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

时间:2024-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可以集中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要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以现实的中国国情为立足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创造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也离不开对党情的认识和把握。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唐 踔

90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在实践中探索出两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创立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完全可以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视角进行探讨和总结。我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可以集中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要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贯穿于这些基本原理之中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以相信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因为,只有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才能真正坚持它。如果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行动就不会同马克思主义相联系,那么,也就根本谈不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创造了一个既属于无产阶级的又是科学的锐利思想武器。正如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邓小平也说过:“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选择。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要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并把经验和规律上升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复提醒我们: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④。毛泽东早就指出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但“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作行动的指南”。据延安的老同志说,毛泽东曾说过这样的话:“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克思一样,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里所说的“超过马克思”,不是说在人品和学识上都强于马克思,而是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能够解决马克思没有解决过的问题。邓小平也精辟地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还特别强调:“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⑥在着眼于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毛泽东、邓小平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做出了光辉榜样。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立足国情、把握世情和认清党情

如果说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那么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础。正如毛泽东所说:“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就是说认识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⑦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根据要从中国的国情中去寻找。什么是中国国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国情就是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结构、文化传统和发展趋向的内在联系和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以现实的中国国情为立足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创造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有着同其他国家不同的特殊国情,认清中国的特殊国情,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随着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当前我国出现的一系列阶段性新特征,研究新情况、新课题、新矛盾,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进程。

立足国情要求我们对世情有清醒的认知和全面的把握,即对中国社会所处时代(世界)条件的科学分析和深刻洞悉。把国情和世情联系起来分析,是从本质上把握国情、制定正确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科学判断世界形势、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全面把握时代脉搏和特征,把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放到世界和时代的大视野中去观察,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各种复杂因素,抓住和用好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提供的战略机遇。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和把握世情,才能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牢牢抓住难得的机会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才能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也离不开对党情的认识和把握。认清党情就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党情即党的基本情况,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党自身的状况,包括党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特征,党所担负的政治任务,党的活动运作方式,党员队伍构成以及党的组织构成等状况;二是与党情密切联系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亦即世情和国情。只有认清党情,才能使全党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历史性飞跃,切实回答和解决好怎样建设好执政党这一至关重要的时代课题。只有认清党情,才能使全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只有认清党情,才能与时俱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处于不同的历史方位,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批判继承民族历史文化又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中国共产党人既信仰马克思主义,也担当中华文明传人的历史责任。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党历来重视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一方面积极发掘和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实现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服务;另一方面努力探索和寻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形式,使其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使之易于为中国的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并化作自己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味着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共产党人在应用马克思主义时,特别善于运用中国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邓小平提出的“猫论”和“摸论”,江泽民提出的“与时俱进”以及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等,都是用中国文化创造性地表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好范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离不开借鉴吸收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与世隔绝,脱离世界文明轨道,搞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党的主要领导人中,首先是毛泽东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善于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我们党树立了光辉典范。毛泽东虽然没有出国留洋,但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作,无不坚持用世界眼光来分析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中共八大前后,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邓小平也特别强调向别的国家和民族学习,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他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人,不仅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并且根据时代的进步和世界各国多样化文明的发展趋势,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眼光,明确提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强化了“世界眼光”意识。这些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个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开放的理念,它能吸纳和融合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做到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輥輯訛马克思的这段名言讲的是理论和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理论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掌握群众;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有战斗力。理论只有彻底,才有说服力,才能掌握群众。而理论要真正做到彻底,就必须直面现实,敢于回答问题。不回避问题,不搞抽象说教,而是对群众提出的敏感问题,进行冷静的理论分析,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理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针对性强。“三贴近一针对”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紧密联系我国国情,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用现实事例说明问题、讲清道理。这样解答问题,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关注群众的实际生活,把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真实地传达给群众,才能引起群众的积极回应。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时刻关注和回答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这是理论掌握群众从而变成物质力量的必经之途和根本方式,同时也是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本质上是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在实践主体头脑中的反映。只有抓住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抓住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从而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必须落脚在中国的人民群众这个实践的主体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有机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群众化和群众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化的双向统一,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实现的途径,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程度的标志。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輥輰訛毛泽东认为,科学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及其本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美好前景,因而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够给人们以信心和力量,还能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他反复强调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和教育人民。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一文中,他指出:“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輥輱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号召,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武器”提出的最新要求和目标。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理论研究“务虚”和关注现实务实的原则

务实和“务虚”是辩证统一,二者不可偏废。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既努力增强务实的能力和作风,又切实强化“务虚”的意识和本领。“务虚”和务实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状况。“务虚”属于理性认识层面,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进而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形成系统性的宏观理论指导,明确方向、创新理论、确定路线、制定原则等是其主要任务。务实作为认识和实践一以贯之的品格,是指以求实的作风做好大量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对象是一个个具体事物、一项项具体任务。“务虚”就是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从党在革命战争中的地位的高度指出:“我们的任务,是领导一个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空前的伟大的斗争。所以,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輥輲訛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在总结我们党的教训时一再告诫全党:“我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我们自己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我们的工作还能够做得好吗?”輥輳訛他要求“做理论工作的同志,要花相当多的功夫,从各个领域阐明毛泽东思想的体系。要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来领导我们前进”輥輴訛。江泽民、胡锦涛不仅弘扬了我们党的讲学习的优良传统,而且结合新的实践成功地领导了“兴起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运动,”img3“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运动”輥輶訛,并创造了“宣讲团”等许多新的形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www.xing528.com)

务实就是要关注中国的现实特别是关注民生。务实就是要我们应当深入研究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种利益问题,倾心了解人民群众,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新愿望、新要求、新期待,把群众的需要当做第一任务,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的满意当做第一标准,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无视时代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漠不关心,不仅“务虚”因缺乏现实立足点和取舍标准而成为空话,而且还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面临合法性危机,更遑论什么强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性和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了。用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一些学者的话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根据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诠释和实践诠释。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肯定领袖的开创之功又要重视理论工作者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三个要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以及致力于将二者结合并能够将二者结合起来的人。历史地看,马列主义真正在中国生根开花——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离不开两部分人的共同努力:一是各个时期的党的领袖人物,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工作者(理论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统一的产物,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谁居于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党的领袖地位,谁就最有可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由于这种站在实践“风口浪尖”并处于总揽全局的特殊位置,为他们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成果的主要创造者,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作出的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重大决策,就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领袖人物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成果的开创者。对领袖人物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的缔造者的分析,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体人物具体分析。脱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史进程,单纯用权力来解释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成果的创造者的“权力决定”的看法是非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还需特别指出的是,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事业,只是领袖们的事或少数高层领导的事,与其他人毫无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集中的是全党智慧,其中包括理论工作者的成果。在早期,像李达、艾思奇以及其他理论家都或多或少以其研究成果贡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至于在改革时期,广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理论工作者提供的理论和思想建议,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资源。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单凭某一个人是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所以,集中全党智慧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们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都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局外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应该成为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共同事业,这是我们的使命、责任和义务。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②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img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⑤⑦⑧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img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img6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img7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img8江泽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N].人民日报,1998-02-19.

img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