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本领导方法
所谓基本领导方法,就是从各种具体方法中概括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它不是认识某一事物、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而是解决各种问题、认识各种事物的原则性、根本性的方法,它是各种具体方法的依据。基本领导方法是领导者的世界观、方法论的体现,它以内化的、无形的方式而起作用,在现实工作中,不可以单独存在,它一定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处理,通过具体的领导方法表现出来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离开个性的共性是不存在的。
只有认识基本领导方法的性质,才能正确地对待它。有的领导,特别是经验丰富的领导,有时会产生轻视基本领导方法的倾向,认为基本领导方法是虚的、空的,他们只看重对一事一物处理的具体方法,这样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世界观、方法论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制约是无处不在的,不要因为它的“内化”、“无形”而否认或轻视它。当然也要避免只强调基本领导方法的重要,而忽视具体领导方法的倾向,有的领导将基本领导方法说得头头是道,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却不得法、欠火候。这种只懂书本、只重视理论的领导,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处处碰壁的。
我们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创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其中包括基本的领导方法。毛泽东在1943年《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这样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在集中和坚持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前一个方法的组成部分。”(6)所以,我们党的基本的领导方法主要是指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领导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与发展这些基本的领导方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好新时期的领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代表,所以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与群众史观是完全一致的。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形成了一整套群众工作的路线,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就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领导方法中的具体体现,是领导者不断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途径。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说:“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7)
在长期的民主革命中,我党形成了优良的“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其中群众路线占有重要一席。我党历代领导人在应对时代问题,解决历史任务时,都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身体力行党的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好作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党的群众路线,使之发扬光大。
(一)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条件与理论基础
1.条件
我们之所以强调领导联系群众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在我国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和利益的一致性,这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客观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都是国家的主人,他们的根本利益、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是一致的。领导者是广大被领导者的代表,而被领导者是领导者服务和依靠的对象,这就决定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是同志式的平等关系。这种平等的新型关系,必然产生新型的领导方法,即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
2.理论基础
对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基本领导方法的理论基础,江泽民同志作过系统的概括,他说:“我们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认为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民创造的。基于这样一种唯物史观的认识,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8)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的历史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运用于领导工作的实践,形成了我党特有的领导方法,即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中发展和深化的,认识的这一发展深化的过程也即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是一致的,这也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基本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对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重要性,各级领导要有清醒明晰的认识。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连的密切联系是党的生命线,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概括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的就是群众路线,1989年“六四”风波之后,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可见,是否执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基本工作方法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要做到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必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群众观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领导干部的根本立场和世界观的核心。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那种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是剥削阶级的腐朽作风在当代领导者身上的表现,是与党的宗旨根本不相容的,这些人迟早被人民所唾弃。
2.树立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
