进入大学后,他们面对一个新的异质性很强的同辈群体,尽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友情,但是大学的情感问题都似乎比以前更成为一个难题。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大学生总会有一种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其他冲突,这种孤独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心理焦虑和压力。有的学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交往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症、心理抑郁或自卑。还有的是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他们在同学中不被理解而被排斥,其中一部分人独往独来,不和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残暴等心理倾向。也有的被失恋、单相思困挠而产生苦闷、惆怅、失望、悔恨、愤怒等情绪。这些都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某大学一名男生与女同学建立了恋爱关系,女同学提出分手,他认为遭到了抛弃,极度悲伤之下,企图自杀。总之,人际关系长期不和谐、周围的紧张空气和竞争环境都极易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
(5)就业问题。在原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统一分配,不论什么性质的学校和专业只要拿到文凭,就可以捧上“铁饭碗”。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没有竞争意识,更没有危机感和失业感。如今,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学毕业生成为“商品”,是人才还是庸才都要到市场上去亮相,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专业和社会需要对口,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了“抢手货”,而滥竽充数者则无人问津。毕业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即使大学毕业也很可能找不到工作或者称心如意的工作,残酷的现实令部分大学生忧心忡忡。有的毕业生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我行我素,与社会需求产生明显的反差,难以找准自己的定位,有的毕业生心情烦躁、精神不振、自卑恐慌、无所适从。
案例
两种回答,两种结果
在某单位的一次招聘面试中,主考官先后向两位考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单位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集团公司,下面有很多子公司,凡被录用的人员都要到基层去锻炼,基层条件比较艰苦,从事的是测量、实验等工作。谈谈你对此的看法。”毕业生A说:“吃苦对我来说不成问题,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经常在家帮助父母亲干农活,我很乐意到基层去,无论干什么工作,对我来说都没问题,只有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毕业生B则回答:“到基层去锻炼我认为很有必要,我会尽力好好工作,但作为年轻人总希望有更好的发展的空间,我希望到贵单位能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结果前一学生被录用,后一学生被淘汰。
案例分析:在面试过程中,回答问题的技巧非常重要。对有些问题的回答,表面上看来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但却令考官反感。这是因为:考官并不在乎你回答内容的多少,而在于考察你对问题本身的态度,进而了解你对职业的态度等等。显然,这一案例中,考生A对下基层态度端正、诚恳,令主考官欣赏;而考生B对工作挑剔。尽管是人之常情,但这种场合下他的回答显然不合时宜。没有人一毕业就坐上管理者的位置,年轻人应该从最基层做起,许多看似简单又单调的基层工作,其实是很好的磨炼,就看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正如现在成功学所说“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事实上在基层工作更能促进年轻人能力的提升和自我发展。通过做基础工作让年轻人进一步地了解公司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同时年轻人可以从新人新事的角度审视这些制度与流程,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提升年轻人创新意识的过程。而那些精心设计的培训与实习项目,在不知不觉中会让优秀的毕业生浮出水面,表现较差的在这个过程中则被淘汰出局。
3.压力的应对措施
很多人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把自己的努力与生活目标联系起来,未能形成“长远规划”。因为生活目标就像灵感,它将激励人们更正确、更有效地去选择职业。相反,如果不去确认自己的目标,生活就会感到沉重、迷茫,而且无法获得满足。
怎样才能最大化地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保持健康心理,在大学期间更好地全面健康发展,成为有用于社会的真正人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正确面对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自己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困难是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的。因此,当遇到困难时,不应该退缩,要无畏地去正视它、解决它。应采取积极态度看待压力,压力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把压力看成是生活的挑战,成长的机会。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因此在压力面前要保持勇气和信心,有心理准备去勇敢迎接各种各样的任务和挑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了自信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要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目标确定后,要用自己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去实现,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半途而废。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不能用经济价值和立竿见影的效益去衡量,知识是长远的利益和效益,不能简单地认为学习理论知识立刻就会在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急功近利的思想永远都不利于我们意志的磨炼与健康心理的形成。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每一个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执行心理教育的队伍应从兼职为主转变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老师就是治病救人的医生,通过和谐的内心交流,给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分析,帮助解除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惑和痛苦。鼓励他们安心学习,奋发上进。心理咨询是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真正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疾病。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学校要提供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采用简单的说教或靠行政手段和处分来解决心理问题是不能奏效的。除了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外,高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有旺盛的精力和青春的活力,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他们提供发泄内心激情、展示天赋和爱好的广阔天地。这不但可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还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案例
小李的选择
毕业前夕,正当同学们纷纷签约外资企业、国家机关时,上海某大学的毕业生小李悄悄地注册开张了自己的公司。小李的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家人出资10万元,帮助她注册公司。于是当昔日的同学开始奔波穿行于高楼大厦间,体验白领的新鲜生活时,小李却已端坐在浦东的一间办公室里,忙碌地接听电话,联系客户,指挥团队,品尝着自己当老板的酸甜苦辣。据了解小李在上大学二年级时,就在一家小公司兼职做行政助理。大学三年级时,又去了一家公司应聘兼职,在不断的工作中,练就了独当一面的能力。有这样的铺垫和工作经历,在大四择业时,当创业的机遇来临时,就“水到渠成”地开起了自己的公司。
案例分析:在小李身上体现着强烈的自主意识。事实上,能不能创业与个人的学历、学识、年龄和性别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自主意识和创业心态。而现在许多高校毕业生欠缺的恰恰是这点创业欲望和自主意识。选择自主就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是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当前,想要开始自主创业的人并不少,这方面的意识越来越明显,大学生们不再依赖家长、学校,而是主动发现、寻找机遇。大学创业所面临的条件,主要有政策条件、家庭条件、人际关系条件、自身素质条件等。创业者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打开创业局面,顺利进入创业角色。如今创业市场商机无限,但对资金、能力、经验都有限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并非“遍地黄金”。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只有根据自身特点,找准“落脚点”,才能闯出一片真正适合自己的新天地。
思考题与练习
1.毕业生应具备哪些求职能力?
2.毕业生进入一个新单位后,如何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3.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意义是什么?
4.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应采取哪些措施?
5.谈谈你如何理解“先就业,后择业”,大学毕业生要不要“先就业,后择业”?
6.如何理解职业选择就是选择将来,选择人生?如何协调职业选择中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