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八种人才的优势
凡偏才之人
或能言而不能行
或能行而不能言
故长于办一官
而短于为一国
【原典】
人材不同,故政有得失。是以王化之政宜于统大,以之治小,则迂。辨护之政宜于治烦,以之治易①,则不易。策术之政宜于治难,以之治平,则无奇。矫抗之政宜于治侈,以之治弊,则残②。谐和之政宜于治新,以之治旧,则虚③。公刻之政宜于纠奸,以之治边④,则失众。威猛之政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则暴。伎俩之政宜于治富,以之治贫,则劳而下困。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凡此之能,皆偏材之人也。故或能言而不能行,或能行而不能言。至于国体之人,能言能行,故为众材之隽⑤也。
【注释】
①易:变化。②残:残酷。③虚:不切实际。④边;边境。⑤隽:才智出众,优秀。
【译文】
所以,天子的王化政策适宜统管国家,用来治理小地方,则显得迂阔而不变通。周旋调停、损抑褒贬的政策适宜理烦,用来管理平易之事,就显得呆板无变化。策术政策宜于理乱,用来管理太平之世,就无奇特可言。矫枉反正的政策宜于整治奢侈之风,用来管理贫弊,就会变成酷政。和谐共处的政策宜于治理兴盛时期的政务,用来治理衰亡时期,则会没有实效。严正苛刻的政策宜于纠察奸科贪吏,用来治理边境,就会失去民心。勇猛刚力的政策宜于讨伐叛乱,用来管理顺民,就会变成暴政。伎俩之政宜于治理富饶地区,用来治理贫穷地区,反而会使人们劳苦困顿。因此量才授职,不可不细细审察,以上这种种能力,都属偏才之人。因而要么是能说不能做,要么能做而不能说。至于国体之人,能说能做,因此是众才中的佼佼者。
班 超
本节承第四章对人才的分类,针对其中的八类主要人才,进一步论述他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善于使用人才,对各主管者来讲都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如何“知人”,也就是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人才的优缺点。只有准确地了解人才,才能正确地使用人才。不知人,如何谈得上善任呢?
1.王化之政宜大不宜小
王化之政宜于统大,以之治小则迂。
王化之政,也就是以德行教化为主的政治,提倡以德为主的人,属于清节家一流的人才,他们适合做全面的统辖工作,而不适合到基层去做琐碎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否则就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
班 超
人们笑读书人的“迂”,概因为他满脑子理论和知识,却不通事务。以丰富、浪漫的知识情结面对严酷、实在的社会,如果不能迅速调节这对矛盾,自然是要“迂”的了。
比如姜子牙,是国家栋梁之才,但初时颠沛流离,处处不顺,大概就因为以之治小则迂。做生意,赚不到钱,娶个老婆,又看不起他,以平常人而言,实在是够无能的男人了。在这个时候,有几人能知他的王化才干呢?《封神演义》中用细节描写来刻画姜太公未发迹之前的艰难,也含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传统育人思想。这种思想,在物质条件尚不发达的时期,积极正面的意义是可嘉的。时至今天,虽然中国物质条件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比,但已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教育小孩子,就应重在意志和思想的教化与磨炼,而不必十分强调“苦修”,倡导节约是好的,但不可当作虐待身体、忍冻挨饿看。
以小人的斤斤计较来面对国家大政,那也是一种“迂”,闹下的不是笑话,而是巨大的损失,甚至社会动荡。历来的太监专权,都不曾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多少福音,皆因为这样的“迂”。他们也懂得许多,也许众多的高级官员往来频繁,耳闻目睹、潜移默化的自然不少,但由于本身的局限,或许更多的是不健康人生形成的仇视社会的畸形心理,在他们当权时,是很难四平八稳把国家引向繁荣富强道路上的。
有的人当太监,本来就是心怀邪念,如果这种人当权,自然会乱国政(例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2.器能之才易于理乱
器能之政宜于治烦,以之治易则无易。
精明强干,德、术、法都倡导,但主张与力度都不够强的人才,是独当一面的器能之才。他们有精力和智慧去开创局面,治烦理乱。比如民智尚未开化的地方,由于野蛮,缺少正常社会秩序,不用强力手段去征服,只用一味的文明说教,多半会越治越乱。器能之人可能会以暴抗暴,先把恶势力和强霸、野蛮势力铲除,用血和死震住那方野蛮气,再施以仁厚的道德教化,并带领大家一起兴修水利,为当地人谋利益。当地人受到实惠,自然慢慢臣服,又接受到文明教化,地方就日渐平安、富裕了。