向人民负责,指的是领导的每句话、每个行动、每个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把履行领导职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把向领导机关负责与对人民负责一致起来。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更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
为此,要克服和防止两种不良倾向:
其一,借口向上级负责,不顾群众利益。有些领导为了讨好上级,不讲实效,不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层层搞形式主义;有些领导对上级报喜不报忧,甚至弄虚作假,浮夸吹牛,搞“形象工程”;还有一些领导为了取悦上级,看上级的眼色行事,迎合上级的心意,而不惜牺牲群众的利益。“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做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骗取政绩,取悦于上级,以求得个人晋升的资本。
其二,借口对群众负责,拒不执行上级的指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他们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情况特殊为理由,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借口,对上级的文件和指示不贯彻、不执行,甚至千方百计钻政策的空子,为个人或本单位及小团体多捞利益。假冒伪劣屡禁不绝与地方保护主义有关,矿难不断的背后也有地方官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因。
这一错误倾向滋生并难以杜绝的原因复杂,与当前有的领导抵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与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有关。随着干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各级特别是基层、中层领导干部的产生及考核,已打破了上级机关或上级领导说了算的传统,竞聘上岗、公开选拔、民主测评、绩效考核等新的人事制度的改革已经推广实施。在这些改革中,民意在领导的选拔、使用、考核、评估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了,有的干部为了获得所谓更好的“民意”、更多的选票,而一味地“媚俗”,迎合群众,不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遇事“和稀泥”,当“老好人”,很多的时候失去了原则。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3.树立相信群众的观点
列宁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正如《国际歌》中唱到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什么神仙皇帝,要翻身解放,全靠我们自己。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相信人民群众的观点,相信人民群众的解放,只能依靠群众自己去争取,人民群众的幸福,只能依靠群众自己去奋斗、去创造。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相信,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首创精神,有巨大的能动性。我们的事业之所以成功,领导的智慧和力量,归根到底来源于群众,而不是来源于哪个“英雄”、“天才”。英雄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他集中了群众的智慧,代表了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的解放不是哪个“救世主”恩赐的,而是源于群众自己。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9)
相信人民群众与能否带领群众做好工作是有区别的,领导想要带领群众进行工作,实现决策,没有群众的自觉自愿和积极参与是不会成功的。思想上相信、但实际中缺乏发动、带领群众工作的条件和能力,也是无济于事的。
要想带领群众做好工作,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其一,切实了解群众的实际需要。群众的实际需要是客观现实,而不是领导头脑中凭想当然得出的。这就要求领导了解群众的真实情况,善于抓住群众的“兴奋点”,从群众的迫切需要出发,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
其二,群众自愿。毛泽东指出:“有许多时候,群众在客观上虽然有了某种改革的需要,但在他们的主观上还没有这种觉悟,群众还没有决心,还不愿实行改革,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经过我们的工作,群众多数有了觉悟,有了决心,自愿实行改革,才去实行这种改革,否则就会脱离群众。”为此,领导要善于了解群众的心理,把握群众的情绪,巧妙灵活地把群众的需要和自觉自愿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取得最好的工作效果。
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不是消极地坐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在这个问题上要反对“自发论”和群众运动“天然合理论”的错误观点。领导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保持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是工人阶级政党对领导的基本要求。但这不是说,在具体的工作中领导与群众没有区别。列宁说:“谁都知道,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多数情况下,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这都是起码的常识。”(10)所以,在树立群众观点时,领导者既要认识到群众的作用,真心实意地依靠他们;又要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分工的不同,决定了领导者肩负着引领群众的职责。因此,当群众尚不觉悟,处于自发涣散之时,领导要积极进行启发和引导的工作,以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群众的认识,增强团结,形成有凝聚力、向心力的团队;当群众尚不了解发展的方向、团队前进目标的意义时,领导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去说服教育他们,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所在;当群众觉悟了,要积极地指导他们,同他们一起去行动;在群众已经行动起来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要适时适度地给予激励,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进发。领导要一步一步地引导群众取得成功,创建未来。
4.树立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就个体而言,多数情况下,领导是群体中的佼佼者。但是,任何优秀超群的领导与人民群众的整体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因此,领导除了应具有坚定的马列主义信念和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外,最经常、最大量的应是在实践中向人民群众学习,借以丰富自己,健全自己和强化自己。
领导向群众学习的场合和机会是很多的,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从群众那里学到东西。其中有两种场合是领导经常使用,也是领导更要注意的。一是会议。会议是集思广益、研究问题、制定决策的场合,领导往往是会议的主持者,控制着会议的议题和节奏。有的领导不顾及他人,好为人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会场成为“一言堂”,好像自己是个“万事通”,无事不知,无事不晓,不给基层领导和人员说话的机会,听不进他们的意见,这是非常不好的作风。群众听领导的发言机会很多,但领导虚下心来,真正听群众发言的机会是有限的。所以,在这样的场合,除特殊情况外,领导更应是洗耳恭听,放下架子,让与会者畅所欲言。这样做不仅听到了来自基层的意见,而且对树立自己虚心学习的形象,是有帮助的。二是下基层搞调研。领导下基层最忌讳的作风就是毛泽东说的“下车伊始哇啦哇啦”,信口开河乱表态。到基层搞调研就是为了了解情况,领导只动嘴,不用耳,不动脑,怎么可以了解情况呢?在基层调研时,领导应该多听、多想、多问,牢牢记住:教育者先受教育,先当群众的学生、再当群众的先生的道理。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中最核心的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了”和“依靠”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根本上决定了领导积极性的有力发挥和群众积极性的充分调动。领导与群众关系的最佳结合状态,则是这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的保证。
