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发展观的认识进程和启示
陆平山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根据面临的不同任务,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对国内外形势及其发展趋向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国情,经过辩证的扬弃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互为联系的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有着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影响。在建党90周年之际,研究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在发展观认识过程的历史演变及其重要启示,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更加全面和科学地把握发展的内涵,从而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一、以赶超英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标志的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东西方对抗和冷战的国际背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的现实情况,开拓性地提出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这一时期的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内涵。①发展的前途: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诸多问题,中国共产党首先从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特殊国情出发,坚持并强调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指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②发展的速度:赶超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高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思路。这时期,毛泽东希望缩短常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低起点上实现高目标,用跃进的步伐,追赶欧美发达国家。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七年超过英国,十五年赶上美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希望迅速增强国家实力,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迫切性。然而,在实践中却出现了“大跃进”的方式,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急于求成和主观冒进的思想。③发展的战略重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开始酝酿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如何实现工业化的崭新而艰巨的任务,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④发展的力量源泉: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群众。在发展动力问题上毛泽东曾提出要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的思想。但在实践中最终出现了偏差,把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当时的特定时代,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探寻一条既符合世界形势又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所形成的发展观,尽管不尽完美,但开拓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河,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思路。
二、以“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标志的发展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在改革实践中不断阐释发展的要义,逐步形成并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观。邓小平的发展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①发展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是谁也动摇不了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坚持社会主义,只能是死路一条。②发展的目的: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本质。③发展的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是邓小平始终不变的战略信念,也是他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④发展的手段:依靠科技教育。邓小平从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之日起,就将科学技术视为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早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他就在讲话中首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命题。到20世纪90年代,他进一步明确将科学技术视为人类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的核心内容。⑤发展的动力: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也是邓小平对发展动因的最好诠释。⑥发展的环境:保持和平稳定。邓小平一再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⑦发展的步骤:“三步走”战略。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任务,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提出我国经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按照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表达出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⑧发展的标准:“三个有利于”。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我们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⑨发展的模式:不平衡发展,从先富到共富。邓小平在1992年强调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让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⑩发展的方针:坚持“两手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的战略方针。“两手抓”的内容包括: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提高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发展的主导:坚持党的领导。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只有共产党才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力量,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发展的主体:依靠人民群众。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党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中国社会发展观,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三、以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为标志的发展观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沿着邓小平“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基本思路,着眼于时代的新特点,紧紧围绕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明确提出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形成了以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标志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观的不断创新。这一发展观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就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①在发展的地位认识上,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贯彻好“三个代表”要求,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重要论断,是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深化和拓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②在发展的动力的认识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四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目标加以具体化、系统化,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③在发展战略选择的认识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随着世界各国先后进入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当中,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积极探索一条能使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党的十六大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把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并提出了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阐述,对处理好全球化时代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对全球化时代社会的发展走势的把握都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①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新的不同要求。温饱问题的解决和初步达到小康,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而过去基于全力和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必须要有相应的转变。②体制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新旧体制的交替所产生出的矛盾和缺陷开始暴露,过去那些根植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观念,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所形成的发展观念,必须有相应的转变。③改革开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在保持2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④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呈现新特点。当今世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只有借鉴人类发展过程中包括技术、政策和制度在内的文明成果,我们才会少走弯路,发挥后发优势。只有积极实现发展观的转变,才能趋利避害,在更高的水平上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统筹安排国内外各项工作,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逐步形成了新世纪新阶段的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治国理念的重大变化,充分体现在四个方面的核心观点:一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民为本,这是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具体体现为以人民群众为本,发展的目的性要求,发展的终极性目标是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过程需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发展的成果要用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来检验,这是发展的根本要求。二是全面协调的发展。全面协调发展就是21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涵盖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且要保持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的相互适应和有机配合,优势互补,彼此促进。一方面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效益、结构和质量的协调,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这是发展的多元内容和基本原则。三是能够持续的发展。能够持续的发展,就是21世纪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相互适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永续使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发展的重要体现。四是五个统筹的发展。统筹发展,就是21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实践中,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必须通过统筹发展来实现。这是发展的战略指导。科学发展观,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观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原则。
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发展观认识进程的几点启示(www.xing528.com)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发展观的认识进程,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实事求是,立足国情的原则出发,努力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深化和趋于成熟阶段。每一种发展观既继承了前一代人发展观的合理内核,又根据不同时代的要求进行了创新发展,是一种不断扬弃的过程,最终使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与世界发展观逐步接轨,使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发展观的认识进程,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过程
党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战略思考,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决策的指导思想,其实践依据则是中国国情,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中国社会发展战略。而当中国共产党在某个阶段没能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没能清醒地认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不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时,就很难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社会发展指导原则,“大跃进”时期“赶超战略”的失误就是典型例子。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艰辛的探索,在不同的时期不断取得新的认识,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观。我们要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准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潮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发展观的认识进程,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不断探索的历程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发展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经过近百年来中国无数先进分子和几代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真理性结论。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情况下,不管提出什么样的发展观,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只能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发展观的认识进程,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探索过程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能否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提出符合人民群众愿望和要求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权基础是否巩固的重大原则问题。毛泽东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终生的理想和追求,邓小平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内容,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进一步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全过程。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以国家民族的发展为己任,谋求中国最快最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尽管走了一些弯路,但其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强烈愿望和伟大实践是长期的、一贯的理念。因此,提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发展观,既是共产党人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发展观的认识进程,是建立在把坚持发展作为永恒主题的探索过程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重大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发展观,虽然在具体内容上不断演化,但均把发展作为发展观的主题。毛泽东提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唯一道路;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理念;江泽民指出,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关键在发展,解决人们思想认识问题,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心和信念,最终也要靠发展,并总结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发展的手段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持续稳定地从胜利走向更加辉煌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