周亚夫是治军、带兵打仗的一把好手。汉文帝的时候,他与几位将军率部队驻守边关防匈奴。汉文帝亲自犒劳军队,从几位将军的营地飞驰出入,全体将士都下马迎送。到周亚夫营前,但见军士披坚执锐,弓弩满弦。汉文帝的先驱驰到营门前,门军却不让进。
先驱说:“天子将至!”门军说:“将军令,军中只有军令,没有天子诏。”先驱无可奈何,汉文帝驾到时,门军仍不让进。汉文帝只好叫使臣持使节诏周亚夫,周亚夫才令门军开营门。门军又对天子从属人员说:“军令,军中不得驱驰。”汉文帝一行人等只好缓辔徐行。
到周亚夫帐前,周亚夫说:“身穿兵甲,不能以天子礼见,请允许我用军礼拜见。”汉文帝乃成礼而去,由是群臣震动。
汉文帝回去后,想了想,罢免了其余将军,而提升周亚夫为中尉,统率全国之兵。人们盛传周亚夫带兵严谨,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的豪举,殊不知,如果没有文帝的贤明,遇到一个昏君、暴君,周亚夫的命运事功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因此,求贤才时,贤才须遇明主,才可两相辉映,功垂青史。
班固(彭连熙绘),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曾任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历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开创了断代史体例。
汉文帝临死前对太子(即后来的汉孝景帝,父子政绩被史称为“文景之治”)说:“如果有万急之事,周亚夫可任将军。”
后来吴、楚造反,果然靠周亚夫之力平息了叛乱。
但周亚夫不善于做太平官。因平反有功,累功升至丞相后,周亚夫天天都与景帝打交道。时间一长,彼此间的摩擦多起来,而周亚夫又不能像许多文人丞相那样曲折委婉地规谏景帝,君臣关系裂痕渐增。后来景帝想重立太子,这是有关天下继承权和安危的大事。周亚夫以武士的刚勇,坚决反对,君臣关系更加疏远。到后来,周亚夫被牵连入狱,气愤难忍,竟绝食五天,呕血而死。
从武功来看,郭子仪与周亚夫都是安邦定国的将帅,但郭子仪能全老终身,声名隆传后世,周亚夫却凄惨而亡,莫不是性格的缘故?抑或是命运?古人讲,“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贵者因书而守成”。如果周亚夫也能像郭子仪那样,读完兵书读史书,也许结果会有改变。
在周亚夫尚为河内太守的时候,许负对他讲:“三年后你会封侯,八年后你会任丞相,位极人臣,荣贵当世。但九年后却会饿死。”周亚夫听后一笑了之,不想事情大体如此。其中莫不有奥妙乎?命运,还是气数?(www.xing528.com)
名将赵充国
3.术家之才治奇不治平
策术之政宜于治难,以之治平则无奇。
这种人多策善划,胸中有奇谋,最适合于乱世中生存发迹,如遇奇主,一拍两合,会策划出惊天动地的大手笔来。不论在战乱时期,还是在今天和平时代的经济纷争时期,他们都是一代奇士。
但在和平安定、无所纷争的环境下,他们却找不到发挥智慧的用武之地,而平淡一生。乱世用奇,治世用正,就是指的这一类奇才。
纵观历史,乱世出英雄的道理已无可争议,英雄的背后,往往隐藏大智大慧的奇策人士。
4.法家之才易于纠正腐败
法家之政宜于治侈,以之治弊则残。
法家之才用法制推动一切,富国强兵,用强硬手段整治腐败、歪风邪气,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果用同样严厉的方法来治理贫困地区,因手段残酷,反而会搞得人心惶惶,民不堪命。
许慎,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字叔重。曾任太尉南阁祭酒、洨长等职。博通经籍,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评。著有《说文解字》。
刘邦打下江山后,与大臣们商量,该如何制定律法以稳定治安。群臣们一致认为,由于秦的暴政,民不聊生,因此才被迫起来造反,而且经过数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人民也很贫穷,应采用宽政以安抚民心,并让他们能安下心来搞几年经济建设,解决温饱问题。
宽松政策一直传到汉文帝手上,人民富裕了,国家经济也开始充裕。到景帝时,整个经济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状况。由于经济富裕,法制宽松,饱暖思淫欲,社会秩序开始混乱。汉景帝与大臣们商量,认为社会现状已与高祖之时不一样,必须用严格的律法来打击不法分子和腐败现象。因此法家之才又有了用武之地。