(三)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基本途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www.xing528.com)
“从群众中来”,就是领导深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分析研究,加工制作,化为集中、系统的意见,形成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工作方针、政策、办法和计划。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虚心听取和重视群众的意见,多了解一些实际情况,使自己的头脑充实和丰富起来;二是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意见。群众在实践中提出的意见总是很丰富、很具体的,但毕竟还是零碎分散的。其中有真实的、合理的,也有不那么真实、不那么合理的;有正确的,也有不那么正确的。因此,必须经过科学的加工制作,形成全面、系统的意见。这一过程也即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这两个步骤的工作相辅相成,第一步听取意见,可以看作是“搜集材料”,这个阶段要求领导对来自基层的意见采取“多多益善”的态度,广开言路,多方听取。第二步是集中意见的阶段,可以看作是“整理材料”的阶段,它要求领导有较好的理论思维的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归纳、梳理,条分缕析,得出整体性的认识。
“到群众中去”,就是化领导的意见为被领导的行动,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丰富、发展和实现领导意见的过程。
“到群众中去”的主要任务有:首先,把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工作方针、政策、办法和工作计划等,再返回到群众中去,变为群众行动的指导方针和实际运动。通过群众的实践活动,使领导的意见得到实现,获得成功。其次,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领导的意见。再次,向群众做宣传解释,用党的方针、政策去武装群众,并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辩证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两个步骤都包含着群众路线。首先,不要片面地认为第一个阶段“从群众中来”,是依靠群众,是由群众说了算;第二个阶段是依靠领导,是由领导说了算。更不要以为群众是实践者,领导是思想者;群众出意见,领导出决策。其次,要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做到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切不可分割起来、对立起来。再有,信息化的时代,收集、整理意见,制定、发布、修正决策,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电脑、网络、电子信箱等。这样可以极大地加快收集、处理意见的速度,极大地拓宽意见的来源,增加决策的民主性、透明性,拉近领导与群众的距离,密切领导与群众的关系。
(四)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主要障碍
贯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基本工作方法的主要障碍是领导的认识问题,领导是否真正重视、相信、依靠群众是贯彻这一方法的关键所在。有的领导会上讲起群众路线头头是道,但遇事仍是习惯于或喜欢自己说了算;有的领导口头上重视、相信群众,但内心深处看不起群众和下属,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解决得不好,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地贯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要贯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群众路线,领导除了在思想上真正树立群众观点外,在作风上也要扫除妨碍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有:以权谋私、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
以权谋私的核心是损害群众的利益,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私有化。以权谋私将自己的“公仆”身份转换为“主子”身份,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已经变质了,因而引发群众的对立与极大的不满是正常的。这样的干部不可能得人心,更不可能做到依靠群众,和群众相结合。
官僚主义是严重脱离群众的腐朽作风。官僚主义严重的干部,当官做老爷,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脱离群众,不了解群众。不要以为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领导只会当官做老爷,不是的!两极相通、物极必反,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领导常常也是最会迎合上级,溜须拍马、奴颜婢膝的人。他们常常对下是“主子”,对上是“奴才”,官气十足,也奴气十足,两副面孔,阳奉阴违。官僚主义严重的地方,要不群众不买账,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要不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以落实。而且官僚主义与腐败不可分,为了讨好上级,官僚主义者又要依靠瞒天过海,欺骗上级,只图形式,不讲实效,只追求表面轰轰烈烈,以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取悦于上级领导。所以,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地方,形式主义盛行。形式主义的实质是欺骗领导,坑害群众,做表面文章,把工作停留在嘴上、纸上、会议上,对上级的检查报喜不报忧。查找形式主义的根源,无一不和“向上级负责”有关。为了讨好上级,为自己捞取政绩,以花架子的形式对付、欺骗上级。凡是屡屡上当的领导都与官僚主义的作风和脱离群众有关,所以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是相伴而生的。有的领导搞形式主义是与自己的工作能力低下有关,他们理解不了上级领导的意图,开展不了有实质内容的活动,于是只好“照葫芦画瓢”,套用形式,来应付上级的检查。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是当前影响干群关系的最大障碍。
命令主义是用简单生硬、说一不二的强制性手段,要求群众执行自己意图的表现和作风。指挥、命令在领导的工作中是经常使用的方法,命令主义与正常的指挥命令有别,命令主义是不分场合,无视工作任务的紧迫与否,说话态度蛮横,工作作风粗暴,动不动就训人、骂人,不合自己心的事压着不办,不合自己意的人收拾整治,给人家穿“小鞋”。这种作风是要不得的,领导的威严不在于说话的口气和态度,作风硬朗不表现为工作方法的简单和粗暴。温和、谦虚的领导也不是软弱的表现。遇事想到群众,心中装着群众的领导,不会处处居高临下,依靠发布命令来制定和推进自己的决策。
尾巴主义是影响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另一障碍。其主要错误在于:认识落后于实际、落后于群众。群众想到了,他还没有想到;群众行动了,他还在观望、犹豫,这样的领导实际上已经失去了领导的作用。有尾巴主义作风的领导常常与自己的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有关,有时是由于自身能力的低下所致。
