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面部其他
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
文人不伤左目,鹰鼻动便食人
【原典】
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①。鼻者面之山,不高则不灵②。口阔而方禄千钟,齿多而圆不家食③。眼角入鬓,必掌刑名④。项见于面,终身钱谷⑤,此贵征也。舌脱无官,橘面不显⑥。文人不伤左目,鹰凖动便食人⑦,此贱征也。
【注释】
①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渊,水潭,是深而静止、清澈见底的水潭;深,指目光深邃,不是眼眶深陷;清,脸部气色清俊。②鼻者面之山,不高则不灵:高,鼻梁挺拔,准头丰圆,像山脉一样有雄伟之气。③口阔而方禄千钟,齿多而圆不家食:禄,俸禄,古代官员的薪水。钟,容量单位,一钟合六斛四斗。古时,一斛合十斗,南宋改为一斛合五斗。千钟,俸禄极为丰厚。齿多,成人牙齿三十六颗,本无多少之分。多,细小。牙小,看上去就多。不家食:家,名词作状语,不在家里吃饭。④眼角入鬓,必掌刑名:眼角斜上插入鬓发,主掌司法大权。⑤项见于面,终身钱谷:见,通“现”,项见于面,指脖子与脸颊下颌连成一体。也有作“顶见于面”。顶见于面,指中年秃头谢顶,使头顶与额角相连。钱谷,指一生一世都不缺钱花。⑥舌脱无官,橘面不显:舌脱,即口吃,古人认为口吃者无官运。橘面,指面部皮肤粗糙,毛孔显露,就好像橘子皮。不显,地位不显耀,做不了高官。⑦文人不伤左眼,鹰凖动便食人:目为文星,目有伤必损文星,为什么只说左而无右呢?因为古来定例是“男左女右”。有伤左目,即左边眼睛受了伤。鹰凖,鹰钩鼻,鼻尖下垂呈钩状,就像老鹰的嘴。动,动辄,经常。
陶弘景,南朝齐梁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从孙游岳学道,后隐居茅山,创立茅山派。
【译文】
眼睛是面部的深潭,不深就不清。鼻子是面部的高山,不挺就没有灵气。口唇宽阔方正,定有千钟俸禄,做高官。牙多,圆润如贝齿,定能四方有食,不必屈守家中。眼角秀长入鬓,执掌生杀大权。脖子与脸颊连成一片,终身富有。这些都是显贵的征兆。口吃结巴做不了官,脸像橘子皮的不会显达。文士不能损伤左眼,鹰钩鼻动辄食人,这些是卑贱的征兆。
在面部的五官中,眼睛是监察官,这大概是因为它“明察秋毫”。人要传出的信息,也有一部分是通过眼睛传出,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内容。人的精神气质,喜怒哀乐,很大程度上是由眼睛所显示出来,俗话所说的炯炯有神,眉目传情,暗送秋波,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是这个意思。同时,眼睛又是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显示屏。眼睛黑白分明,神气清爽,是健康之象;灰暗浑浊,枯涩呆滞,是不健康之象;顾盼无光,昏花恍惚,是衰弱之象。正因为眼睛对于面孔如此的重要,所以说“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渊要深才清,清才美。目也应该深,从而至清并至美,否则,便不会清,也不会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深指的是眼神深邃不露,而不是眼眶陷或眼窝深。而所谓“清”则是指整个面相的神色要清秀爽朗。
这一节迷信色彩颇重,也不准确,所以不做过多讨论。就拿“舌脱无官”来说,因为口吃,就不能做官,完全不符合事实。自隋朝科举取士以来,和平时期,文官多半要通过科举考试,也许会限制了口吃者。但在动乱期间,国家急需人才,关键看有没有能力,而不会因为口吃就舍弃人才。即使专论文人相貌,世袭卿禄这个群体当中,也肯定有口吃而做文官者。把“舌脱无官”改成“口吃会影响做官”,也许会恰当一些。
《史记·张丞相列传》说:“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汉高祖想改立太子,大臣周昌极力劝阻说:“臣口不能言,但臣知道不能废太子。陛下若坚持要废太子,臣坚决不奉诏。”
