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彩缤纷的基督文化长廊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就是基督教的文学。自基督教诞生之日起,一代代执著追随耶稣基督的诗人、作家就笔耕不辍,写出不可胜数的诗篇文章,极大地丰富了基督教文化宝库,促进了基督教在各国、各民族的传播。
基督教是迄今影响范围最广、信仰人数最多的世界性宗教,遍布五湖四海的每个角落。她赢得民心的武器并非刀剑和火药,而是一种信仰和相应的神学理论。这种神学理论折服人的理智、打动人的感情,其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即文学创作。文学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情感性。基督教的作家擅长通过形象的隐喻和象征,将深奥的神学原理显示于晓畅的艺术画面中,借助饱含情感的文学语言,激发起读者愈益昂奋的宗教感情。
《圣经》——基督教文学的源头
文化是文学的母体,任何种类的文学似乎都无法完全脱离文化意识的背景而独立存在。基督教文学的精微玄奥,在于揭示先知作品的异象神性,阐述人文精神的深层意识,钩沉博爱文化的极致华章,探索自由与独立的思想根源。
作家创作的形式广泛涉及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各种文体,主要类型有宗教叙事诗、赞美诗、灵修文学、布道文、书信文学、圣经故事、殉道文学、护教文学、圣者言行录、梦幻故事、训谕诗、奇迹剧、道德剧等。
如果人生当真只有一次顿悟的话,那么基督教的文学、文学的《圣经》,就是值得我们去驻足,去顿悟的殿堂。
基督教文学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它的源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典籍——《圣经》。《圣经》出于卓越的先知之手,他们把古老的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感悟与现实而浪漫的创作紧密地贯穿在一起,形成神与人合一的精神纽带。
《圣经》作为宗教经典,是基督教的立教之本和信仰之纲;作为文学经典,是一部内容宏富、意蕴深沉、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古代文集。
从文学角度看,《圣经》是一部质朴的、感染力极强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一切文学手法、特征、体裁,都在这部书中尽收眼底。它以深情的笔墨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类历史的真实画卷:人生到底是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是荒唐还是神圣?
《创世纪》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从《圣经》里接受了丰富的遗产,留下了许多惊世巨作。就“圣经与文学”的关系而言,中国研究《圣经》与西方文学关系的先驱朱维之先生曾指出:“许多欧美一流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其中密密地交织着《圣经》的引句和典故,读者若没有一些关于《圣经》的知识,便不能了解并欣赏这些杰作。”的确,西方不管是中世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都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事实上,你几乎无法在谈论伟大古典文学时不触及《圣经》。伟大的文学著作充满了《圣经》的使用和暗示。如同一位伟大的理论家所说的,“如果你不熟悉《圣经》和莎士比亚的话,你便不能欣赏我们文化里最伟大的作品。《圣经》的思想、观念、人物和用语是文学界里通行的货币。”
《圣经》对西方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影响如此深远,其原因之一在于《圣经》本身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旧约》是希伯来人的亡国后经编纂、陆续修订而成的,《旧约》是亡国的犹太人饱含血泪的辛酸史,是在亡国流浪的过程中成就的民族文学遗产。
《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部作品。无数作家从《圣经》中征引典故、选取素材、改写情节、化用人物、推演母题、再现原型、汲取灵感、接受观念,创作出带有《圣经》意蕴的重要作品。《圣经》是西方文学辉煌的序曲,也是希伯来文化的不朽丰碑。《圣经》以其文学感染力和人性的先知式的揭示,把人们带入了令人惊奇而神往的境界。掩卷沉思,仍觉其洋溢的古典文化韵味,在千古流传中显其无穷魅力。从而奠定了一个不朽的文学典范。
欧美文学一向以希伯来文学和希腊文学为其渊源。希伯来文学思潮在欧美文学国土上占有半壁江山。希腊文学以《荷马史诗》和三大悲剧家的悲剧为主要代表作品;希伯来文学则以《圣经》为唯一的代表作品。
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这些世界著名诗章,都是从《圣经》中汲取主题和题材,字里行间处处都交织着《圣经》的人物及典故。
《但丁的渡舟》德拉克洛瓦(法国)(www.xing528.com)
德国大文豪歌德
德国歌德(1749-1832)的《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浮士德在德国民间传说中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个题材,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位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作品写他从市民社会的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的大世界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和改造大自然五个阶段。由于他有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探索的精神,最后找到了人生真理的答案,并被天使接到天堂,会见了他理想中的爱人和圣母玛利亚。《浮士德》的主题是:人不该满足现状,沉迷于享受现世的幸福,而应追求真理,追求更高的理想,战胜魔鬼的各种引诱试探,为人类为社会从事有益的活动,这就必能在精神上获得最终的安慰。很明显,这个主题是和《圣经》内容密切关联的。