社会形势的变化,使得法家人才的命运截然不同。晁错倡导法制,本来不错,可惜得不到社会的强烈响应,因为当时经济正在复苏之中,尚没有太多的贪污、作奸犯科的现象,民心不以愤恨为主,而以发展为主。如果他晚生30年,振臂一呼,用铁腕去扼杀腐败,肯定能深得人心,而名传万世的。
5.智意之政善于革新
智意之才宜于治新,以之治旧则虚。
智意之才宜于治理新局面。他们善于周旋调停,权智有余而公正不足,因此宜于开创新局面,在太平的形势下却做不出什么实绩来,有虚名而无实功。
刘邵把陈平归入智意之才,就是因为他权智有余,公正不足(例见第四章第三节)。
6.臧否之才苛刻而能肃纪
公刻之政宜于纠奸,以之治边则失众。
这类人才公正无私,苛刻少恩,不讲情面,六亲不认,适于追奸查污,清理腐败和邪恶势力。如果去治理边疆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会因为苛刻而失民心,不是安民,而是扰民。
7.豪杰之才讨平叛乱
威猛之政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则暴。
叛乱混杂的地方,一般是民智不十分开化,经济也不发达的地方。这地方的人心眼直,也易被人欺骗和煽动,而且人心齐,不像富有的人各打各的算盘,这类人服力不服法,是勇士他们就尊敬、佩服,否则就一哄而上,无可理喻地乱搞一通。这种地方必须派威猛有力的人去管理,而不宜用软弱书生。安平守纪的善良百姓则不然,他们民俗淳朴,礼智通化,生活安定,如果也用武力去管理,则会破坏这种平静,而成暴政。
豪杰之才威猛刚强,处理问题大胆果断,敢于冒险,不怕困难和压力,适于征乱讨伐,如果来管理善良百姓,则太刚暴。治理百姓不同于治理军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且必须令行禁止,不得违抗军令,这是特殊使命和职责的缘故。平民百姓则不一样。
商纣王是他父亲废长立幼才成为皇帝的。他人很聪明,心思敏捷,反应迅速,而且力大无穷,体格强健,能空手搏杀猛兽。在古今帝王当中,第一勇士该是他了。正因为他智慧过人,言辞利落,又武力高强,因此狂妄自大,藐视群众,以个人之力驱使天下,这就为葬送殷商天下种下了祸根。(每个人所关心的、所熟悉的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兴趣和爱好,不可能代表所有人。因此,不论是确立国家政策,还是一个产品,都应群策群力,而不要贸然以个人意见行施。当许多人都不能坚持正确意见时,又该怎么办呢?就像当时马寅初提出控制人口的建议之时,社会却不能响应,这也许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气数。刘少奇的土地政策不得施行,而邓小平能行施,大抵也是如此。社会环境的不成熟,使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而,这类先知能得后人尊崇,自己却是孤独的。这是人的气数吗?)
蔡伦,东汉造纸术发明家。字敬仲。曾任中常侍、尚方令等职。元初元年封龙亭侯。他发明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奏报朝廷后在民间推广。
加上商纣王贪恋酒色,荒废朝政,任用奸邪,枉杀忠良,又大兴土木,耗费财资,终于官逼民反,被周武王得了天下,商纣王自己也跳火而死。
以商纣王的智慧和勇力,代替太师闻仲去征讨南方叛乱,南方早已平定;而留闻仲来治理天下,那么殷商的王政至少不会败在商纣王手里。
董卓(陈光镒绘),东汉人。字仲颖。本为凉州豪强。少帝即位,何进谋诛宦官,召他率兵入洛阳。旋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曹操与袁绍起兵反对,他挟献帝至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因此说,威猛之政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则暴。
8.伎俩之才治富不治贫
伎俩之才宜于治富,以之治贫则劳而下困。
这类人才奇谲诡巧,急功近利,去治理富饶之地,由于智谋多变,能应付当地复杂多变的局面。富饶之地,由于民众有钱,生活不成问题了,就会把心思用到其他方面,社会就生出了许多问题。他们不仅自己生事,为给生事铺平道路,还想方设法去打通关节,贿赂官员。治理这样的地方,如果智谋不够,反应不快,没有一定的处世方法,以单纯的直来直去处理问题,不仅关系难处,而且会把自己弄得很被动,既不利于开展工作,更不利于治理政事。因此这类地方伎俩之才是很适合的。
贫穷之地,由于生存是首要问题,民众尚不怎么开化,饿得头重脚轻,穷得头晕脑胀,就没有多大心力去想歪门邪道的事情了。即便有,那点智慧也贫乏,一下子能被别人看穿,根本不足为虑。这种地方就应派实打实干的为民谋福利的人才去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