司马迁连用两个“期期”,形象地表现了周昌口吃的样子:本来想说“极”,因为口吃,听起来就成了“期期”。
太子就是吕后的儿子,她正躲在东厢偷听。罢朝以后,她找到周昌,跪下来感谢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就废了啊。”以太后的身份给他下跪,周昌的面子可大了。后来因为张良想出了一个办法,刘邦最终没有废太子。
周昌虽然口吃,官却不小,刘邦也有几分怕他。
最初跟随刘邦时,他为刘邦执掌军旗。刘邦当汉中王时,升为中尉。楚汉相争时,他的哥哥周苛因为坚守荥阳,不肯投降,被项羽扔到锅里煮了,他接替哥哥的职位,当了御史大夫,等于是副丞相。(www.xing528.com)
因为他直言敢谏,为人强硬,自萧何、曹参以下,众大臣都不敢轻视他。
有一次,他在晚饭时间找刘邦报告事情,刘邦正抱着戚姬(刘邦喜欢这个女人,所以想废了太子,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快活,周昌转身就跑。
刘邦追上来,抓住周昌,跨在他脖子上,问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周昌仰头说:“陛下是暴君,跟夏桀、商纣一样。”
刘邦大笑起来,放开他,仍然对他有几分忌惮。
刘邦这个人也怪,他可以骑在周昌的脖子上,也曾把儒生的帽子当尿壶,如此羞辱大臣,偏偏还有那么多人跟随他,而陈平、韩信等,还是从项羽那边过来的。刘邦之所以胜,项羽之所以败,仍然值得研究。
三国时期,邓艾也有口吃,在司马懿手下做事。那时候讲话不像今天说“我如何如何”,而是带上自己的名字,邓艾讲话就称“艾如何如何”,因为口吃,经常说成了“艾艾如何如何”。
有一次,司马懿取笑说:“你说‘艾艾’,到底是几个‘艾’呀?”
邓艾巧妙回答道:“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当是后世文人流传的故事了。
“期期艾艾”这个成语因此而来。所以明代程登吉的《幼学琼林》说:“期期艾艾,口讷之称。”
著名的韩非子,也有口吃。他的先人是韩国贵族,后来他被李斯害死了。他们几个人都在古代做官,文献只看到邓艾曾经因为口吃不被用,那是寻常小吏所为。到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时,邓艾终于得遂大志,带兵攻入成都,收降刘禅,灭了蜀汉。
曾国藩手下有个人才也是口吃,名叫林源恩,四川达州人。咸丰元年(1851)任湖南平江县知县。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横扫湖南全境,林源恩防守井然,江忠源大加赞赏,遍告士友,称他是军旅之才。咸丰三年(1853),曾国藩在长沙、衡阳练兵,林源恩招募五百平江勇投效。
咸丰四年(1854),林源恩战胜有功,遭同官嫉妒,不仅不得报功,还被诬蔑中伤。林源恩悒悒不能平,口又不能言,无法当场争辩,于是夜里写了一篇长文,想跟朝廷说明情况,但被上司压制,反而落了个引咎自责。半年后,他追随曾国藩到九江,想跟曾国藩辩白此事,曾国藩也表示爱莫能助,又安排他帮塔齐布军办后勤粮台、佐治水师营务。
一个月后,江西巡抚听闻林源恩贤名,飞檄调入南昌,统带新招募的平江营。他是书生带兵,诚心结交营中武将,但武将不信他,还说什么“书生焉知战事”!林源恩痛恨他们狂妄,又口不能言,始终无法说服他们,独自深夜长叹:“丈夫一死强寇耳,终不返顾矣!”
咸丰六年(1856)三月,太平军猛将石达开引兵回攻武昌。林源恩大战半年不得休息,疲劳至极。同年九月,被太平军包围。林源恩告诫部众说:“拼死战斗吧!我和你们一起死在这里。”苦战十七日而死。相从而死的有三百多人。平常他也跟人说:“我不知战,但知无走。”
三年后,曾国藩来到林源恩战死处,给他写了一篇碑传,好让世人知道他。跟从曾国藩战斗而死的人很多,大都不为世人所知。曾国藩既为那些战死者默默无闻,也为自己咸丰五、六年遭遇不公而耿耿于怀,因此为部下写了不少碑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