二、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在“集中”和“坚持”的过程中,必然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一)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的科学含义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是指领导者首先从许多个别指导中形成一般意见,又将这一般意见拿到许多个别单位中去执行、检验,然后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指示,去普遍地指导工作。
“一般号召”就是把一般意见,即党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等,向群众宣传,讲清其内容、目的、意义和工作的基本要求及基本方法,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懂得为什么这样做和怎样去做。
“个别指导”就是在“一般号召”下达后,领导者深入一个或几个单位,解剖麻雀,亲自指导和帮助开展工作,从中了解情况,倾听群众的意见,总结新的经验,吸收“个别”中蕴含着的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进一步完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自己的工作计划、方案、办法等等。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领导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原则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人类的认识,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开始,然后逐步上升,认识到事物的共同本质,从而总结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然后再以对普遍规律的认识为指导,进一步去认识和研究那些尚未认识或尚未深入研究过的各种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以补充、丰富和发展对普遍规律的认识。这一过程包含两个阶段:一个是由个别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个别。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而每次循环,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深化一步,升到高一级的程度。这是一个辨证的认识过程,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律,也是解决领导工作中主观指导和客观实际,解决上级指示、领导决策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的基本方法。
这一方法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是融为一体、相互结合的。毛泽东说:“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在集中和坚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前一个方法的组成部分。”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第855页也就是说,要真正执行、运用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就必须使用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二)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方法的正确运用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是完整的领导过程的两个环节,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要使二者的各自功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在实践中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1.善于从许多个别指导中形成普遍适用的一般号召
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只有深入地认识个别,才能正确地把握一般。
在从个别指导形成一般意见的过程中,领导应切实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领导必须重视个别指导,但不能停留或满足于个别指导,必须把个别指导的具体经验条理化、规范化,概括出共性的东西,以形成一般的意见;
(2)领导要形成正确的一般意见,通常不能只经过一两次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过程,而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多次反复,才能逐步地在实践中得到充实完善;
(3)凡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决策,不能只依靠领导的个别指导,必须依靠一定数量的、不同层次领导的许多个别指导。
进行个别指导,在充分注意以上三点的同时,还要掌握好以下三个步骤:
(1)切实深入实际,认真解剖典型。只有尊重实际,才能将个别上升到一般的科学抽象的工作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2)系统地掌握材料,即从事物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相关性的原则出发,掌握大量、完整而准确的材料。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就不能正确地从个别中分离出一般,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
(3)分析比较,综合加工。要从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中,得出一般的规律性的东西,必须开动脑筋,勤于思索,善于思索,否则,必然陷入事务主义。
2.善于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以推动工作
从个别到一般,是形成路线、方针、政策和指示的过程;而从一般到个别,则是实施路线、方针、政策和指示的过程。
领导者制定正确意见是为了实行,如果不善于进行一般号召,就不能把一般号召转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说:“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是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领导者要善于用各种方式方法,向广大群众宣传解释党的政策,讲清实行这一决策的重大意义,讲明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及实行它的基本步骤、方法和要达到的目的,这样才能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
但是,领导者不应满足于一般号召,如果在一般号召之后,没有紧接着从事具体的个别指导,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11)无法检验一般号召是否正确;②无法概括新的情况、新的经验去充实、补充、完善一般号召的内容;③无法取得具体的领导经验,有效地推动全局工作,就有可能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
为此,在运用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典型试验。即把已形成的一般号召拿到一个或几个单位去试验,及时总结实行的经验教训。其二,逐步推广。经验要逐步推广,不搞一阵风;要充分自愿,不搞强迫命令;要允许后来的先进超过原来的典型;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坚持典型类型的多样、对口,不搞单打一。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不是无差别的“和稀泥”,而是“既包含和谐,也包含冲突,既包含斗争,也包含合作”的结合。①要纯熟得运用好这一方法,需要领导“吃透”上级的意图,并对本团队的现状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将上级的指示与本单位的实际很好的联系起来,即取得向前发展的方向行动力,又提高了本单位的工作,改善了目前的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