帕格思在他写的《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圣经》一书中,有一段话概括而精辟地说明莎翁作品和《圣经》的密切关系:“莎士比亚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纵使有人能禁止《圣经》发行,把它完全烧毁,使它永远绝迹于人间,然而《圣经》的精华和精神,它的正义、宽容、仁爱、救赎等伟大的教训,以及许多宝贵的金玉良言,仍然能够在莎士比亚作品中存留。”
另一位史学评论家也说过:“莎士比亚作品的关键就在于道德律的尊严。他竭力用《圣经》的旨趣来表现这个真理给世人。他在《威尼斯商人》这部剧中引用《圣经》达14次,读者完全惊奇他引用《圣经》的频繁。”
读过英国小说家约翰·班杨(1628-1688)的小说《天路历程》自1678年出版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很多种不同的译本,拥有仅次于《圣经》的广大读者。这部作品完全是从《圣经》的题材中孕育出来的。它叙述一位基督徒怎样从即将灭亡的城中出来,奔往天堂的曲折坎坷的经历,他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粉碎魔鬼的种种阴谋诡计,克服自己内心的彷徨软弱,终于到达天城,得享永生。这部寓言体小说,从头到尾,完全是穿插《圣经》的内容而组成的。例如,他给书中人物所起的名字,即与他们本人性格相符,又可从《圣经》中找到他们的出处,对读者教育意义很大,宣传《圣经》真理的用心极为明显。
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
《天路历程》插图
法国大文豪雨果的《悲惨世界》,全书以宗教的感化为出发点或转折点,讲述了冉阿让一生在努力行善,他的基督教信仰极其虔诚笃行,舍己为人,以济贫救困为己任,但都充满了不幸的命运。逃亡的冉阿让始终在与自认为公正不阿的警探沙威周旋,终其一生逃避追捕。冉阿让对妓女芳汀的女儿玛基特的爱和牺牲精神以及他的无私、宽容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正是基督精神的体现。
照耀在俄国小说史上的两大巨星——托尔斯泰(1828-1910)和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他们的著名作品《复活》和《罪与罚》,从书名看,可以说是明显宣传基督教义的作品。它们的主题不外乎“爱”,“宽恕”,“跟邻人和好”,“悔改归主”等福音书上耶稣所宣扬并身体力行的种种美德。
古代希伯来文学中有极美丽的小品文,《旧约·圣经》的《传道书》就是若干篇极有情趣的哲学散文。《传道书》以抒情诗的笔法来写,叫人爱读,回味无穷。
《先知书》大部分的内容是使徒的书信,大多是优美的散文。妙语连珠,论据叠起,美不胜收,脍炙人口。正因为《圣经》有众多美丽生动的散文,所以基督教盛行的欧美各国散文作家研究它,模仿它,从《圣经》吸取养料,进行创作。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知识就是力量”,是他提出的名言。他也是散文大师,他的论文范围很广,关于基督教的有《宗教默思录》,推陈出新,开人眼界。文笔特色是字句洗练,清新隽永,很有点旧约智慧书的韵味。
《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法国)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罗斯金(1819-1900),英国政论家,艺术批评家。是19世纪的散文圣手。他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在他的幼年时,他母亲就用清教徒派的规矩训导儿子,所以他一生受《圣经》的影响最大。他无论写文学、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文章都常引用《圣经》语句,并且把《圣经》的教训作为他一生行事为人的指针。他晚年在《往事》一文中说:“我母亲每天不断地勉强我背诵长篇的《圣经》;我高声诵读每一个字音,每一个难读的名字和其它的东西,从创世记到启示录,差不多每年一次。这种训练——忍耐的,准确的,坚决的——不但使我得以认识这本书,也使我锻炼了耐劳的力量以及对于文学的嗜好。”
美国散文家欧文(1783-1859)的作品,如《见闻录》和《旅行述异》都是潇洒娴雅的小品文,深为读者喜爱。他的优点不仅在文笔之美,更在于心境的纯净闲远,感情温柔敦厚。拜伦(1788-1824)读了欧文作品,曾激动地说:“上帝降福于他。他是一个天才,但他还有其他胜于天才的东西,就是一颗心。”在欧文的书中,有许多关于宗教习俗礼仪的描写,如《乡间教堂》,《圣诞节》等,字里行间都渗透了作者虔诚的信仰,引读者的心归向基督。这正是他艺术成就的源泉和动力。
任何人,包括对《圣经》怀有偏见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圣经》对欧美文学,不管哪种文学体裁,不论哪一种流派的作家,其影响是极其广泛巨大的。我们说《圣经》是文学的源泉,是推动文学发展的动力,对欧美文学来说,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毫不夸大的。纵观西方文明史,在人类信念道德的观念体系中,基督教无疑占据了一个显著位置,其精神遗产首先通过福音书中的耶稣教悔和行为体现出来。正因如此,它才能不论世间的文学思潮如何更迭变幻,都不失成为众多作家心灵中的精神坐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